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92歲的鄭佔乾坐著輪椅,在兒子鄭玉生地陪伴下,來「看望」曾經用汗水澆灌過的「八棵樹」。 魏建軍 攝
中新網甘肅嘉峪關7月30日電 (魏建軍 徐雪 鄧斐揚)「曾經的『八棵樹』,如今已經被林木蔥蘢的綠色包圍。」今年92歲的鄭佔乾坐著輪椅,在兒子鄭玉生的陪伴下,望著這一排曾經用汗水澆灌過的「綠色城牆」,內心難以平靜。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養路人,鄭佔乾自己也沒有想到,昔日的戈壁荒灘,如今和江南水鄉一般被綠色環繞。
7月30日,記者來到了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段的嘉峪關市,這裡風沙大、鹽鹼嚴重,年降水量88.4毫米,而年蒸發量達2000毫米以上,在這裡,「植樹遠比生娃難」。也正是這樣的艱苦環境,湧現出了一批批像鄭佔乾一樣的造林人。
圖為兒子鄭玉生陪鄭佔乾一起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植樹的那段艱苦歲月。 魏建軍 攝
在嘉峪關西郊,國道312線之側,有八棵樹一字排開,挺拔高俊,枝幹粗壯,單人不能和抱。這八棵樹,就是鄭佔乾和工友們在上世紀50年代栽植的。
鄭佔乾回憶,那時風沙瀰漫,他們用爐棍和鐵勺挖開堅硬的沙土,把剛剛返青的楊樹枝條埋了進去,不曾想,這些枝條從那時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進了戈壁,在一代代養路人地精心呵護下,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
「一壺水,一口乾糧再加『11號』,『11號』就是兩條腿,需要徒步15公裡路去植樹。」嘉峪關公路管理局局長楊向軍介紹說,那個年代,不是一般得苦,往西走,越來越荒涼。正是因為第一代養路人在腳步丈量過的土地上播撒了綠色的種子,才讓今日的戈壁「黃綠交錯」,甚至在個別地方,蔥鬱早已覆蓋了黃沙。
今年68歲的徐德福1970年就開始了自己的養路生涯,他說,雖然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這裡的自然環境惡劣,即使修了路,如果沒有廣袤的植被保護,很快也就被黃沙吞噬了。近40年的時間,他和工友們栽下了無數棵樹苗,一起見證了嘉峪關道路的四通八達。「古絲路再現繁華。」他說。
圖為鄭佔乾和工友們60年前種下的「八棵樹」,如今已經挺拔高俊、枝幹粗壯、鬱鬱蔥蔥。 魏建軍 攝
「它們比我大幾個月,就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樣。」鄭玉生說,老爸曾告訴他說母親懷孕四個月的時候,一起種下了這幾棵樹,他們家三代「養路人」與路和樹有著不解之緣。如今老爹年事已高,自己也已退休,但侄女依然在公路養護的道路上播撒著「點點綠色」。
嘉峪關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沈維宏告訴記者,幾十年來,一代代嘉峪關公路人傳承「八棵樹」精神,甘當路石的初心,紮根戈壁,在荒灘上鑄就了通衢大道,為保障嘉峪關甚至「絲路大通道」做出了巨大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