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是怎樣構造出來的?

2020-08-28 唯資訊理論

(10)深入討論時空

時空是可以被認知的,就一定是具有差異性的,就一定是具有構造的,就一定是從無道構造出來的。

人類認識我們目前的這個有道的世界,其根本保證就是時空的對稱性,對稱性這個詞太抽象,大家不好理解,換個說法,就是不變性,也就是守恆性,有道就不能老變,更不能瞎變,孫悟空七十二變,也是有規律的變,幾階導數求下來,就可以看到他的原形。

瞎變的東西有沒有?有,但那是無道的世界,終極的無道,你也知道,討論它沒啥意思。

對於對稱性的要求就是不變,精確的說是慢點變。真正不變的東西,連宇宙也不變了,哪來的人去認識這宇宙?「我思故我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類站在一個全部可能性的一個分支上,這個分支的存在是必然的。

慢點變,就要求時間是發散的。時間發散,必然帶來空間封閉,要不就不平衡了,又會跑到無道世界去了,跑到無道的分支去了,我們又可以不去管它了。

所以我們用實驗去驗證現在的宇宙的封閉性,毫無必要,這一切,在你用實驗去驗證前,你自己就定義好了,用你自己的定義,去檢驗你自己的定義,是循環檢驗,是不會錯的。

宇稱不守恆,是個大發現,楊振寧李政道為這點遊戲也獲了諾貝爾獎,鼓勵大家做數學遊戲,每個數學遊戲都是個大發現。

其實還有個遊戲大家還沒做,就是空間和實物粒子的關係。

我們剛才光顧著討論空間了,其實這樣討論下去,是構造不出來我們目前的空間的。

空間和實物粒子是分不開的,就像空間和時間是分不開的。空間和時間一分開就進入無道,空間和實物粒子也是這樣:我們的普通的三維空間(加一個時間,就是4維時空),如果沒有實物粒子的加入,是一個不可比的時空,是一堆離散的時空,這樣的時空也是無道。

費米子和波色子,必須同時產生,同時討論,才有意義。

這些問題太深奧,不好懂,我也沒完全懂,因為沒空研究數學,有些問題,不是靠想像就能弄清楚的,數學是唯一可以信賴的,這裡就不深入誤導大家了,等著大師出現吧。

(11)四種力的本質-物理學的大統一

這裡對物理學的基本四種力的統一,作一個基本的概述,好讓大家有所了解。

目前物理學研究,提出了物質世界存在著四種基本的力,兩種我們熟悉,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是宏觀的力,兩種我們不熟悉,核力和弱力,是微觀的力。

把這四種力,畫在一個直角坐標系的四個象限上,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兩兩之間是有共同點的,比如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是長程力,萬有引力和弱力是很微弱的,電磁力和強力是很強大的,核力和弱力和弱力是短程力,這種情況,對於搞真值表化簡同學,再熟悉不過了,是一定可以化簡的,而且,少一個都不行,剛剛好好,四個全填滿。

你看了吧,上帝不會丟掉數學上的任何可能性。數學上可能,上帝也說可能。數學上不可能,上帝也沒招。

簡單分析一下,其實這四種力也是被人的態度構造出來的,和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有關。從無道到有道,先構造了時空,也就構造了這四種力。

說說這些力本質吧:電磁力是「態」的熵在空間上的表現,和構造空間之球密不可分;萬有引力是「態」的熵在時間上的表現,和構造時間之箭密不可分;

原本呢,這兩種力就夠了,又多出兩種力,是因為人們搞出了個質點模型,就搞出了微觀和宏觀的差異,其實按照質點模型,進入微觀世界,別忘了0=1定律,在探測微觀的目光,過了1這個坐標點以後,其實又重新進入到宏觀世界,也就是說,弱力是在探測距離過了1這個坐標點,為和電磁力的倒數(1/n)的關係,核力是在探測時間過了1這個坐標點,和萬有引力的倒數(1/n)的關係,也就是說,你探測弱力,離0點越近,就跑得越遠了;核力呢,開始接近1的時候,是在接近宇宙的時間起點,那時候的萬有引力很強大,那時候的萬有引力就是現在的核力,萬有引力常數,是個隨時間衰減的常數,宇宙的萬有引力衰減到現在,才如此虛弱,原本是很強大的。

(12) 態度決定一切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都很驚恐,什麼都是態度,物質的存在是一種態度,空間的屬性是一種態度,時間的屬性是一種態度,連電子都是一種態度,物理學還有沒有一點客觀性?本質上講,物理學和數學一樣沒有客觀性,要說有,就是那麼一點點,客觀和主觀是同源的,都是起源於無道。

