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案例
蘇州吳江:
一個區走出兩家「世界500強」
從蘇州城一路向南,便來到了蘇南經濟重鎮吳江。不久前《財富》雜誌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上,吳江區兩家企業恆力和盛虹攜手上榜。
PX和PTA,不僅是紡織領域的重要原料,也是重要的大宗有機原料之一,長久以來大多依賴進口。2015年起,恆力向石油煉化領域拓展,在連雲港建設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是我國首個大型民營煉化一體化項目,也是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中率先建成投產的項目,年產450萬噸PX,可提高國內PX總產能的30%。
在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恆力以5567億元營收成為江蘇最大製造業企業。而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恆力位列第107位,較上年大幅提升74位。
吳江另一家民企巨頭盛虹,今年首次登上世界500強榜單,位列第455位,是今年中國新上榜企業中唯一的民營企業。2018年12月,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在連雲港開工。這個集煉油、芳烴、化工為一體的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635億元,是江蘇省目前投資額最大的民營製造業項目。
吳江區民企企業總數已超7.2萬家,註冊資本超4000億元,貢獻了約60%的GDP、70%的稅收、80%的專利授權數和70%的就業崗位,湧現出恆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等民企,上榜中國民企500強的企業數量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縣(區)級首位。
2019年,吳江全域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吳江進一步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吳江全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提供最舒心服務,努力成為創新創業的理想熱土和投資興業的首選之地,推動更多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擴容進位。」吳江區委書記李銘說。
通訊員 孫鵬
無錫遠景能源:
攀上風電領域「珠穆朗瑪峰」
10月14日,遠景能源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發布EN-171/5.5兆瓦海上智能風機。這款針對中低風速以及颱風區域推出的最新一代風機,採用1140V電氣傳動鏈系統,將電機發電效率又提升了1.5個百分點。
超導風機,被視為風電技術的「珠穆朗瑪峰」。2015年7月,由遠景能源主導研發的EcoSwing超導風機項目,獲得全球最大的科研創新框架計劃——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1億元資助,是中國企業在歐盟獲得的最大一筆研發支持。專家當時預言:「憑藉遠景EcoSwing項目,中國有望在超導風機產業化進程方面實現後來居上。」
遠景在超導風機上贏得的「後發優勢」,得益於其遍布全球的國際頂尖創新團隊。在其員工中,國際員工佔20%,碩士博士超過70%,研發技術人員達80%,遠景被全球權威機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2019年全球50家最聰明公司」前十強。
在風機領域,遠景率先提出「智能風機」概念,利用自主研發的核心智能控制技術,設計製造出「能感知、會思考、自學習」的智能風機,使風機發電效率提升20%;在全球首創低風速風機,使得佔中國風資源60%以上的低風速區域得到有效開發;針對國內近海風電開發設計的4兆瓦海上風機,發電效率比同類產品高20%。
在物聯網領域,遠景更是大顯身手,所生產智能風機每一臺就有600多個傳感器、200萬行控制代碼,它們仿佛是風機的「天眼」。在位於無錫的「遠景智能物聯網創新中心」,無人駕駛汽車、智能風機、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基於遠景自主開發的全球最大能源物聯網平臺EnOS,實現無縫連接、協同和進化,超過1億千瓦的全球能源設備有序運轉。
「我們加快發展智慧能源服務,希望讓人類比氣候變化跑得更快、讓零碳美好世界更早到來。」遠景創始人張雷說。
交匯點記者 馬薇
「追光人」祝世寧:
一塊晶片上演示廣義相對論
今年3月,我省在年度科學技術獎中首次增設「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將基礎科學研究人員請到「C」位,全省2人獲此殊榮,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和現代工學院教授祝世寧就是其中一位,獎項表彰他在微結構科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
祝世寧用材料微結構對經典光場和量子光場的有效調控,發展光學超晶格和超結構材料兩種材料體系,成功用於新波長雷射器開發、高性能光電晶片研製和新原理成像器件設計等,在雷射技術、量子信息、光學成像、環境監測和廣義相對論模擬等方面獲得重要應用。
「基礎研究之路很長,要取得突破,需要長期不懈地積累和堅持。」祝世寧說。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南大物理系的馮瑞、閔乃本、王業寧等人創建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閔乃本率領介電體超晶格研究團隊於200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把冷門做成熱門、做成國際前沿,基礎研究彰顯長遠價值。祝世寧及其團隊在一塊微小的光子晶片上,模擬出光在天體引力場中的傳播,觀察到光受引力場吸引所產生的彎曲——彎曲得太厲害就形成黑洞,光逃不出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如今被演示在一塊晶片上。「我們演示出的黑洞照片,和去年新聞發布的首張真實黑洞M87照片非常像。以後天文學家可以在我們的晶片上做宇宙實驗。」祝世寧說。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對接國家重大需求,祝世寧及團隊將超構透鏡陣列與非線性晶體結合在一起,成功製備出能產生100維路徑糾纏光子的量子光源,這是最高維度的量子光源,為光量子信息技術發展提供了全新的關鍵材料和器件。
