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5後世界冠軍張志坤:遲到的頒獎典禮 不遲的奮鬥青春
2017年12月末的上海,天氣有些溼冷。
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95後教師張志坤站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的講臺上,正在向坐在臺下的學生們講述自己用一萬個小時的刻苦鑽研,成為專業技術領域領軍人物的蛻變過程。
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參加共青團中央舉辦的「彩虹人生——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分享團活動了。
從一個老師眼裡的「差生」,到如今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教師兼教練、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金牌獲得者、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申辦形象大使、中國最年輕的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數控銑高級技師、全國技術能手,張志坤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弘揚工匠精神,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世界。
張志坤參加共青團中央主辦的第八屆「彩虹人生——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分享活動。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晨攝
「笨辦法」讓「後進」變「先進」
出生在廣東省普寧市的張志坤,因為學習成績不好,2010年初中畢業後就離開家鄉,來到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學習。
張志坤說,「那時的我還懵懵懂懂,不知道學技能要做什麼。」
「技能」對張志坤來說完全是一個新名詞,連數控銑專業也是父親替他做的選擇。
雖然專業課很難,但是張志坤沒有放棄。2011年4月,聽到學校準備組建數控競賽班,在這個班裡可以學到更多知識,還可以參加各種職業大賽,張志坤第一次有了非常想要進入這個班級學習的念頭。
「好像突然找到了方向,我覺得是個機會,決定去拼一把。」張志坤說。
張志坤報名參加了考試,但是由於基礎太差,最後並沒有成功入圍。「那時我才體會到什麼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恨自己在學校沒有用功學習,臨時抱佛腳沒有意義。」張志坤說。
對於學習技能的渴望,讓生性靦腆的張志坤第一次鼓起勇氣,向老師表明了自己希望加入競賽班的決心。「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競賽班的老師竟然通知我去報到,我很開心很慶幸,也越發珍惜這個寶貴的機會。」
競賽班一共有120名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淘汰一部分人,只有留到最後才能代表學校去參賽。作為「空降兵」,張志坤一開始幾乎看不到任何留到最後的希望。
「但是我沒有被這種現狀打敗,相反它激發了我想要一爭到底的決心。」張志坤心裡很清楚,要想留到最後,他必須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
自詡不夠聰明的張志坤,每天都是所有學生中學習到最晚的,第二天又是最早開始學習的。這種在別人眼裡的「笨辦法」,讓張志坤一直保持不被淘汰。
班上的學生從120人慢慢減少到不足20人,這讓張志坤漸漸看到了希望。2011年寒假,為了能夠爭奪最後的參賽名額,他放棄了休息,抓住每分每秒在家拼命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春節過後回到學校,張志坤憑藉自己嫻熟的技術,成功獲得了參賽機會,成為了校隊的一名選手。
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張志坤在緊張的比賽。本人供圖
備戰世賽 享受學習技能帶來的快樂
2012年12月,張志坤參加了第五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因為過於緊張影響了比賽節奏,張志坤在加工零件時出現了失誤,只獲得了第二名。
雖未奪魁,但是教練看出了張志坤的潛質,並鼓勵他參加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
代表了當今世界職業技能發展的先進水平、擁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世界技能大賽,與國內比賽不同,參賽選手需要在國內經歷一年多的集訓和選拔,最終只有一人能夠代表國家去參賽。
聽到這個消息後,張志坤十分激動,「我又找到了一個新的目標。」
為了緩解比賽過程中容易緊張的毛病,張志坤提前一年開始有意識的訓練自己。他先後到企業參與實習,積極參加各種比賽,還專門查閱了許多關於心理學的資料。
2014年,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備戰訓練正式開始。經過一年多歷練的張志坤,學習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專業領域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但是在訓練中,張志坤還是堅持自己的「笨辦法」,「只有反覆練習,我才能從中學到更多經驗,發現更多細節。」
教練提示要考慮熱脹冷縮因素,張志坤就會主動去做實驗,反覆測量工件在不同溫度下的細微變化和參數的對應值。
每天入睡前、睡醒後,他都會把每天學習訓練的知識回顧一遍,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設計出最合適的操作工藝。
在同宿舍的人眼裡,張志坤就是一個晚上躺在床上發呆、早上睡醒後依然在床上發呆的「奇怪的人」。但他們不知道,張志坤其實正「痴迷地沉浸在數控銑的世界裡,享受著學習技能帶來的快樂」。
張志坤(右一)與英國代表團成員交流。本人供圖
遲到的金牌 見證中國數控銑技術登頂世界的榮耀
經過不斷努力和充分準備,張志坤最終順利拿到了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的入場券。
比賽一共三天,每天要製作一個模塊,張志坤發揮非常穩定,第一個模塊檢測僅扣0.1分,第二個模塊扣了0.2分,第三個模塊,按照評委原先的抽檢方式,得到了滿分。
如果不出意外,張志坤將是為中國隊摘取首金的人。然而,他的數控銑項目冠軍成績,在世界技能大賽官網上僅公開兩個小時,就因評測規則變動需要二次檢測而被撤下。而第二次成績至少要推後一周才能公開,這使張志坤失去了人生唯一一次站在世界技能大賽領獎臺上的機會。
「當看到其他夥伴們身披國旗站在領獎臺上時,委屈、憤怒、悲傷……各種情緒如潮水般湧來。」其他人都在享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候,張志坤只能和技能教練魯宏勳落寞地踏上歸途,開始度日如年的漫長等待。
好事多磨,10天後,世界技能組織主席西蒙·巴特利在官方網站通過視頻向全世界宣布,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金牌獲得者是中國選手張志坤。
這塊來之不易的金牌,不僅是對張志坤努力奮鬥的表彰,也標誌著中國在精度加工領域的製造能力和裝備水平已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中國正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
張志坤正在編程。本人供圖
教書育人 做一枚播撒技能的「火種」
面對遲到的榮譽,張志坤沒有抱怨,更多的是知足。
從2010年學習數控銑技能到2015年為國奪金,從一名別人眼裡的差生變成了許多人眼中的好學生,從不喜歡學習到善於思考,從迷茫無助到找到目標、實現夢想,張志坤覺得這一路收穫的經驗和感受遠比這塊獎牌重要得多。
比賽結束後,張志坤決定留校任教。相比企業,他覺得教書育人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國製造的未來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
雖然沒有接受過師範教育,但是張志坤認為他有自己的優勢,「面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我會更有耐心,更懂得如何教學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因為我就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
面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張志坤逐漸培養自己閱讀的習慣,一點一點改進自己的不足。「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天才,人總有不完美的一面,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才讓我們懂得要去成長和進步。」張志坤對未來信心滿滿。
作為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老師和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的教練,張志坤用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引導並訓練他的學生們。經過兩年的訓練,在2017年10月,阿聯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張志坤的學生楊登輝參加了數控銑項目的比拼,榮獲了該項目的金牌,同時榮獲了「中國代表隊國家最佳獎」。
同樣值得慶賀的,是張志坤的弟弟張志斌,也參加了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比賽中擊敗來自日本、韓國、巴西等國的高手,勇奪塑料模具工程項目冠軍,與張志坤成為閃耀「世界技能奧林匹克」的中國「雙子星」。
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16年,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已達4791萬,但人才儲備仍然存在缺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0.015到0.04毫米,這是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項目的精度要求,比成年人一根頭髮絲還細。今天,我們呼喚工匠精神,呼喚的不僅有老一輩工匠的精益求精,還有新一代青年對工匠精神的發展和傳承。
張志坤表示,「今後的路還很長,我願將我的青春和熱血獻給這份教育事業,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世界,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