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春蓮 趙學毅 王君 矯月
李喬宇 賀駿 王小康 張敏 桂小筍
編者按:2019年的資本市場是個「熱鬧的市場」,頭一件大事就是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自此開啟了資本市場改革的新篇章。伴隨著上市公司提質行動號角吹響、全球區塊鏈「第一股」誕生、5G元年推動、「南北船」合併、長生生物退市、格力電器(000651,股吧)混改等種種消息的發布,「改革」的氣息貫穿整個2019年。
科創板開啟資本市場改革新篇章
2019年,資本市場最具影響力的一件大事非科創板莫屬。科創板開啟了服務國家戰略的新起點。
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從2018年11月初宣告,到改革方案逐步清晰,再到正式開市,短短259天的時間,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個全新板塊,創造了「科創板速度」。
交易首日,首批25家上市公司全線大漲,當日市場成交近485億元,25隻科創板個股平均漲幅在140%左右,更有16家公司單日內就實現漲幅翻倍。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2019年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最重大事件,也是中國股市成立30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可以說是一次體製革命,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已經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是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改革的一個裡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由於我國A股嚴格的發行制度難以滿足科創型企業上市募資的需求,阿里、騰訊等科創獨角獸只能遠赴海外募資。2018年,我國A股市場新股發行數量同比下降75.95%,募資規模同比下降40%。而在港股及美股市場上,中國企業IPO快速增長。
隨著科創板的設立,我國科創類企業在A股上市的速度快了很多。
截至12月26日,科創板累計受理企業數量193家,其中107家已審核通過,80家註冊成功,69家正式上市,28家中止或終止審核。
董登新還表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第一次使IPO審核效率大幅提升,審核周期大幅縮短,IPO變得更加高效和簡便。這是中國資本市場包容性大幅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市場化和法治化的集中體現。
日前,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表示,科創板順利運行5個月,首戰告捷,為註冊制全面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上市標準更加多元化,審核權下放交易所,定價更加市場化。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還使殼資源的價值大幅下跌,使賭殼炒殼的投機現象基本消失。」董登新還強調,這是一個了不得的市場進步,正是因為賭殼、炒殼這種過度投機現象的消失,使得「一元退市標準」大放光彩,今年至少有8隻股票被「一元退市標準」趕出市場,這是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帶來的明顯的效果。(李春蓮)
上市公司「提質」吹響號角 A股「長牛」可期
2019年,世界經濟和貿易新的形勢為資本市場更有效、更高質量地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不斷加強基礎建設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而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則是基礎中的基礎。
5月11日,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上,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發表了長達6000多字的講話,聚焦上市公司治理和完善監管,提出將實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自此,上市公司提質行動的號角正式吹響。
易會滿認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和上市公司董監高必須謹記和堅持四個敬畏,常懷敬畏之心,既敬畏市場,尊重規律,走合規的發展之路;敬畏法治,遵守規則,強化誠信,契約精神;敬畏專業,突出主業,自覺遠離市場亂象;敬畏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積極踐行股權文化。
除了提質計劃,證監會還於9月份趁熱打鐵舉行了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資本市場「深改十二條」隨之啟動,內容涵蓋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重點任務。這其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放在了第二條的顯著位置。該任務的具體內容包括制定實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切實把好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努力優化增量、調整存量,杜絕病從口入。
