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十五」期間,江蘇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明顯快於GDP增長,單位地區生產總值(GDP)能耗有所上升,能源消費需求與能源生產供給的矛盾日趨突出。工業是消費能源的主體。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化趨勢的加快,工業能源消費量已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八成。節能降耗關係江蘇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加快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著重抓好重點能耗行業和企業的節能,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成「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任務的關鍵舉措。
一、全省能源消費與生產之間的矛盾
1、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長快,二、三產業和生活消費能源大幅增加
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逐年提高。「十五」頭兩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分別為3.1%和8.2%(詳見表1)。 2003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首次突破一億噸標準煤,增長率一躍達到15.1%。2004、200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均超過23%。200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6895.39萬噸標準煤,是2000年的1.96倍。五年間,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14.4%,且年增長率逐年提高。
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佔總能耗的八成以上、年均增長15.6%。「十五」期間,全省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在全省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1.9%升至2005年的56.6%,而第一、三產業的比重則分別下降4.2個和0.5個百分點。由於第二產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要大於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的上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的下降,意味著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加快。2000-2005年全省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由6773.02萬噸標準煤增至13953.11萬噸標準煤,增長1.06倍,年均增長率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率快1.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78.6%升至82.6%。
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費量明顯增加。2005年全省第三產業能源消費量達1522.48萬噸標準煤,是2000年749.56萬噸標準煤的2.03倍。「十五」期間,居民生活能源消費量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雖由2000年的8%降至2005年的6.5%,但絕對量卻由688.91萬噸標準煤增至1098.23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9.8%。大量私人汽車、大功率家用電器等進入城鄉家庭,天然氣、煤氣等在居民生活中的廣泛使用,是帶動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增加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全省私人汽車擁有量由2000年的18.94萬輛發展到2005年的109.43萬輛,年均增長42%;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空調器由2000年的45.9臺增至2005年的123.9臺。居民生活消費煤氣由2000年的4.
表1 全省能源消費分產業構成情況表
單位:萬噸標煤,比重%
年份 | 能源消費總量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生活消費 | ||||
絕對值 | 增長(%) | 絕對值 | 比重 | 絕對值 | 比重 | 絕對值 | 比重 | |
2000 | 8612.43 | 5.6 | 6773.02 | 78.6 | 749.56 | 8.7 | 688.91 | 8.0 |
2001 | 8881.41 | 3.1 | 6920.29 | 77.9 | 894.69 | 10.1 | 684.95 | 7.7 |
2002 | 9608.60 | 8.2 | 7528.92 | 78.4 | 1002.21 | 10.4 | 712.46 | 7.4 |
2003 | 11060.68 | 15.1 | 8769.67 | 79.3 | 1123.75 | 10.2 | 803.15 | 7.3 |
2004 | 13651.69 | 23.4 | 11122.84 | 81.5 | 1325.63 | 9.7 | 822.25 | 6.0 |
2005 | 16895.39 | 23.8 | 13953.11 | 82.6 | 1522.48 | 9.0 | 1098.23 | 6.5 |
2、一次能源生產量小、增長慢,自給率持續下降
江蘇是能源資源小省,原煤、原油、天然氣、水電等一次能源生產量較少。2000-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量由1996.86萬噸標準煤增至2267.63萬噸標準煤(詳見表2),年均增長2.6%。全省一次能源產品結構以原煤為主,2005年一次能源產品構成中,原煤佔88.7%、原油佔10.4%、水電佔0.5%、天然氣佔0.4%。多年來,江蘇原煤產量一直在2500萬噸左右徘徊,原煤產量由2000年的2479.02萬噸增至2005年的2817.56萬噸。江蘇是一個貧油省份,原油產量維持在150多萬噸的水平。2005年全省原油產量為164.70萬噸,比2004年下降2.5%,江蘇原油產量首次出現下降。由於江蘇少煤貧油,近年來雖然加大了科技開採力度,但一次能源自給率仍屢創新低且持續下降。2000-2005年全省一次能源自給率由23.2%降至13.4%,其中原煤自給率由28.2%降至17.8%,原油自給率由11.3%降至7.3%。
表2 全省一次能源生產、自給率情況
年份 | 一次能源生產量(萬噸標煤) | 原煤、原油生產量(萬噸) | |||
絕對值 | 增長率(%) | 自給率(%) | 原煤 | 原油 | |
2000 | 1996.86 | 8.0 | 23.2 | 2479.02 | 155.02 |
