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梳理】
要點一、氧氣的物理性質
在通常狀況下,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於水。
在降溫,加壓的條件下,氧氣可以變為淡藍色液體和淡藍色雪花狀的固體。工業生產的氧氣,一般以液態形式貯存在藍色鋼瓶中。
【要點詮釋】
1.氧氣不易溶於水,不等於氧氣不溶於水,只是溶解較少而已。河水、海水中的魚蝦等能生存,可以證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氣。2.在標準狀況下,氧氣的密度為1.429g/L,比空氣的密度(1.293g/L)大,利用這一性質可推出收集氧氣的方法之一是向上排空氣法。
要點二、氧氣的化學性質 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和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同時放出熱量。氧氣具有氧化性,是一種常見的氧化劑。
【要點詮釋】
1.氧氣支持燃燒,但其本身無可燃性;物質燃燒一般要發光放熱。
2.根據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更劇烈(如硫),還有在空氣中不燃燒的物質卻可以在氧氣中燃燒(如鐵),可得到如下結論:(1)可燃物燃燒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2)反應的劇烈程度與可燃物和氧氣的接觸面積有關。
3.做硫、磷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盛有可燃物的燃燒匙應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氣瓶的中下部;如果迅速伸入到瓶底,物質燃燒放出的熱量使氧氣受熱膨脹,大量氧氣逸出到瓶外,可燃物將不能持續燃燒。4.做鐵絲燃燒實驗時必須用細鐵絲,鐵絲表面要用砂紙打磨光亮;細鐵絲要繞成螺旋狀,下端要系根火柴;必須待火柴快要燒盡時,才可將鐵絲伸入集氣瓶中。如果火柴一著火就立即伸入瓶內,火柴燃燒會耗盡瓶內的氧氣,而觀察不到鐵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同時,集氣瓶底要預先放一些細沙或水,防止生成物熔化後濺落下來炸裂瓶底。可燃物不能接觸集氣瓶壁,否則會引起集氣瓶炸裂。
5.有幾個概念不要搞混淆。
(1)發光和火焰都是化學變化中伴隨的一些現象,但二者是不同的。①光是固體微粒被灼熱的結果(如碳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②火焰即火苗,用於氣體物質在燃燒時的現象描述(如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硫磺在常溫下是固體,但硫先受熱熔化,再汽化成硫蒸氣,最後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2)煙、霧、氣三者是不同的,煙是大量固體細小微粒擴散到空氣中的現象;霧是氣體與水形成的小液滴在空氣中形成的現象;氣即氣體,條件不變化無論靜置多久仍是氣體。
(3)白色與無色是不同的,如水是無色的,粉筆是白色的。
要點三、氧氣的檢驗
氧氣能使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
【要點詮釋】
1.檢驗原理:利用氧氣能支持燃燒(助燃性)的性質。
2.操作方法:將一根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該氣體中。
3.現象: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要點四、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
【要點詮釋】
1.「化合反應」是化學反應基本類型之一,而「氧化反應」是從是否得氧的角度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不屬於基本反應類型。2.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叫氧化反應,這裡的「氧」是指氧元素,包括氧氣和某些含氧物質,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氧氣」。當然,物質跟氧氣發生的反應一定是氧化反應。
3.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是劇烈的氧化反應,還有些氧化反應進行的很慢、不易被察覺,這種氧化反應叫緩慢氧化。如:鐵生鏽、動植物呼吸、食物腐爛等。4.化合反應不一定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也不一定是化合反應。如:氧化鈣+水氫氧化鈣(是化合反應,但不是氧化反應) 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是氧化反應,但不是化合反應) 鐵+氧氣四氧化三鐵(既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反應)要點五、氧氣的用途
氧氣的用途是供給呼吸和支持燃燒。
【要點詮釋】
1.供給呼吸:為病人、登山、潛水、航空和太空人提供呼吸用的氧氣。
2.支持燃燒:利用可燃物跟氧氣反應放出熱量,工業上用於煉鋼、氣焊和氣割金屬、液氧炸藥等。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版權歸原作/譯者所有。未經允許,對非法轉載者,保留採用法律手段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