11月份,證監會印發《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力爭通過3年-5年努力,使上市公司質量得到較大改觀。這份計劃包括7個方面46項具體任務。比如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推廣科創板經驗,退市常態化,督促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強化監管,著力解決違規佔用擔保問題、遏制「三高」併購重組等。
「上市公司的質量是上市公司的第一責任,董監高關鍵少數要負起責任,同時市場環境也非常重要,大家要有合力,共同來支持上市公司提高質量。」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直言,「上市公司的質量涉及方方面面,首先是規範治理,公司只有內外配合,才能做到規範化治理;其次是良好的業績,把業績做好是上市公司應具備的看家本領;第三是要有責任擔當,不僅要照顧投資者的利益,也要關心到經營者和員工,建立一個共享的機制和一個和諧的社會關係。」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上市公司提質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大盤藍籌公司營收、淨利持續增長,中小盤公司業績趨於穩定。
有數據顯示,代表大型龍頭企業的上證50,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7萬億元,淨利潤1.8萬億元,同比增加9%、11%,佔滬市整體營收和利潤的55%、71%。市值百億元以上的480餘家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增速均為10%,展現了大盤藍籌公司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其中湧現了一批持續開拓市場,深耕主業的大型優質公司,如玲瓏輪胎(601966,股吧)、海螺水泥(600585,股吧)、中國建築(601668,股吧)等。中小盤公司則主動應變,營收持續增長,經營業績企穩。上證380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萬億元,同比增長8%,業績整體趨穩,其中96%的公司實現盈利,體現了成長性新藍籌的韌性。深市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整體表現出質量穩中向好、應對風險能力提升的特點,板塊韌性有所增強。其中,平安銀行(000001,股吧)、美的集團、萬科A等龍頭企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如果未來上市公司質量進一步提升,那麼對於長線資金來講,吸引力更大,這些長線價值投資的資金將會推動A股進一步向價值投資靠攏,為A股走出長牛提供了可能。」業內人士對此表示。(趙學毅 王君)
區塊鏈被推上新關注高度 明年或成應用集中落地年份
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等問題。
資本市場區塊鏈概念聞風起舞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快了對區塊鏈的爭奪,也使得人們對於區塊鏈的關注進入全新高度。而嘉楠科技登陸納斯達克正式上市交易,成為全球區塊鏈「第一股」之事,也讓資本狂歡到達新高度。
不過,從投資輪次上看,區塊鏈行業整體還處於初級階段,融資輪次以天使輪居多。綜合多方觀點可知,當下,區塊鏈發展尚處於早期階段,距離成熟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但是,這並未能阻止企業的高調入場。例如,8月22日,國網電商宣布成立國網區塊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2月19日,國家電網區塊鏈公司組織召開了第一屆能源區塊鏈生態大會,重磅發布國家電網區塊鏈技術應用十大場景和央企電商聯盟鏈,積極探索推進區塊鏈技術在能源電力行業的應用落地。
券商最新發布的研報認為,在技術和監管兩方面已具備規模應用的基礎,目前區塊鏈在遊戲、醫療、物聯網、物流、身份認證等領域都已經出現了許多試驗性質的應用案例,預計2020年將成為區塊鏈應用集中落地的一年,聯盟鏈將是主要落地方式。在2020年有望開放眾多區塊鏈試驗性場景,「區塊鏈+」應用快速滲透,與5G、物聯網、AI的結合也將更接地氣。(桂小筍)
機構期待搶佔先機 個人用戶仍在觀望
換不換5G手機?這一問題在2019年成了眾多用戶所面臨的重要抉擇。
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4家企業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准4家企業經營「第五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
至此,5G的靴子正式落地。人們也因此稱2019年為5G元年。
個人消費者也對5G給予極大期待,數據顯示,僅在今年國慶期間,就有多達900萬用戶預約5G套餐。另有行業專家預測,2019年我國5G用戶數量有望接近1000萬戶。
「今年用戶數不會有太多。」某運營商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今年發牌並不意味著具備大規模商用的能力,2020年會增加基站數量,但用戶數應該不會有爆發式的變化」。
「短期內,5G更多面向的是政府、企業等機構。」上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但不可否認的是,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5G能夠從各個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有相關運營商旗下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公司早已著手布局5G技術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上述相關負責人同時對記者透露,5G的低延時網絡能夠顛覆傳統的支付場景和支付方式,在5G環境下,生物特徵採集設備能夠進行採集和識別,「屆時個人消費者不需持有5G設備,也能感受到5G帶來的便利」。(李喬宇)
春風得意馬蹄疾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阿里巴巴二度赴港上市