2001 | 1979.23 | -0.9 | 22.3 | 2451.14 | 157.02 |
2002 | 2083.33 | 5.3 | 21.7 | 2593.59 | 157.02 |
2003 | 2223.44 | 6.7 | 20.1 | 2760.4 | 166.35 |
2004 | 2231.50 | 0.4 | 16.3 | 2761.93 | 168.94 |
2005 | 2267.63 | 1.6 | 13.4 | 2817.56 | 164.7 |
3、能源消費量與生產量不平衡,依靠省外調進能源解決需求
江蘇能源消費量與生產量之間的落差,需要從省外大量調進能源,以滿足國民經濟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十五」期間,全省從省外淨調入能源量(含進口量)由2000年的6466.09萬噸標準煤增至2005年的14291.42萬噸標準煤,淨調入率由75.1%升至84.6%。2005年全省原煤消費量15814.25萬噸,其86.6%需從省外和國外調進。2005年全省原油加工量2264.76萬噸,其93.3%來源於省外與國外,其中進口原油1410.3萬噸,比上年增長45.8%,進口依存度為62.3%,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二、全省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現狀
1、能源消費總量增長快於GDP增長
從圖1可出,「十五」頭兩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增長率均低於GDP增長率,2003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比GDP增長率快1.5個百分點。2004、200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增長率遠高於GDP的增長率。全省GDP從2000年的8553.69億元增至2005年的18305.6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2.9%;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14.4%,快於GDP年均增長率1.5個百分點。
圖1 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GDP增長率比較圖
2、單位GDP能耗在波動中上升
單位GDP能耗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能源消費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綜合體現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時也集中體現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反映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十五」前三年,全省單位GDP能耗值小幅波動,維持在相對較低水平(見圖2)。2004、2005年全省高能耗行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大量增加,全省單位GDP能耗明顯上升。「十五」期間,全省單位GDP能耗由2000年的0.86噸標準煤/萬元升至2005年的0.92噸標準煤/萬元(GDP均按2005年價格折算),上升了7%。
圖2 全省單位GDP能耗走勢圖
3、各省轄市單位GDP能耗水平相差較大
2005年在全省13個省轄市中,宿遷(0.81噸標準煤/萬元)、鹽城(0.81)、南通(0.83)、揚州(0.86)、無錫(0.92)5個市的單位GDP能耗低於或等於全省0.92噸標準煤/萬元的平均水平。連雲港(0.94噸標準煤/萬元) 、鎮江(1.02)、蘇州(1.04)、泰州(1.06)、常州(1.07)和淮安(1.12)6個市的單位GDP能耗水平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南京、徐州2市的單位GDP能耗均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1.36噸標準煤/萬元和1.4噸標準煤/萬元。全省單位GDP能耗最高的省轄市是最低省轄市的1.73倍,各省轄市單位GDP能耗水平差距較大。
4、江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位居全國前列
2005年,在全國各省(市、區)中,江蘇單位GDP能耗高於廣東(0.79噸標準煤/萬元)、北京(0.80)、上海(0.88)和浙江(0.90),從低至高排列居全國第5位,比全國1.22噸標準煤/萬元的平均水平低24.6%,江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在全國位居前列。
三、工業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關係
1、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推動能源消費大量增加
「十五」時期,江蘇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全部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3848.52億元增至2005年的9334.7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5.5%,比「九五」時期快4.2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更以歷史上最快的增長速度發展。「十五」時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2559.12億元增至2005年的8054.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9.2%。進入2003年後,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呈現持續高位走勢。三年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當月增長速度連續33個月、累計增長速度連續36個月超過20%,其增長速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為江蘇工業生產歷史罕見。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十五」時期,江蘇全部工業能源消費量由2000年的6731.68萬噸標準煤增至2005年的13748.43萬噸標準煤,增長1.04倍,年均增長15.4%、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速度快1個百分點,全部工業能源消費量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78.2%升至81.4%。
2、能源消費彈性係數迅速走高,能源消費量增長與工業增加值增長高度正相關
