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

2020-12-03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

白堊紀中期(94-84 Ma)是過去140 Ma以來的一個超級溫室期,當時大氣CO2濃度至少超過1000ppmv(Foster et al., 2017),熱帶地區年平均溫度高達35℃(O'Brien et al., 2017),海平面比今天要高170m。在這樣的氣候背景下,南極大陸呈現出怎樣的境況,是否存在極地冰?由於沉積記錄的缺乏,相關的古環境古氣候信息知之甚少。

2017年,德國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Johann Klages團隊利用遙控機器人鑽機,從西南極陸架上(古緯度~82°S)鑽取了一個長約30 m的沉積巖心柱(圖1)。基於生物地層學和古地磁學,該巖心柱底部近3 m的沉積序列的年代被限定到白堊紀中期(土侖階-桑託階:~92-83 Ma)。這為探索該時期南極大陸古氣候和古環境演化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材料。最近,Johann Klages團隊通過對該巖心柱底部3 m的沉積物進行了多指標分析,系統重建了白堊紀中期南極大陸的古氣候古環境,成果發表在Nature上。

 

圖1 鑽孔位置及地質背景(Klages et al., 2020)

從巖性上看,3m厚的巖心柱由兩部分組成:下部具有清晰層理結構的碳質泥巖和上部約5 cm厚的褐煤層(圖2)。巖心柱CT掃描揭示出沉積物中保存了非常密集且完好的原位根系網絡,在顯微鏡下可清楚辨認出單個的細胞結構。孢粉分析結果顯示,植被類型以羅漢松科和南陽杉科的針葉林為主,同時還含有大量的蕨類植物和淡水相的藍藻生物。結合地球化學和生標證據,Johann Klages及同事認為中白堊超級溫室期西南極地區存在以針葉林為主的複雜溫帶雨林系統,並發育了廣泛的河流流域(圖3)。為了重建這片雨林生長的氣候背景,Johann Klages團隊利用孢粉組合特徵和生物標誌化合物分析,估算出當時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為13℃,夏季河流或湖泊平均表層水溫可高達20℃,年平均降雨量接近1120 mm。該氣候條件大致與今天英國相當。

圖2 鑽孔巖心多指標古氣候古環境重建結果(Klages et al., 2020)

圖3 基於孢粉結果和古環境信息重建的溫帶雨林復原圖(Klages et al., 2020)

為了弄清白堊紀中期南極大陸氣候環境變化的主要驅動機制,Johann Klages團隊運行全球氣候模型進行CO2敏感性實驗分析。模擬結果顯示(圖4),僅當CO2濃度達1120ppmv以上時,模擬出的南極夏季地表溫度才與重建結果相吻合。儘管如此,模擬的年平均氣溫仍遠低於重建結果。由於冰對太陽輻射有極高的反照率,而植被對地面長波輻射能有強吸收能力,研究人員推斷白堊紀中期南極大陸是一個無冰世界,繁茂的植被和較高的大氣CO2濃度是維持該時期溫帶氣候的必要前提。

圖4 現代和中白堊世CO2敏感性實驗(Klages et al., 2020)。圖中虛線表示模擬輸出的最暖月平均溫度,實線表示模擬輸出的區域平均溫度(Klages et al., 2020)

該研究的主要意義在於填補了南極大陸白堊紀中期超級溫室期古環境和古氣候記錄的空白,為評估古氣候模型可靠性以及進一步釐清溫室氣候的驅動機制提供了關鍵地質數據。

主要參考文獻

Foster G L, Royer D L, Lunt D J. Future climate forcing potentially without precedent in the last 420 million years[J].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8: 14845.

O'Brien C L, Robinson S A, Pancost R D, et al. Cretaceoussea-surface temperature evolution: Constraints from TEX86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oxygen isotope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7, 172: 224-247.

Klages J P, Salzmann U, Bickert T, et al.Temperate rainforests near the South Pole during peak Cretaceous warmth[J].Nature, 2020, 580(7801): 81-86.