12月25日,阿里巴巴港股的股價再度創出新高,達到211港元,較11月26日的發行價176港元上漲了近20%。很多人看好阿里巴巴,但未曾想到,能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達到如此漲幅。
今天的阿里巴巴,牢牢坐穩港股公司市值排名的頭把交椅,領先第二名近1萬億港元。與7年前的落寞退市相比,怎能不感嘆「造化弄人」。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業務)在中國香港上市,發行價13.5港元,股票代碼1688。彼時,很多投資者還不懂得「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阿里巴巴的股價長期以來乏善可陳,最終,2012年6月,阿里巴巴以13.5港元的發行價私有化,用了近5年時間回到原點。
2013年,羽翼漸豐的阿里巴巴計劃再度赴港上市,不過,因為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堅持「同股同權」原則不鬆口,馬雲在多次斡旋無果後只得作罷,於2014年9月19日赴美國紐交所上市,股票簡稱「BABA」。不過,當時留下了一句話,「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一定會回來」。
2019年11月26日,在港交所不再堅持同股同權之後,阿里巴巴終於再次回到中國香港上市,股票代碼9988。此時,距其2012年6月從中國香港退市時,時間已經過去了7年半。
「站在這裡,我非常激動,今年是阿里巴巴的第20周年,在這20周年生日之際,我們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就是回家,回中國香港上市。」在上市儀式現場,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勇表示。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世界上偉大的公司終於在5年後回到中國香港,回到家,非常感恩阿里巴巴終於在這麼多年以後回來,我非常感激,很欣慰。
物非人是,還是那些人,但境遇、待遇山天壤之別。
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裡有馬: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漢高祖劉邦《大風歌》裡有云: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賀駿)
7900億元全球「船老大」誕生 造船業颳起整合風潮
繼2015年「南北車」合併後,「南北船」合併的言論便一直在市場流傳,甚至因為「南北船」合併預期,資本市場也不消停。
而這一切的不消停終於在2019年消停下來了。10月25日,原中國船舶(600150,股吧)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成立了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船舶集團)。11月26日上午,重組後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並舉行揭牌儀式。這意味著,掛牌成立的中國船舶集團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資產總額高達7900億元的中國船舶集團一時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船老大」。而此次合併更是迎來了國內外各界的關注。
Vessels Value統計數據顯示,如果以合併前二者的訂單數量計算,合併後的訂單總數為全球第一。Vessels Value認為,合併總的來說對整個行業可能是件好事,將創建一個更大、更強的單一金融實體,對船東更具吸引力。
更有行業分析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次合併的最大意義在於能夠進行資源整合,解決同業競爭問題。兩家公司有許多業務雷同,每個板塊資源、業務都很類似,導致一些子公司都不強,資源無法有效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船企的整合不僅僅發生在中國,而是在全球範圍內,各國船企都在發生不同程度的大小整合以適應目前造船業低迷的大環境,一時間,整個造船業整合聲四起。
事實上,早在「南北船」宣布整合之前,韓國的現代重工早於2019年3月份就宣布將收購大宇造船。
現代重工聯合執行長賈三鉉曾表示,如今全球造船業趨勢已經明朗——造船業正在「為了生存而進行整合」。
然而,早於「南北船」合併的現代重工與大宇造船卻遲遲沒有傳出合併的消息。
據悉,現代重工與大宇造船的合併須通過韓國、歐盟、日本、中國、哈薩克斯坦和新加坡六個國家的反壟斷審查。
而據12月6日新加坡媒體報導稱,韓國現代重工收購大宇造船與海洋工程公司(以下簡稱:大宇造船)正面臨挫折。報導稱,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公布了對該筆收購第一階段的審查結果,指出兩家船企合併後,將會消除兩者之間的競爭,從而損害新加坡客戶的利益。
由於新加坡監管機構將對該合併事項進行更詳細的第二階段審查。自此,現代重工收購大宇造船的腳步被拖延。
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和韓國的船企如果皆成功合併的話,船企約佔全球近四成的市場份額。繼中國和韓國船企拉開整哈大幕後,日本船企也開始坐不住了。
同樣在2019年,繼「南北船」合併之後,11月29日,日本最大的船企今治造船與第二大船企日本造船聯合(以下簡稱:JMU)宣布合併。
2018年數據顯示,今治造船和JMU的造船量約佔日本總造船量的四成。雙方聯手後,新成立的合資公司預計將在全球造船業佔有10%的市場份額。
隨著,中日韓三個國家船企的相繼合併消息傳出,全球造船業一時間風起雲湧。
尤其是面對中韓船企的競爭,日本三菱重工更是決定調整造船領域。
有消息稱,因為面臨與中韓船企的激烈競爭,日本三菱重工正考慮將其位於長崎的Koyagi工廠出售給大島造船。目前,雙方尚未就銷售價格達成一致。
「現在活下來的,以後能夠活得更好。」上述行業人士如是說。(矯月)
格力電器混改已落地 多元化還會遠嗎?