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是指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與國民經濟增長率的比值,它從總體上反映能源消費總量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係。國際上通行用工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即工業能源消費增長率與工業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比值來反映。目前,江蘇工業化進程總體上處於中期階段,且呈明顯加快的趨勢。在這個階段,創造財富與消耗資源同時並存,特別是在工業化還未達到相當發達的程度時,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以消耗一定的資源作為代價,工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也會隨之提高。「十五」前三年,江蘇全部工業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均小於1(詳見圖3),但上升速度很快。2004年由於高能耗行業生產能力發展過快,全部工業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猛增至1.51。2005年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措施效應的顯現,重工業發展速度有所放慢,高能耗行業發展得到控制,全部工業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有所回落。"十五"時期,江蘇全部工業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總體上呈快速走高的趨勢,2005年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是2000年的3.29倍,表明江蘇工業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依賴程度越來越強,兩者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圖3 全部工業能源消費彈性係數
工業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增長兩者的相關關係十分密切。能源是工業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在不斷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工業生產發展與能源消費之間關係密切,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共同發展。根據相關係數原理,令每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為自變量x,用對應年份的工業能源消費量增長率為因變量y,計算兩者的相關係數(詳見表3)。
表3 全部工業能源消費量增長率與增加值增長率相關係數計算表
甲 | x | y | x*x | y*y | x*y |
2001年 | 11.5 | 2.0 | 132.25 | 4.00 | 23.00 |
2002年 | 13.9 | 8.7 | 193.21 | 75.69 | 120.93 |
2003年 | 17.8 | 16.4 | 316.84 | 268.96 | 291.92 |
2004年 | 17.8 | 26.9 | 316.84 | 723.61 | 478.82 |
2005年 | 16.7 | 24.7 | 278.89 | 610.09 | 412.49 |
根據相關係數計算公式:
得r=0.8944,表明"十五"時期,江蘇全部工業的能源消費量增長率與增加值增長率呈十分密切的高度正相關關係,即全部工業能源消費量隨著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的提高而增加。
3、明顯加快的重工業化趨勢,推動工業能源消費總量迅速增加
「十五」時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江蘇重工業加快發展的趨勢明顯。一是消費結構的升級成為重工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江蘇居民首先是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由洗衣機、電視機、冰箱、空調器等中檔消費品向以住房、汽車等高檔消費品邁進。由於汽車、住房生產的產業鏈長,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強,有力地帶動了鋼鐵、機械、化工、水泥等重工業部門的發展。二是國際製造業的轉移。進入「十五」時期,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我國特別是長江三角洲轉移,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化工、造紙、機械、冶金等製造業。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04年底全省製造業各類企業達4.03萬戶,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90.5%升至2005年的93.1%。三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十五」時期,江蘇現代交通、綜合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促進了重工業的發展。四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十五」時期,江蘇進入了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41.5%升至2005年的50.5%。新一輪城鎮建設高峰的出現,對鋼材、水泥等生產資料的需求急增,導致重工業加速發展。因此,整個「十五」時期,江蘇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一直快於輕工業。「十五」期間,全省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8%,比輕工業的16.9%快3.9個百分點。重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工業結構趨向重工業化。2000年全省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6.7%,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時為65.7%,2005年已達到67.3%。
重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水平明顯高於輕工業。全省能源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04年規模以上重工業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是輕工業的2.44倍,2005年重工業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是輕工業的2.58倍。同時,重工業增加值的發展速度又明顯快於輕工業,兩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重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明顯提高。「十五」時期,江蘇全部工業中重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76.4%升至2005年的82.1%,這是推動全省工業能源消費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4、大量增加的企業數量、有所上升的戶均能耗水平,必然導致工業能源消費量快速增加
