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山東陽穀有個景陽岡,出了個打虎武松而名聞天下。近日,有網友提問:發現濟南也有個地方叫黃岡,還有黃岡路等,但是在這裡看不到山和樹,很平坦。岡,至少是指小山吧,山中出老虎嘛,難道景陽岡、黃岡兩個地名中的「岡」字意思不同?
1、岡、崗,意思相近但有差別
岡(gāng),根據《說文》的解釋,是指山脊,《釋名》一書稱「山脊曰岡」,並非指小山,而是指平地聳起的高地。民間通常俗稱「岡」為「山崗」,這是因為從形態上兩者確有相似,都是平地起來的土坡。但是,細究起來還是有差別的,崗是高起的土坡,有長長的坡道,體量也更大一些。
相對於山來說,岡是如何形成的?據考證,有岡之地在古代多為河流灘地,或者臨近行洪河道。人們在清淤和治理河流時,會沿河培土堆積,久而久之漸成土岡。在《水滸傳》中有兩外比較有名的岡:景陽岡、黃泥岡。前者有行者武松連喝十八碗打虎;後者有晁蓋、吳用智取生辰綱……
2、濟南黃岡的來歷是什麼
從岡的本意來講,黃岡和景陽岡是一樣的。清朝乾隆年間編制的《歷城縣誌》有記載:「匡山之東一裡許有黃岡山,突起平岡,自西南而東北,長六七裡,若城之外垣矣。」同時,註明「柳塘河經黃岡北、鞍山南而東北注於濼」。不過,在明末清初的史料中並沒有無影山、金牛山的記載,說明黃岡當時才是此處最鮮明的地標。
研究者推測,黃岡之「岡」是清朝初年之後才出現的,與河道清理和整治有關,形成了六七裡長,如同城牆一樣的土坡。據記載,當時黃岡周圍河系發達,水源較多。黃岡之「黃」則表明了岡的顏色和土質。據記載,「黃岡山東三裡許有兩標山」,這說明黃岡所處的地勢和環境。
3、黃岡在歷史同樣有大故事
黃岡在明朝時曾有過一段故事: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兵鋒過境濟南,遇到鐵鉉這麼一個刺頭,率領濟南兵頑強抵抗。據載,朱棣就駐紮在黃岡,率軍兵臨濟南府,架炮攻城時,一炮把城牆西南角給轟塌。刀銳、炮利、兵強……面對這樣的「靖難」王師,鐵鉉終於想出搬出朱棣老爹牌位的招數。
鐵鉉在濟南府的城牆上擺出朱元璋的牌位,逼迫朱棣不敢繼續炮轟城牆。朱棣一看,這招無解,只好領兵退走,直到攻下京城,濟南府依然無恙。據傳,濟南府這塊被崩塌的城牆一角,曾修復百餘次,遇到大雨就會再次崩塌。後人認為,這是天人感應,是為了讓人們記住朱棣所謂的「靖難」實為發難、篡權。
關於這段歷史,明末大詩人王象春曾作《黃岡》詩:「城西十裡聳黃岡,成祖當年控驌驦。大炮從天驚地裂,至今一角失金湯。」
如今,黃岡山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昔日的黃岡路、黃岡東路已成濟南北跨的交道幹道,這片位於「北大門」的土地,正扮演著濟南從「大明湖時代」向「黃河時代」邁進的重要角色。所以,未來的黃岡會更美好 !
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