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曾毅,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曾毅生於1929年3月,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醫學人才稀缺,教育部號召剛畢業的醫學生從事醫學基礎教育,而不是臨床工作。於是,曾毅選擇了病毒學,成為同班同學裡唯一一個選擇微生物領域的學生。
1953年,曾毅在廣州中山醫學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1956年調到北京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1974年作為客座研究員去英國格斯拉斯哥大學研究腫瘤病毒。
回國後,曾毅一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所從事病毒研究工作。1983年晉升為研究員,1984年被評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1981年任病毒所副所長,1983年12月作所長,1984年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副院長,1992年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
1993年,曾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毅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已在中國國內廣泛應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
曾毅後來到北京工業大學工作期間,就遇到了一位受益於鼻咽癌早期篩查方法的患者。這位患者來自西安,從報紙上看到有關鼻咽癌和曾毅發明的早期篩查方法的相關報導後,懷疑自己是鼻咽癌,隨後到北京進行篩查,確診是鼻咽癌患者,並在早期進行了治療。在曾毅擔任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時,這位患者也已經成為北京工業大學的一名老師,專程向曾毅致謝。
曾毅還分離出我國首株愛滋病病毒HIV-1AC株。
1986年,一名美國愛滋病患者在雲南死亡,得到消息後,曾毅立即趕赴昆明,採來了血樣,並準備進行病毒分離工作,當時,愛滋病病毒的分離原本應在P3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進行,但由於當時並沒有這種實驗室,曾毅就在P2實驗室進行分離。
曾毅成功分離出了我國第一株愛滋病病毒HIV-1AC株,確認了早期我國愛滋病病毒屬於B型。隨後,他又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診斷試劑,這使我國在早期就擁有了自己的診斷試劑。
曾毅說:「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於自己的職責,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更要好好研究。」
曾毅說,從EB病毒到愛滋病毒,我一直都在跟危險性頗高的病毒打交道,哪個危險我就做(研究)哪個。任何病毒工作我都不怕,這是我的職業。我能做的就是防護好,不被感染。
「我堅持著剛進入病毒領域時的初衷,堅持從事病毒與癌症的研究。很多癌症的發生與病毒有關,好多病毒我也都在做,看看究竟哪些與癌症有關,比如乳腺癌就與多種病毒有關,到底哪個起主要作用。」曾毅說。
歡迎關注「政事兒」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政事兒News」
了解新鮮時政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