(撰稿:陳祚伶/新生代室)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9000萬年前,南極附近竟有一片溫帶雨林
    但最近,一個來自英國和德國的研究團隊,在距南極點約900公裡的位置,發現了白堊紀時期的森林土壤。能夠發現保存了如此多完好細節的古老森林本就已是一件令人驚嘆的事,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它還揭示了一個比之前以為的要溫暖得多的南極世界。○ 在8.3千萬年前到9.2千萬年前,在距離南極900公裡以內的一片溫帶雨林。
  • 南極大陸突現溫帶雨林!全球矚目:地球穿越回了9000萬年前?
    文/行走天涯南極大陸突現溫帶雨林!全球矚目:地球穿越回了9000萬年前?南極和北極地區就像是地球上的溫度計一樣。時刻監視著地球上的一舉一動,因此很多科學家也非常的關注南極和北極。一旦南極地區氣溫顯著上升,就意味著全球氣溫肯定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美國最權威的自然雜誌報導,研究小組進入到南極洲西部地區的松島冰川時,就從土壤中提取了一部分的沉積物,並帶回到了研究中心,研究的數據成果讓科學家們非常的震驚。這是因為ct結果顯示南極大陸竟然出現了具備開花可能性的植物花粉和孢子!
  • 南極發現遠古溫帶雨林,全球氣候變暖,這片雨林能否重生?
    常年的低溫使得這些地方幾乎寸草不生,然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這片冰雪之地曾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是眾多動物繁衍生息的家園。科學家稱,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70多米,整個表面溫度在35攝氏度左右。這樣的適宜氣候使得南極洲大部分地區被植被覆蓋,根本沒有永久的冰蓋。
  •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
    南極的溫帶雨林?科學家在9000萬年前的土壤中,發現了秘密!全球變暖已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話題。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南極大陸也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只有少量的科學家短暫的在南極地區停留,這是為了挖掘南極地區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等一些資源。9000萬年前的雨淋痕跡,這也就意味著曾經在南極洲地區並非是一片寒冷的大陸,而是曾經有大量的生命存在過,或許在很久之前這裡是一片生意盎然,生物廣泛存在的地區。這項新的發現也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 9000萬年前的南極長滿了溫帶雨林
    9000萬年前的南極長滿了溫帶雨林 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南極曾經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類似於今天紐西蘭的溫帶雨林生態系統。薩爾茲曼表示:「大量的植被殘留表明,當時南極的海岸是一片茂盛的溫帶沼澤雨林,類似於今天紐西蘭生長的森林。」
  • 科學家最新發現,南極洲冰蓋下方存在遠古溫帶雨林
    研究人員從2017年南極西部阿蒙森海獲得的鑽芯中發現了森林沉積物。該鑽芯所處的地質時期屬於白堊紀,沉積物中包含了眾多植物花粉、孢子以及密集的樹根網絡。這些植物殘骸表明,9300至8300萬年前的南極西部沿海地區形成了一片溫帶沼澤雨林,其中生長了許多針葉樹,就像今天的紐西蘭。要形成這樣的南極沼澤雨林,當時的南極洲肯定未被冰蓋覆蓋。
  • 數百萬年前,南極洲還是一個溫帶雨林
    南極洲溫帶雨林想像圖 9000萬年前,南極洲遍布溫帶雨林,即使在冬季漫長的極夜中也是如此 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白堊紀中期是過去1.4億年中最熱的時期之一,其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體積計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約為百萬分之一千)。」相比之下,2018年全球平均水平為407.4 ppm。
  • 恐龍時代的溫室效應,南極出現了溫帶雨林
    德國的地質學家Johann Klages在發表於《自然》雜誌裡的一篇論文中說,他們發現了一個沉積層,驚奇的的發現在9000萬年前,當恐龍在朝鮮半島南海岸漫遊時,南極洲正被溫帶雨林覆蓋,而不是冰天雪地。白堊紀是地球歷史上最熱的時期之一,熱帶海的表面溫度達到35度,海平面比今天高170m,但是當時的具體氣候和環境是什麼樣子的,還是一個未知的謎團。研究人員發現的3m長的鑽孔巖心是保存完好的森林土壤,其中包含了許多花粉和帶有緊密纏結根系的孢子。
  • 南極大陸發現9000萬年前溫帶雨林!這種景象會重新到來嗎?
    2020年1月,南極大陸氣溫首破20℃的消息刷屏全球頭條,一些學者認為這只是地球氣候的循環演化。
  • Nature:在恐龍活躍的時代,南極很溫暖,是一片熱帶雨林