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統計,2004年底,全省各類工業企業數已達4.08萬戶。「十五」期間,江蘇國有、集體工業企業數量明顯減少,股份制逐漸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到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股份制企業1.67萬戶,佔各種經濟類型企業的51.9%。「三資」企業成為全省工業經濟的重要力量,企業數由2000年的0.32萬戶增至2005年的0.76萬戶。私營企業成為全省工業經濟發展新亮點,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私營工業達1.78萬戶。經過五年的發展和改革,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從2000年的1.84戶增至2005年的3.2萬戶,增長75.6%。
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促使工業能源消費量的增加;企業規模的擴大,也提高了平均每戶企業的能源消費量水平。能源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能源消費量為10430.89萬噸標準煤,平均每戶企業能源消費3846噸標準煤;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能源消費量為13486.33萬噸標準煤,平均每戶企業能源消費4184.27噸標準煤。由於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平均每戶企業能源消費量比上年明顯增加,導致全省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2004年增加2854.88萬噸標準煤(詳見表4)。
根據統計學上的因素分析方法,平均每戶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x)、企業單位數量(n)兩個因素變動對全省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X=x*n)變動的影響程度,可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x1n1/x0n0=(x1/x0)*(n1/n0)
式中x1n1為2005年全省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x0n0為2004年全省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計算結果表明,2005年平均每戶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2004年增長了8.9%,企業單位數增長18.8%,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29.4%。
由於平均每戶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提高,使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2004年增加1090.29萬噸標準煤(計算公式:x1n1-x0n1),其貢獻率為35.7%。
由於企業單位數增加,使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2004年增加1959.54萬噸標準煤(計算公式:x0n1-x0n0),其貢獻率為64.1%。
表4 全省2005年平均每戶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與2004年比較
項目 | 企業數 | 綜合能源消費量 | 戶均綜合能源消費 |
甲 | n | n*x | x |
2004年 | 27123 | 10430.89 | 3846 |
2005年 | 32231 | 13486.33 | 4184.27 |
2005年比2004年增長量 | 5108 | 3055.44 | 341.27 |
2005年比2004年增長率(%) | 18.8 | 29.3 | 8.9 |
可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數量的增加,其貢獻率達近七成;而平均每戶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提高的貢獻率只約佔三成。
四、工業經濟能源消費存在的問題
1、高能耗行業發展過快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業,是全省工業的五大高能耗行業。「十五」期間,江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長23.9%,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年增長率分別為38.6%、28%和28%。其中,全省高能耗行業投資增長速度尤其令人矚目。在2003年城鎮工業投資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分別位居製造業投資額的第2、3、4位。2004年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紡織業投資額分別位居製造業的第1、3、4位。2003-2005年全省城鎮工業投資中,五大高能耗行業的投資額年均增長35.5%。在投資快速增長的拉動下,高能耗行業的企業數量大量增加、產出規模明顯擴大。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統計,2004年全省五大高能耗行業的各類企業數已達1.31萬戶。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五大高能耗行業的企業數由2000年的0.55萬戶增至2005年的1.02萬戶,其銷售收入由3462.58億元增至11400.26億元。
高能耗行業過快發展,帶來了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2000-2005年全省五大高能耗行業能源消費量由4376.99萬噸標準煤增至9374.63萬噸標準煤(詳見表5),佔全部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由65%升至68.2%,這是導致全省工業能源消費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高能耗行業在消費大量能源的同時,並沒有帶來相應的社會財富和經濟效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五大高能耗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分別只佔31.9%、33.5%和34.6%。
表5 2003-2005年江蘇高能耗行業能源消費與投資增長率
| 能源消費量佔全部工業比重(%) | 城鎮工業投資額比上年增長(%) |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 12.8 | 15.9 | 22.6 | 104.6 | 25.8 | 19.5 |
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業 | 22.1 | 19.3 | 19.1 | 26.2 | 12.4 | 24.7 |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 11.1 | 11.3 | 10.8 | 51.4 | 69.3 | 15.6 |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 9.0 | 8.5 | 8.6 | 104.6 | 67.0 | -6.2 |