「我國科學家正在迎頭趕上,我們應該在源頭創新上下更大的功夫,對下一代技術更早地切入、更快地投入,爭取有更多的發言權。」祝世寧說。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記者觀察
「強」在創新,也在韌勁與擔當
經濟強是「強富美高」的首位要求,也是新江蘇建設的第一要務。6年來,江蘇緊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這個重大任務,聚焦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大力推進核心技術自主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融合」,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產業升級、創新賦能、外貿優化、區域協調,讓江蘇「經濟強」標識更鮮明、韌性更足。
強在「數字」的有力攀升。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到2019年實現3個萬億元臺階的跨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對外貿易持續量增質提,全省進出口總額由2015年的5456.1億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6294.7億美元,增長15.4%,總量規模連續兩年穩定在6000億美元以上……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段殊為不凡的奮鬥歷程。
強在創新的動能澎湃。6年來,創新創業成為江蘇這片發展沃土上的最強音。當年底,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達2206.2億元,較2015年增長近五成。
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5G加速商用、車聯網先導區創建、數字經濟勃發……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
強在改革的步伐鏗鏘。「十三五」,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向深水區挺進,啃硬骨頭、涉險灘的關鍵時期。協同發展,南京都市圈、寧鎮揚一體化、蘇錫常一體化、淮海經濟區等成為區域發展重要支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給江蘇注入新動力;激發活力,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及南京、蘇州、連雲港片區揭牌,探索實施首創改革舉措60餘項;簡政放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釋放市場活力。
強在經濟的韌性強勁。前不久,「三季報」揭開面紗,我省經濟增速從一季度下降5%反轉為上半年增長0.9%,回升至前三季度增長2.5%,高於全國增速1.8個百分點。
交匯點記者 付奇 李睿哲
大事記
2015年 加速形成產業創新發展新動能、新空間、新體制,基本形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框架體系。
2015年 實施企業製造裝備升級、網際網路化提升兩大計劃,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規劃。
2015年 江蘇獲批成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2016年 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1萬家,9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
2017年 區域發展展開新布局,啟動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
2018年 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加快培育先進位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推動沿江化工、鋼鐵企業向沿海地區戰略性布局、戰略性調整。
2019年 全省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中,6個入圍全國製造業集群培育對象,佔全國的1/4。
2019年8月 國務院同意設立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江蘇自貿區涵蓋南京片區、蘇州片區、連雲港片區。
2020年4月1日 省政府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明確江蘇需要落地落實的重點任務、重要事項、重大政策。
2020年7月1日 建設歷時6年有餘的滬蘇通鐵路一期工程開通運營,拉近了蘇北擁抱蘇南、融入上海的時空距離。
數說
總量擴大
從2015年到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個萬億元臺階的跨越。
產業升級
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5%,至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2.8%和44.4%,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中,6個入圍全國製造業集群培育對象。
創新賦能
2016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1.1萬家,2018年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8000家、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124項、建設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71個,2019年國家級孵化器數量及在孵企業數均保持全國第一。
開放平臺
2019年8月30日,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成立一年多來,已探索實施全國全省首創改革舉措60餘項,形成115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項在全國推廣。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連雲港國際物流園、徐州淮海國際陸港等重大開放載體加快建設。
整理 李睿哲
統籌 顧巍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