混改落地、再度買「芯」、頻頻跨界、多次讓利,2019年的格力電器可謂是風雲變幻。
今年4月初,一則徵集公告拉開了格力電器「世紀招親」的序幕。4月9日,格力集團公告,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總股本15%的股票。隨後關於何人接盤,引發了市場的廣泛熱議,甚至一度有傳言稱,董明珠將接手公司。
9月2日,格力電器公告稱,有兩家意向受讓方向格力集團提交了受讓申請材料,分別為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和格物厚德股權投資(珠海)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與GENESISFINANCIAL
INVESTMENTCOMPANYLIMITED組成的聯合體。分別代表高瓴資本和厚樸投資參與競標。雖然中間有一些小波瀾,但最終,高瓴資本旗下的珠海明駿還是以46.17元/股的價格受讓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9.02億股股份(佔格力電器總股本的15%),合計轉讓價款為416.62億元。
隨著珠海市人民政府、國資委批覆同意,格力電器的混改已步入尾聲。新進入的高瓴資本和以董明珠為首的原高管團隊的兩股力量並行,股權分散讓格力電器進入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除了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變革,在6000億元營收目標的壓力下,格力電器還於2019年頻頻跨界尋求外部突破。在2019年6月份召開的2018年年度股東大會上,格力電器就表示,公司目前已經在物聯網、人工智慧、智慧家居等領域已展開布局。格力電器董事、執行總裁黃輝還表示,公司目前在車用空調領域也有布局,主要服務新能源電動汽車。
隨後格力電器先後與公司高壓化成箔材料的重要供應商新疆眾和(600888,股吧)於2019年6月27日籤訂了股份認購合同,擬以自有資金2億元認購新疆眾和非公開發行的A股股票4587.16萬股,成為其第三大股東;與河南萬江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雙方擬聯手推動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在中深層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領域達成戰略合作。
此外,格力電器還一改往日高姿態的風格,自11月份起,兩月內四次重磅推出讓利優惠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電器造「芯」的步伐也一直沒有停下。在今年年初公司的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獲高票連任的董明珠再次發布宣言稱,「晶片我是一定要做的。」而在11月份召開的格力電器2019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上,董秘望靖東再次表示:「我們做晶片並不是簡單地燒錢,而是遵循產業規律,循序漸進,先摸清行業規則,結合自身的需求,尋找一些戰略合作夥伴,非常審慎地推進。」
縱觀2019年,格力電器內部改革的故事已經結束,多元化以及和高瓴資本的故事還未完待續,而2020年,「輕裝上陣」的格力電器又將給資本市場帶來怎樣的傳奇,令人期待。(王小康)
長生生物成A股首例強制退市案 昔日白馬股變為黑天鵝
2019年12月2日,長生退發布了公司最新的公告——《長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確權公告》。公司於2019年11月27日起終止在深交所交易掛牌上市,九州證券與長生生物籤訂《推薦恢復上市、委託股票轉讓協議書》。
一度輝煌於資本市場的白馬股長生生物已經更名為長生退,從A股轉至老三板,代碼由002680變為400077。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作為首例因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公司,長生生物恢復上市的概率極低。這一退市案也給上市公司管理者敲響警鐘,A股資本市場將實現優勝劣汰式發展。
2018年7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組織對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春長生」)開展飛行檢查,發現長春長生的產品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被指存在記錄造假等嚴重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行為。
長春長生為A股上市公司長生生物的全資子公司。長春長生彼時在售產品包括凍幹水痘減毒活疫苗、凍幹人用狂犬疫苗(Vero細胞)等。從批籤發數量看,狂犬疫苗和水痘疫苗已經位居國內第二位。這兩類疫苗為二價疫苗,也是公司的核心盈利點。
長生生物疫苗案對公司發展產生了毀滅性影響。在被調查之後,公司已經相繼陷入了停產、退市、破產、市場被瓜分等困境。
2019年10月8日,深交所決定長生生物股票終止上市,自10月16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進入退市整理期的長生退的股票一度遭到爆炒。數據顯示,長生退從11月1日的最低0.39元/股,一路大漲至11月22日盤中的0.8元/股,股價一度翻倍。
股市的狂歡難改長生生物的命運。2019年11月8日,深交所網站發布《長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公司全資子公司破產清算的公告》,宣告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破產。
此外,風波中的長生生物的疫苗市場已經被瓜分。例如,在四價流感疫苗市場,彼時華蘭生物(002007,股吧)與長生生物同時拿到批文,如今後來者江蘇金迪克也已經拿到批文。從四價流感疫苗批籤發數量來看,華蘭生物的市場份額佔據大頭,長生生物已經失去先機。
隨著長生生物的調查不斷深入,政策調整加碼,退市規定趨嚴。例如「對於因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後進入退市程序的公司,除相關行政處罰決定、司法裁決被依法撤銷、確認無效或者依法變更等情形外,將不再允許其恢復上市」。
一位行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醫藥行業關係民生,隨著長生生物退市的塵埃落定,以疫苗產業為代表的生物醫藥行業監管將進一步收緊,行業自律有望進一步加強。對於資本市場來說,也將促進企業不斷自律,提升上市公司發展質量。(張敏)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證券日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