紡織業 | 10.0 | 10.7 | 7.1 | 80.0 | 2.9 | 45.5 |
合 計 | 65.0 | 65.7 | 68.2 | 62.8 | 38.8 | 10.1 |
2、能源加工轉換效率偏低
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是指一定時期內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後,產出的各種能源產品的數量與所投入加工轉換的各種能源數量的比率,它的高低是體現能源利用效率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十五"期間,全省工業的能源加工轉換率總體上有所下降。2005年,全省工業企業用於能源加工轉換的能源投入量為12641.8萬噸標準煤,二次能源的生產總量為7630.3萬噸標準煤,能源加工轉換效率為60.4%,比2000年的62.1%降低1.7個百分點,遠低於全國71%的平均水平。
3、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過高
主要工業產品單位產量能源消耗,是能源消費量與相應的產品產量之比,是反映單位產品實際能源消費水平的技術經濟指標。分析高能耗行業重點產品的單位能耗,對剖析整個工業的能源利用效率狀況有著重要作用。電力緊張曾是長期制約江蘇工業經濟發展的「瓶頸」,為解決缺電問題,全省各地陸續新建了一批電廠。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統計,2004年底全省各類電力、熱力生產企業共有182戶。2002年以來,江蘇10萬千瓦及以下火電機組裝機容量從2002年的584萬千瓦增至2006年4月底的1017萬千瓦,約佔全省總裝機容量的22%。小火電機組的快速發展,為解決近幾年江蘇電力供應緊張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小火電」規模小、能耗高的問題也十分明顯。據省有關部門調查,10萬千瓦及以下「小火電」與大電廠相比,供電標準煤耗平均高出近
江蘇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建材工業)是在長期短缺經濟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大多數採用能源消耗大、對環境汙染較嚴重的落後生產工藝。近年來,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下,建材產品的需求和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建材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統計,2004年底全省建材工業各類企業達1842戶。全省規模以上建材工業企業由2000年的1204戶增至2005年底的1548戶,其中水泥企業共有359戶。2005年全省水泥產量9579.15萬噸,比2000年淨增4979.63萬噸,年均增長15.8%。儘管「十五」期間通過加快產業技術結構調整的步伐,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江蘇水泥工業取得較為明顯的節能效果,但由於歷史形成的落後工藝仍佔據全省水泥生產的主體,高能耗設備還在繼續服役,水泥產品的單位能耗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從單位煤耗看,江蘇新型幹法窯每噸熟料的燒成標準煤耗為105
4、煤、油消耗帶來嚴重環境汙染
「十五」期間,全省工業消費原煤由2000年的8508.8萬噸增至2005年的15523.13萬噸,佔全省原煤消費量的比重由96.8%升至98.2%;工業消費原油由2000年的226.1萬噸增至2005年的2261.3萬噸,佔全省原油消費量的比重由99.3%升至99.85%。煤炭、石油在燃燒及加工轉換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廢氣和固體廢物。據省環保廳統計,2005年全省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22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38.92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32.75萬噸,均比2000年大幅增長,總懸浮顆粒物或可吸入顆粒物成為影響江蘇城市空氣品質的首要汙染物。同時,煤炭還是酸雨產生的重要因素。工業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之間矛盾問題越來越突出。
五、節能降耗關係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
近幾年來,江蘇始終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工作。同時,江蘇資源保障、環境壓力、發展成本也日益加大,資源稀缺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節能降耗已事關全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
1、節能降耗是「十一五」時期經濟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繼續認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節能降耗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全省單位GDP能耗快速上升的勢頭基本得到遏制。據統計,2006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為1.52噸標準煤/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6%,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從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情況看,作為能源消費主體的工業,其單位增加值能耗只有年均下降超過4%,全省單位GDP能耗在整個「十一五」期間,才能實現下降20%的目標。從「十五」期間全省單位GDP能耗的走勢看,五年間基本上呈現上揚的態勢,2005年全省單位GDP能耗比2000年增長了7%,再從2006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的實績看,要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末,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標並非易事,要扭轉「十五」時期單位GDP能耗逐年上升的局面,是「十一五」期間江蘇經濟工作中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2、節能降耗是緩解能源約束矛盾的根本途徑