    研究小組在距南極900公裡的森林裡發現了白堊紀的土壤,對土壤裡的植物根須、花粉和孢子進行分析後發現,9000萬年前的世界比現在要溫暖得多,那時候的南極遍布熱帶森林。研究人員發現,9000萬年前的南極竟然有熱帶雨林的跡象,這表明當時的氣候異常溫暖。
  • ...發現第一塊青蛙化石 或許說明這片寒冷的大陸曾覆蓋一層溫帶雨林
    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摩爾斯博士在南極發現了第一塊青蛙化石,這也是南極大陸出土的首塊兩棲動物化石。這或許說明,這片寒冷的大陸曾經也覆蓋著一層溫帶雨林。這是一隻頭盔蛙?摩爾斯博士所帶領的團隊,曾在2011、2012及2013年多次到南極進行研究,帶回上千件的樣本,包括睡蓮種子、鯊魚和魟魚牙齒的化石等。
  • 南極大陸發現溫帶雨林,人類快停手吧!
    由於在這幾年來地球環境的變化實在是超乎人們的想像的,連南極的氣溫都已經突破了20攝氏度,這些跡象都讓科學家感到一籌莫展。如今科學家又發現地球環境出現了新變化,據了解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9000萬年前的雨林痕跡。
  • 曾經的雨林,如今的冰天雪地,究竟經歷了什麼讓它有如此大的變化
    研究人員對南極的土壤樣本進行了梳理,發現有證據表明,將近9000萬年前,南極洲西部有一片浩瀚的雨林,首次窺見了地球最南端地區的史前氣候。研究人員認為,南極土壤樣本中發現的古植物遺骸證實,9000萬年前,地球最南端的大陸上有一片廣闊而溫暖的雨林。
  • 最新研究:4000萬年前遠古南極或擁有暖溫帶氣候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南極洲已知最早現代兩棲動物——約4000萬年前蛙類化石的發現帶來對遠古時代南極的新認識,它提供了進一步證據的證明,
  • 九千萬年前南極茂密雨林,因為板塊漂移?德科學家發現改寫教科書
    南極留給大家的印象就是無邊的冰原和憨態可掬的企鵝,當然科學書上告訴我們南極在很久以前也是一片鬱鬱蔥蔥的雨林世界,而且這個時代就在不是特別遠的恐龍時代!但這是如何認定的,又有哪些翔實的證據,似乎還缺少一些佐證,但德國科學家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
  • 新發現:9千萬年前,南極是大片雨林和植被,沒有冰蓋,很暖和
    之前已經有各種研究指出南極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大片雨林,溫度適宜,二氧化碳濃度很高,比今天還高。比如,美國NASA的研究認為「南極洲沿岸在過去1500萬年到2000萬年前的夏季溫度,約較現今高11度」,一個德國研究團隊也曾發現「南極洲並不是一直像現在這樣冰天雪地,5000多萬年前,其邊緣地帶曾被亞熱帶雨林覆蓋」,如今,一個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早在9千萬年前,南極就已經有一大片雨林,那裡沒有大冰蓋,比今天的德國還暖和,空氣中充滿了比現在還多的二氧化碳。
  • 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化石,證明南極半島曾擁有暖溫帶氣候
    歐洲科學家團隊報告在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的化石,這一發現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證明了南極半島在與南部超大陸(岡瓦納大陸)分離之前擁有暖溫帶氣候。新發現的化石屬於「頭盔蛙」科,這一化石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對古代南極的全新認識。相關研究報告23日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高效木材生產者溫帶雨林
    即使在森林問題嚴重的今天,世界上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地區,特殊的生態環境讓那裡的森林具有旺盛的生長能力,在世界面臨木材饑荒的數百年時間裡,持續不斷地為世界提供了大量木材,這就是神奇的溫帶雨林。        1 溫帶雨林環境        溫帶雨林是在特殊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溫帶針葉林或闊葉林。
  • 為溫帶雨林撐起保護傘
    經過多方長達幾十年的協商,加拿大的卑詩省於2016年通過了一項法案,將大熊溫帶雨林85%的面積列為禁伐區。環保主義者長久的努力,將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溫帶雨林——這片神秘、脆弱而又迷人的土地。  雨林,即降水豐沛的森林。
  • 南極發現令人不安證據,海平面曾比現在高170米,相當於沿海只剩避雷針
    呃,沒錯,這就是南極,只是存在於另一個時空,9000萬年前白堊紀的時空,恐龍統治地球上各個大陸的時候,南極就是這樣美麗的風景。這是昨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描繪的南極,即使是在完全陷入極夜,無法見到陽光的4個月,南極的氣溫也依然溫暖宜人,不,應該說是溫暖宜「龍」,讓恐龍們可以在漫長的黑夜裡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