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巴西的東部有一個叫阿勒萊皮的盆地,盆地東西長225公裡,南北寬75公裡。盆地北部一半屬於塞阿拉洲,南部屬於貝魯南布克洲,西部屬於匹阿維洲。阿勒萊皮盆地是由白堊紀早期的湖泊淺海沉積的地層,當時南美洲和非洲相距很近,但隨著兩塊大洲漂移,一個內陸海形成了。歷經歲月蹉跎,海床上的沉積物最終形了巖石,這就是世界著名的桑塔納組灰巖層(以盆地東北部的桑塔納·杜卡裡裡村(Santana do Cariri)命名)[1]。
桑塔納組灰巖層屬於下白堊統阿爾布階,時代距今約1.23億年-1億年前。巖層中盛產保存良好狀態的各個品種的魚類化石,主要以瀉湖相的結核魚為主,具有體型巨大、立體保存、形態動感等特點。魚化石具有明顯的皮膚,魚鱗、牙齒、眼睛、鼻孔等清晰可見,是目前十分珍稀的化石種類。
2016年3月25日 - 5月25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了「史前桑塔納—巴西白堊紀大型立體魚化石展」 ,展出了來自桑塔納化石庫的軟骨魚類、肉鰭魚類和輻鰭魚類等30種。某些魚類處於生物進化的關鍵環節(如空棘魚類),對魚類演化與譜系關係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桑塔納化石庫特異埋藏方式使動物骨骼得以完整保存,甚至還發現保存完整的軟組織。古生物學家使用無損成像技術,探視棒鞘魚的體內結構,首次在史前動物中發現心臟化石,其心臟比現代魚類的要複雜得多。
下圖為X射線照射下棒鞘魚化石的心臟橫截面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心臟瓣膜(白色箭頭所示)。
巴西魚化石如此出名,以至於1984年5月,巴西總統菲格雷多出訪中國時,就將一件魚化石飾盤贈予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該魚化石飾盤直徑23釐米,厚4.4釐米,現保存於北京國際友誼博物館[7]。
除了精美的結核魚化石,桑塔納化石庫中還發現有保存完整的昆蟲、植物化石以及翼龍、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等化石。
正因為巴西桑塔納化石庫保存有種類眾多、保存完整的古生物化石,因此它與德國索倫霍芬、中國遼西並稱為世界三大中生代化石產地。
[1]雨夜咖啡半支煙的博客:白堊紀的巴西魚化石--一億一千萬年前[2]David M. Martill. The age of the Cretaceous Santana Formation fossil Konservat Lagerstätte of north-east Brazil: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an appraisal of the biochronostratigraphic utility of its palaeobiota. Cretaceous Research,28 (2007) 895-920[3]icity: 史前桑塔納 — 巴西白堊紀大型立體魚化石展[4]thefossilforum: Fossils From Santana Formation Brazil[5]蟄無敵CSC的博客: 記錄,2016北京自然博物館「史前桑塔納—巴西白堊紀大型立體魚化石展」[7]https://dinopedia.fandom.com/wiki/Santana_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