能源是江蘇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直接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兩個率先」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2005年全省原煤消費總量約為1.58億噸,其中本省產量只有2817.56萬噸,其餘1.3億噸依靠省外調進。「十一五」時期,是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000億元左右(2005年價),年均增長10%以上」,實現這樣一個增長率、支撐這樣一個經濟總量,比照「十五」期間的資源利用水平,到2010年全省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2.9億噸標準煤,比「十五」期末新增0.93億噸,這對於資源相對短缺的江蘇,能源約束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緩解能源瓶頸制約,千方百計增加供給固然重要,但其根本出路是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節能優先的方針,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3、節能降耗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
現代經濟學將經濟增長方式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特徵,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率。節能降耗,意味著單位產出的能耗和資源消耗水平下降、生態汙染程度相對減輕。因此,降低單位GDP能耗也是衡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性指標。江蘇目前的單位GDP能耗在全國處於先進水平,但與國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每萬元GDP能耗是韓國的2.8倍、美國的3.6倍、日本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69倍。與國內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等先進地區相比也有差距。江蘇經濟發展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資源和環境代價,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就必須進一步加強節能降耗工作,大力降低單位GDP能耗。
六、促進全省社會經濟節能降耗的路徑
1、多管齊下,調整產業結構
江蘇的能源利用效率較低,關鍵在於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能耗的產業如鋼鐵、化工、水泥等比重過高,而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如電子信息、精密製造和第三產業比重仍然過低,這是單位GDP能耗居高不下的深層次原因。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通過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問題。
首先,從源頭嚴把高能耗行業準入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嚴禁投資新建或改擴建違反國家產業政策和缺乏能源、環境支撐條件的高能耗生產項目,從嚴控制鋼鐵、鐵合金、電石、焦炭、水泥、煤炭、電力等行業新上項目特別是高能耗項目。在繼續管好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的同時,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審批、核准的強制性門檻,嚴把能耗增長的源頭關,遏制高能耗行業過快增長。
其次,依法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過度的外延擴張、盲目上馬,特別是低水平重複建設,不僅使投資在建規模過大、產品結構和地區投資結構趨同,更重要的是現有產品生產能力過剩,造成極大的浪費。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末全省145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的(85%以上)只有37種,佔25.5%;生產能力利用不足的(50%-85%)有83種,佔57.2%;生產能力利用率極低的(50%以下)有25種,佔17.3%。一些高能耗行業在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其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利用不足、甚至利用率極低。在江蘇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嚴峻形勢下,要抓住生產能力過剩、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綜合運用產業政策、價格槓桿、審批備案、政策激勵等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積極穩妥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表6 部分高能耗行業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
產品名稱 | 計量單位 | 企業數 | 產品生產 | 產品生產量 | 生產能力 |
甲 | 乙 | 1 | 2 | 3 | 4 |
生鐵 | 萬噸 | 77 | 2974.54 | 1812.86 | 60.9 |
粗鋼 | 萬噸 | 173 | 3347.78 | 2564.82 | 76.6 |
鋼材 | 萬噸 | 1739 | 6080.03 | 4168.94 | 68.6 |
燒鹼(折100%) | 噸 | 35 | 1448500 | 1073638.37 | 74.1 |
純鹼(碳酸鈉) | 噸 | 17 | 2385140 | 1939108 | 81.3 |
電石(碳化鈣) | 噸 | 5 | 169000 | 107608.64 | 63.7 |
尿素(折含氮100%) | 噸 | 14 | 1085700 | 804399 | 74.1 |
水泥 | 萬噸 | 332 | 12734.77 | 8719.35 | 68.5 |
平板玻璃 | 重量箱 | 21 | 49660500 | 40695709.7 | 81.9 |
再次,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專業化分工和提高社會效率為重點,積極發展生產服務業,提升生活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雖由2000年的17.2%升至2005年的24.2%,但仍低於發達國家30-40%的水平。要大力調整工業內部結構,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突出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和軟體等優勢產業,高水平實施「產業倍增和雙倍增計劃」,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
2、科技創新,開源與節流並舉
