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伐森林迫使飢餓的黑猩猩偷取村民的作物,有時它們甚至會殺死孩子,而人類也毫不留情地對黑猩猩痛下殺手。
在姆帕朗加西村附近的小道,打水的男孩好奇地停下來,看著黑猩猩走過去。在烏幹達西部的一些村莊附近,小群黑猩猩生活在殘餘的小片森林裡。沒有野生食物,它們開始掠奪農作物和人類培育的果樹,與人類爭奪食物、空間和生存機會。攝影:RONAN DONOVAN
撰文:DAVID QUAMMEN
對於Ntegeka Semata一家人來說,生活已經很艱難了:他們住在烏幹達西部一條山脊線旁,靠著一個小菜園勉強餬口。種出來的食物只夠一家人吃,而新的威脅悄然而至:一群孤注一擲、膽大妄為的黑猩猩盯上了他們的作物,這不僅威脅到了他們的生活,更是安全隱患。
最近一兩年裡,黑猩猩與人類越走越近,在克亞馬加卡村裡四處遊蕩,搜刮食物,摘走樹上的香蕉,隨心所欲地搶走芒果、木瓜和自己喜歡的東西。在Semata家附近,它們還吃了一頓菠蘿蜜自助餐。2014年7月20日,這種騷擾升級成了恐怖襲擊,甚至傳染到了其他烏幹達家庭。就在這一天,一隻大型黑猩猩,可能是成年雄性,襲擊了Semata蹣跚學步的兒子Mujuni,並殺死了他。
在2017年初的一次採訪中,Ntegeka Semata回憶了當時的情景:「在我翻地的時候,一隻大猩猩闖入了菜園。」那天,四個孩子圍著她團團轉,她既當媽,又要做農活,就在她轉身回屋給他們拿水時,出事了。黑猩猩看準了機會,一把抓住她兩歲的兒子跑了。
2014年7月,在克亞馬加卡村,一隻大型黑猩猩抓走並殺死了蹣跚學步的孩子Mujuni Semata。這一切就發生在他家門外。隨著時間推移,黑猩猩頻頻回來,在房子周圍出沒,對其他孩子造成威脅。Semata一家逃到另一個村莊後,黑猩猩仍不斷騷擾克亞馬加卡村——在Semata家空蕩蕩的房子裡,甚至會怒視自己在窗戶上的倒影。攝影:RONAN DONOVAN
男孩的尖叫聲引來了其他村民,大家幫著Semata一起追趕。但這隻黑猩猩孔武有力,孩子很快就受了致命傷。「它折斷了他的胳膊,打破了他的頭,抓破了他的胃,掏走了腎臟,」 Semata說。黑猩猩把傷痕累累的屍體藏在草叢裡,然後逃走了。Mujuni立即被送往附近穆霍羅羅鎮的醫療中心,但面對一個沒有了內臟的孩子,這個小診所無能為力。最後,在轉移到地方醫院的途中,Mujuni死亡。
這些天,克亞馬加卡村的情況仍然不太好,至少對一些人和一些黑猩猩而言是這樣。黑猩猩襲擊嬰兒事件仍在繼續,自2014年以來,在大穆霍羅羅,至少有3人死亡,6人受傷或死裡逃生。這些衝突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烏幹達西部地區黑猩猩的棲息地喪失,隨著人口增長,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之外的林地已成為農業用地。山上的原始森林大部分都消失了,這主要發生在最近幾十年,森林被砍伐用作木材和柴火,林地被清理出來種植作物。
在放棄房子之前,Semata一家搭建了簡單的竹籬,保護後院和廚房。但黑猩猩仍在周圍出沒,摘走房子附近樹上的木瓜和菠蘿蜜,令Semata一家毛骨悚然。最終他們離開了。攝影:RONAN DONOVAN
在艾伯特湖和魯文佐裡山以東的卡加迪區(包括克亞馬加卡村),以及附近地區,人口結構和地貌正在迅速改變。火山土非常肥沃,季節性降雨讓土壤變得溼潤,適合種植作物,不斷增加的農村家庭靠小面積自留地出產的作物勉強維持生計,主要農作物包括玉米、木薯,還有一些水果,另外菸草、咖啡、甘蔗和水稻等經濟作物也會帶來一點收入。
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UWA)清楚地意識到了黑猩猩的問題,雖然保護區之外(以及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之內)的黑猩猩也在他們的管轄之內,但私人森林裡的卻不在。「不幸的是,我們很難,也不可能阻止人們清理林地,」 UWA執行理事Sam Mwandha最近說道:「我們只能懇求,只能教育,希望人們能接受。」
