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躑躅屬杜鵑花科植物,落葉灌木,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東,華中,華南及長江流域,四川,貴州,雲南也有分布,生長在山坡草地或丘陵地帶的灌木叢中,山脊的雜木林下,羊躑躅高度在0.5-2米,分枝稀疏,枝條直立,幼時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剛毛,葉紙質,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總狀傘形花序頂生,花冠闊漏鬥形,黃色或金黃色,內有深紅色斑點,蒴果圓錐狀長圓形,被微柔毛,和疏剛毛,花期3-5月,果期7-8月。
羊躑躅氣味辛,溫,有大毒,主要治療皮膚中的風形成的隱痛,以及溫瘧惡毒和各種痺痛,也可以治療邪氣盅毒,各種風溼等症。
作用
痛風行走不便,用羊躑躅一把,糯米一碗,黑豆半碗,酒,水各一碗,慢慢服用,一次便能走動。
風溼痺痛,肢節疼痛,用羊躑躅花酒拌蒸,曬乾為末,每次以酒兩分,喝牛乳一分,調服五分。
風蟲牙痛,用羊躑躅一錢,草烏頭兩錢半,碾末,用布包裹咬住,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