唯心是一種態度,代表背景,代表永恆;

唯物是一種態度,代表存在,代表短暫;

辯證是一種態度,代表變化,代表無道;

形而上是一種態度,代表慣性,代表有道;

上帝不說,佛祖不說,為什麼?「態度決定一切!」

相關焦點

  • 時空的起源:時空的構造和系統的穩定性
    2時空的起源時空的起源與主觀、客觀都有關,與客觀有關的是信息系統的穩定性,與主觀有關的是如何識別這種穩定性。3.2時空的構造和系統的穩定性信息系統的穩定性,根本不需建立在動力學基礎上,資訊理論的時空觀,能夠更加明確的表達。動力學觀點,根本提供不了系統穩定性的根源。穩定是被不穩定所構造,局部的有限的穩定性是必然的。
  • 五維時空是怎樣的?如果進入其中會有什麼後果?
    ,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時空。那麼,如果再多一個維度,例如,空間維度高了一維,五維時空宇宙會是怎樣的呢?或者說四維空間會是怎樣的? 目前,誰也不知道四維空間是怎樣的,甚至就連高維空間存在與否都不清楚。但從理論上來講,第四個空間維度是可以存在的,我們可以通過低維度的類比來推測五維時空應該是什麼樣子。
  • 四維空間都想像不出來的人類,為什麼提出十一維時空的理論?
    高維度空間僅僅靠想像力是不行的,生活在四維時空中的我們,有著根深蒂固的思維,我們所處的空間就是長寬高三維的,多出來一個維度是無法安放的。但是數學公式可以完成,所以說高維空間很難去在頭腦中形象的展示,它只是複雜的數學推理過程。
  • 湖北省的地質構造是怎樣的?
    湖北省的地質構造是怎樣的?湖北省在地質構造上位於秦嶺褶皺系與揚子準地臺的接觸地帶上。大洪山、荊山以北主要屬於秦嶺褶皺的武當一淮陽隆起帶,是省境北部武當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別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西北部與川陝二省交界處主要屬大巴山褶皺帶,構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荊山,這兩個構造單元都屬於古生代構造帶。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陳凌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從不同尺度和角度分析討論了「Bottom up」和「Top down」兩種機制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 四維時空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四維時空的概念是源自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的是三維空間加上一維的時間,但是愛因斯坦的本意指的是時間和空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不是單純的疊加。因此來說目前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四維時空的,所以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問題。提問者想要問的應該是四維空間或者說是五維時空吧?
  • 《製造小時空:時空本體論的科學預言》
    時空是什麼?時間是什麼?空間是什麼?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搞清楚這三個最簡單最日常的物理學基本概念。包括老子、屈原、奧古斯汀等古代先賢們和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現代偉人科學家們。對於此,我們只能說答案一直在路上,這三個日常生活中物理學基本概念問題永遠不會終結。古代中國人說「天圓地方」,天是半圓球大蓋子,地是土石構造的平地板。
  • 時空隧道上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霍金是怎樣證實時空隧道存在的?
    時空穿越似乎已經成為影視領域的熱門話題,在現實的世界當中,時空隧道真的存在嗎?是否在我們身邊還存在著另一個平行世界,我們能否穿越時空,到達未來或者過去嗎?說到時空隧道,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曾探索過這個有趣的問題。
  • 理論物理學對時空起源 我們的三維物理世界
    原標題:時空從哪裡來?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物理學不僅要能解釋時空的表現,還要能解釋時空本質的起源,否則物理學的任務就不算完成。  「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你醒來,發現自己生活在計算機遊戲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馬克·范拉姆斯東克說。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但這正是他對現實的一種理解方式。
  • 解釋雙縫實驗與精確構造概率波
    建立物質性的物理時空。稱為流出的時間理論。存在時空碎片是流時論的核心。愛因斯坦用物體的廣延性追尋時空的物質性。後來又用到電磁場來完善廣延性。但是這條路40年沒有走通。我相信我當然沒有能力走通。我走了另一條路,找到了時空碎片作路標。路順僥倖走通了。建立了全新的物理時空理論。時空碎片生時空元,時空元生物理時空等。
  • 超過光速之後會怎樣,穿梭時空進行時空旅行?
