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深入討論時空
時空是可以被認知的,就一定是具有差異性的,就一定是具有構造的,就一定是從無道構造出來的。
人類認識我們目前的這個有道的世界,其根本保證就是時空的對稱性,對稱性這個詞太抽象,大家不好理解,換個說法,就是不變性,也就是守恆性,有道就不能老變,更不能瞎變,孫悟空七十二變,也是有規律的變,幾階導數求下來,就可以看到他的原形。
瞎變的東西有沒有?有,但那是無道的世界,終極的無道,你也知道,討論它沒啥意思。
對於對稱性的要求就是不變,精確的說是慢點變。真正不變的東西,連宇宙也不變了,哪來的人去認識這宇宙?「我思故我自」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類站在一個全部可能性的一個分支上,這個分支的存在是必然的。
慢點變,就要求時間是發散的。時間發散,必然帶來空間封閉,要不就不平衡了,又會跑到無道世界去了,跑到無道的分支去了,我們又可以不去管它了。
所以我們用實驗去驗證現在的宇宙的封閉性,毫無必要,這一切,在你用實驗去驗證前,你自己就定義好了,用你自己的定義,去檢驗你自己的定義,是循環檢驗,是不會錯的。
宇稱不守恆,是個大發現,楊振寧李政道為這點遊戲也獲了諾貝爾獎,鼓勵大家做數學遊戲,每個數學遊戲都是個大發現。
其實還有個遊戲大家還沒做,就是空間和實物粒子的關係。
我們剛才光顧著討論空間了,其實這樣討論下去,是構造不出來我們目前的空間的。
空間和實物粒子是分不開的,就像空間和時間是分不開的。空間和時間一分開就進入無道,空間和實物粒子也是這樣:我們的普通的三維空間(加一個時間,就是4維時空),如果沒有實物粒子的加入,是一個不可比的時空,是一堆離散的時空,這樣的時空也是無道。
費米子和波色子,必須同時產生,同時討論,才有意義。
這些問題太深奧,不好懂,我也沒完全懂,因為沒空研究數學,有些問題,不是靠想像就能弄清楚的,數學是唯一可以信賴的,這裡就不深入誤導大家了,等著大師出現吧。
(11)四種力的本質-物理學的大統一
這裡對物理學的基本四種力的統一,作一個基本的概述,好讓大家有所了解。
目前物理學研究,提出了物質世界存在著四種基本的力,兩種我們熟悉,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是宏觀的力,兩種我們不熟悉,核力和弱力,是微觀的力。
把這四種力,畫在一個直角坐標系的四個象限上,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兩兩之間是有共同點的,比如萬有引力和電磁力是長程力,萬有引力和弱力是很微弱的,電磁力和強力是很強大的,核力和弱力和弱力是短程力,這種情況,對於搞真值表化簡同學,再熟悉不過了,是一定可以化簡的,而且,少一個都不行,剛剛好好,四個全填滿。
你看了吧,上帝不會丟掉數學上的任何可能性。數學上可能,上帝也說可能。數學上不可能,上帝也沒招。
簡單分析一下,其實這四種力也是被人的態度構造出來的,和人看待世界的方法有關。從無道到有道,先構造了時空,也就構造了這四種力。
說說這些力本質吧:電磁力是「態」的熵在空間上的表現,和構造空間之球密不可分;萬有引力是「態」的熵在時間上的表現,和構造時間之箭密不可分;
原本呢,這兩種力就夠了,又多出兩種力,是因為人們搞出了個質點模型,就搞出了微觀和宏觀的差異,其實按照質點模型,進入微觀世界,別忘了0=1定律,在探測微觀的目光,過了1這個坐標點以後,其實又重新進入到宏觀世界,也就是說,弱力是在探測距離過了1這個坐標點,為和電磁力的倒數(1/n)的關係,核力是在探測時間過了1這個坐標點,和萬有引力的倒數(1/n)的關係,也就是說,你探測弱力,離0點越近,就跑得越遠了;核力呢,開始接近1的時候,是在接近宇宙的時間起點,那時候的萬有引力很強大,那時候的萬有引力就是現在的核力,萬有引力常數,是個隨時間衰減的常數,宇宙的萬有引力衰減到現在,才如此虛弱,原本是很強大的。
(12) 態度決定一切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都很驚恐,什麼都是態度,物質的存在是一種態度,空間的屬性是一種態度,時間的屬性是一種態度,連電子都是一種態度,物理學還有沒有一點客觀性?本質上講,物理學和數學一樣沒有客觀性,要說有,就是那麼一點點,客觀和主觀是同源的,都是起源於無道。
唯心是一種態度,代表背景,代表永恆;
唯物是一種態度,代表存在,代表短暫;
辯證是一種態度,代表變化,代表無道;
形而上是一種態度,代表慣性,代表有道;
上帝不說,佛祖不說,為什麼?「態度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