與發達國家相比,江蘇的能源利用效率較低,每單位能源消耗生產的GDP,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因此,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引領節能降耗工作,圍繞節能降耗這個重大課題開展創新,圍繞節能降耗重點領域開展創新,圍繞節能降耗關鍵環節開展創新,儘快實現江蘇節能降耗工作的新突破。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引進德國先進裝備,以235千瓦時/噸鋼名列全國電爐生產綜合電耗最低,並在德國引進的生產線上摸索出一套連鑄鋼坯熱裝熱送工藝,熱裝熱送率達90%以上,不僅在國內排首位,而且在國際上也是領先水平。實踐證明,大力推廣應用先進成熟的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是節能降耗最有效、最現實的途徑。
利用科技進步成果,積極開闢能源供給新領域。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開發利用新能源的先進經驗值得江蘇學習。要積極實施能源多樣化方針,大力發展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開發利用。江蘇生物質能主要有農作物廢棄物、糧食加工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其中農業秸稈產量大、利用率低,每年都有大量秸稈被白白燒掉,既浪費了資源又汙染了環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也可回收大量能源。江蘇要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把利用生物質能作為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予以發展。
針對能源研發投入不足的現狀,各級政府要把節能技術作為政府科技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點,加大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產學研聯合,推動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加強對節能領域研發的資金投入。工業部門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高能耗傳統產業,加強重大節能新技術的科研攻關,大力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
3、突出重點,促進耗能大戶節能
突出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工作。能源消耗大戶是節能降耗的重點,也是潛力所在。要突出抓好工業部門的重點能耗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2005年江蘇年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有2276戶,這些企業能源消費量佔全部工業的81.2%,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70.5%。江蘇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8萬噸標準煤以上)節能行動的67戶企業,2005年能源消費5027.7萬噸標準煤,佔全部工業能耗的18.3%,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15.9%。加強對重點行業中的重點能耗企業的節能降耗管理,是降低工業能耗水平和萬元GDP能耗水平的關鍵。
建築是目前用能增長較快的領域。隨著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的大量建設,200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水泥、平板玻璃產量分別比2000年增長108.3%和193.8%,建築能耗在社會能耗中所佔比例也日益上升。據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測算,江蘇民用建築能耗約佔全社會能耗的20%。要加強建築節能管理,城鎮以上所有新建住宅建築和公共建築必須全部達國家和地方節能50%的標準,同時,積極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大力發展非粘土製品和利廢製品,向輕質、高強、保溫、多功能方向發展,努力提高新型牆體材料的比重,逐步淘汰粘土實心磚。
近幾年來,江蘇交通建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車擁有量迅猛增加,交通領域能源消耗大幅上升,全省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能源消費由2000年的370.24萬噸標準煤增至2005年的899.43萬噸標準煤。要優先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和管道運輸,積極發展水運交通,加快淘汰老舊汽車、船舶,嚴格實施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限制高油耗汽車發展,鼓勵節能環保型汽車發展。
4、全民參與,落實基本國策
節能降耗是全過程、全方位、全社會的系統工程,是關係社會經濟發展的大事,必須動員全社會參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把「十一五」時期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為約束性指標,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部署,也是江蘇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對於加快富民強、實現"兩個率先"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要完善節能法規和標準。認真貫徹《節約能源法》、《江蘇省節約能源條例》,梳理和修訂現有的與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相關的地方性法規,進一步完善配套的規章和標準。加快制定和完善能耗行業能耗準入標準、節能設計規範、主要能耗設備的能效標準,強化政策激勵,加大懲戒力度,堅決遏制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等到行為。二要推動黨政機關帶頭節能。黨政機關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起著特殊作用,它既是節能降耗政策的制定者,也是節能降耗的實踐者。各級黨政機關在履行職能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節約優先的方針,切實把節約資源的理念和要求貫徹到工作的各個環節。同時,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要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帶頭厲行節約,在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中發揮表率作用。三要加大節能宣傳教育力度。新聞媒體和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節能宣傳活動,廣泛宣傳江蘇的能源形勢和節能的重要意義,從節約每一度電、節約每一滴水做起,營造「人人講節約、事事講節約、時時講節約」的良好氛圍和社會風尚,不斷增強全民資源憂患意識、節約意識和責任意識,倡導健康、文明、節儉、適度的消費理念,逐步形成與國情、省情相適應的節約型消費模式,使節能成為每個公民的良好習慣和自覺行動。
(來源:江蘇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