    相信每個科幻迷,都非常憧憬時空穿梭,夢想有一天能夠穿梭於各個時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時空旅行。那這個幻想可以實現嗎?據現在科學技術尚無法實現時空的穿梭,但是我曾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過揭秘說有些科學家正著手研究這個問題,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我看來穿梭時空的技術應該只能寄希望於超音速領域,畢竟當年愛因斯坦也說過。我的這種觀點有點不太嚴謹,畢竟很多科幻電影的情節也藉此進行時空穿梭,部分原因是這個,另一部分就是愛因斯坦的學說了。
  • 穿越時空的能力,是怎樣煉成的?
    這個圖用一句話說明:左邊和右邊表示黑洞外部,是兩個不相鄰的宇宙時空或者兩個宇宙在彭羅斯圖上的穿梭就意味著蟲洞和時空穿梭。按照最近一些物理學家的講法,當宇宙中生成量子糾纏的黑洞,就可以產生黑洞之間的隧道——愛因斯坦羅森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蟲洞。在彭羅斯圖上,可以表示為以下一些可能性。哈哈,懂我為什麼喜歡彭羅斯了吧。
  • 用繩子拴住一個人放進黑洞一會再拉出來,你覺得會怎樣?
    這本來是個奇葩問題,原題一字不改是:如果把一個人用理論上非常結實的繩子把他拴著放到黑洞裡面,過一會再把他拉出來會怎樣?我不知道這類問題怎麼會放出來。不說問題的科學性,就是問題本身語法也有諸多毛病。而且字數連標點符號達到41個,而平臺規定只能40個字,現在複製這個問題去發也發不出。難道IA也有人情面目?
  • 宇宙的年齡是怎樣被計算出來的?
    現在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的年齡在130億~140億年間,這個時間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在通常演化的宇宙模型裡,宇宙年齡指宇宙標度因子為零起到時刻的時間間隔。哈勃年齡是宇宙年齡的上限(指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從宇宙發射出的光線的年齡),可以作為宇宙年齡的某種度量。根據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齡大約為1382億年。
  • 丘成桐:我們真的活在十維時空嗎?
    新的內容乃是要求要找的時空具有某種內在的對稱性,這種對稱物理學家稱之為超對稱(supersymmetry,用數學語言來說,在這個情況指的就是凱勒流形)。於是上述的問題便變成這樣:能否找到一個緊緻而不帶物質的超對稱空間,其中的曲率非零(即具有重力)?卡拉比猜想不僅指出封閉而具重力的真空的存在性,而且還給出系統地大量構造這類空間的途徑,大家都認為世間那有這樣便宜的東西可撿。
  • 在量子的世界裡,到底是能穿越時空,還是能進入平行世界?
    在量子的世界裡,到底是能穿越時空,還是能進入平行世界?自從《復聯3》和《蟻人》出來以後,很多人開始關注量子領域,因為這個神秘的領域似乎暗含著各種不可思議的東西,其中不僅僅包括了時間的維度,甚至還包括了空間縫隙,在電影中,滅霸一個響指毀滅了半個宇宙的生命,但是蟻人卻能夠在量子世界中,躲過這一次毀滅性的攻擊,因此很多人都在紛紛猜想,量子世界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2.糾纏與時空   時空由比特或者什麼別的東西「組成」的設想是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背道而馳的。新的觀點認為,時空並不是基本的,而是通過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湧現」出來的。這些比特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它們又包含著哪些信息,科學家也不知道。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問題並未給科學家帶來困擾。
  • 深度好文 勁峰論道時空分析技術(三):時空演化樹
    時空數據是時空過程的產物,因此並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數字沙堆,而人為界定在一維、二維或高維笛卡爾坐標系統,未必能夠充分地表達出演化過程。實際上,有可能通過機理分析和觀測數據反演時空過程。時空過程可能是物理的。
  • 冷星科普:穿越時空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當時就有了人私信冷言說:能不能具體的講一下時光機或者說時間機器是怎麼穿越時空的?冷言當時查了一下資料,發現有許多理論處於推導階段,而且有不同流派的說法,所以冷言當時並沒有講。現在有空,冷言又翻了一下資料,決定選取一種冷言比較認可的來講一下。(因為這些理論都在推導階段,如果有不同理論,歡迎在評論區探討。)
  • 三維空間四維時空
    我們生活的空間,加上一條時間軸,變成四維時空。時間軸是人們添上去的,那麼對於我們自身,定義的就是三維構造。三維指的是我們這些實物,也就是擁有質量,確切存在的物。至於空間指的是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像我們所生活的空間,看不到,摸不著,不知道是否有質量,是個能活動的空間,把它定義成三維空間好像有點勉強。能否說成四維空間? 四維時空。時空和空間,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