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如圖所示,在位置a,日月黃經差為0°,即稱朔或新月,這時月球以黑暗面對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c時黃經差90°稱上弦,半月形出現在上半夜的西邊 夜空中;e時黃經差180°,即是望或稱滿月,一輪明月整夜可見;g為下弦,黃經差270°,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朔望盈虧的周期稱朔望月,長約29.53059日。
月相是日月黃經差度數(以下的度數就是日月黃經差值)來算的,共劃分八種:
新月(農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農曆初八左右):90度;
凸月(農曆初九左右農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望日,農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殘月(農曆十六左右農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農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農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農曆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即不見月亮;
以上有四種為主要月相為:新月(農曆初一日),上弦(農曆初八左右),滿月(農曆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曆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是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的;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