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基層幹部,都要有一種德。人有品格、道德,官就要有「官德」。「官」不僅要有效地完成為官職能,高效地運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辦事,更要有「德」。有「德」才有威,有「德」才有品,有「德」才是能。
「德」是一種「無言的號召,無聲的命令」。有「德」才能得到同事的支持,有「德」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有「德」才是為官者的「靈魂」。有「德」無「才」、有「才」無「德」,都是官員的「蛀蟲」,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現在幹部出問題,多數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眾對幹部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德」上。官員才華橫溢固然是好,但道德出現了問題,這比無「才」危害更大。無「德」生活作風、思想作風、職業道德、政治素養便會出現「出軌」的現象,貪汙、受賄、挪用公款等違法行為就會滋生,權力就有滋生腐敗的「溫床」。
「官德」的缺失必然導致腐敗的滋生。「官德」若失,則政權失、社會亂、民心失,「清正廉潔、政府公信力」就會受到嚴重損毀,人民利益就無從保障。「官德」若正,則政權穩、吏治清、風氣正、民心安。「官德」是旗幟和力量,「官德」是凝聚民心的根本。
德才兼備可謂「聖人」,無「德」無「才」可謂「愚人」,有「德」可謂「君子」。「德」應該像「才」「能」「廉」一樣作為公僕考核的原則,以「德」為先就應該像「以人為本」一樣作為執政的宗旨。要官德彰、正,為官者就要堅定思想政治信念,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表率、講黨性、重品格,言行一致,堅持原則,秉公辦事,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胡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