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水滸傳》中景陽岡打虎一段的人,不免要產生一個疑問:雖然店家警告「三碗不過岡」,但武松卻喝了十五碗,照樣還能打死老虎。那麼景陽岡酒店的酒是北方的燒酒,還是江南的米酒呢?
其實這個問題從《水滸傳》產生後不久就已經有人注意到了。明代人《豆棚夜話》認為武松在景陽岡吃的是山東燒酒。一個原因是,既然「三碗不過岡」,那說明這種酒的酒精度很高。以一碗三四兩計算,三碗大約在一斤左右。這在今天,也可以算作海量了。如果是江南米酒的話,三碗也頂不過一碗燒酒,怎麼能「三碗不過岡」呢?第二個原因是,山東不產稻子,向來以高粱作為燒酒的原料,自然也就不會有大米酒和糯米酒。
清代蘇州人錢開渠在《醉餘閒話》認為這是紹興米酒,他援引《本草綱目》認為,燒酒並非古已有之,而是產生於元代,「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氣令上,用器承取滴露」。既然燒酒到元代才出現,那麼宋代人也就不會吃燒酒。他也只能喝江南米酒。
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很難定出是非。因為從武松喝的碗數來看,應當是米酒。因為十五碗燒酒大約相當於五斤。這顯然超過了人的承受能力。可是文學作品既然允許誇張,那么喝十五碗燒也未嘗不可。而且寫武松在痛飲十五碗燒酒後還能打死猛虎,這實際上也是藉以烘託和誇張武松的勇武氣魄。至於宋代還沒有出現燒酒的問題,也不足為據。因為《水滸傳》雖然寫的是宋代故事,但成書卻是在元代和明代之間。作者不是寫史書,所以不會因為宋代沒有燒酒而不敢用白酒來烘託人物。這是「燒酒說」的道理;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既然允許誇張,那麼也就可以允許作者以此來誇張米酒的效力。況且《水滸傳》中的白酒,也事實上也是在指優質米酒(參看《白勝在黃泥岡擔的是什麼酒》一篇)。景陽岡店家的話,似乎也在暗示這是米酒,他說:「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村酒就是比較渾濁的家釀榨制米酒,老酒則好象是用蒸溜法釀製的燒酒。這顯然是說我的酒雖然是米酒,但力氣卻比得上燒酒。這又是「米酒說」的道理。究竟誰是誰非,也許不可能,或者沒必要完全搞清楚。
文/寧稼雨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