種植作物可以獲取食物,面對這樣的短期壓力,森林的長期利益就顯得太遙遠了,比如減緩水土流失侵蝕、調節溫度。更何況還發生過這樣的慘劇:森林裡的黑猩猩會趁人類母親在菜園裡勞作時,把她的孩子擄走。因此,Mwandha說,當務之急是教育當地人「意識到」要提高警惕,時刻保持警覺。知易行難,不過UWA最近派出了四名長期工作人員在烏幹達西部開展相關工作。
克亞馬加卡村的黑猩猩可能只有十幾隻,它們晚上棲息在峽谷底部殘餘的樹林裡,那裡有一條小溪,或者生活在附近的桉樹種植園裡;白天則會現身,因為野外的食物已經基本上沒有了,它們只能在村民家周圍的莊稼地和水果林裡找吃的。(想像一下這種情況:你出門給西紅柿除草,卻與一隻飢餓的美洲獅狹路相逢。)它們躡手躡腳地在村莊裡走動,大部分時候在地面上,因為森林的樹冠已經蕩然無存,它們沒有辦法像在茂密的森林裡那樣,高高地、自信地蕩來蕩去。儘管很隱蔽,但在步行覓食的過程中,它們有時也會與人類密切接觸。它們喝水的那條小溪,也是村中婦女和孩子取水的地方。它們常常站立或直立行走,這時候看起來就像具有威脅性的類人動物。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人類現存的近親。黑猩猩屬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整個非洲,黑猩猩的種群數量最多只有30萬,實際數量可能比這少得多,這個數字甚至比不上堪薩斯州威奇託的人口數量。成年的黑猩猩是一種體型龐大的危險動物,雄性的重量能達到59公斤,比同等體型的人要強壯一半。在枝葉繁茂的森林裡,黑猩猩主要靠野生水果為食,比如無花果,但它們也會殺死並吃掉猴子或者小羚羊,把屍體撕成碎片,興奮地與同伴分享。它們喜歡吃肉。由於黑猩猩對成年人,尤其是男性很警惕,它們往往會對孩子出手(有時甚至是掠奪性的)。在某些情況下,黑猩猩也會純粹出於好奇心,抓起一個孩子,就像抓起玩具一樣。
小農場主和大型甘蔗、茶葉企業清理林地的行為,導致黑猩猩的棲息地縮減成了一小塊,比如卡班戈村附近Kinyara糖廠種植園的這片溪流森林。據透露,過去十年裡,卡班戈村有四名孩子遭遇黑猩猩襲擊,其中兩人死亡。攝影:RONAN DONOVAN
無論動機是什麼,這件事已經足夠駭人聽聞。在兒子出事後的三年多時間裡,Ntegeka Semata和農民丈夫Omuhereza Semata仍然生活在那個房子裡。他們在小小的後院周圍搭了一道竹籬笆,把做飯的小棚子圍了起來,希望打造出一個安全區。「我一直害怕其他黑猩猩會再過來,」Ntegeka在之前的採訪中說道。
但柵欄根本無濟於事,黑猩猩仍會回來,Semata一家覺得自己被包圍了。Ntegeka不敢在菜園裡勞作,孩子們有時害怕得吃不下東西,甚至連他們的山羊都恐懼地叫了起來,聽起來十分可憐。2017年底,他們的房子裡空無一人,前門上方有一扇破窗。Semata一家逃走了,在4.8公裡外租了一個房子,過著邊緣人的生活。他們在那裡沒有田地,「我感覺我們被迫過上了貧困生活,」Ntegeka Semata說。
與此同時,老房子的窗戶上只映出了黑猩猩的臉。它們頻頻光顧,怒目而視,看著自己的樣子困惑又憤怒,窗戶上的臉似乎也在怒視著它們。
2006年,Matt McLennan(右)來到烏幹達西部,最初是為了博士論文,研究黑猩猩在保護區之外的生存狀況。他在布林迪周圍發現了一群黑猩猩,並和長期研究助手Tom Sabiiti(左)繼續展開研究。2015年,McLennan和未婚妻Jackie Rohen創立了布林迪黑猩猩與社區項目。攝影:RONAN DONOVAN
對於負責家務的婦女兒童來說,從露天小溪或泉邊取水非常危險,因為這些水源位於碎片化的森林,這裡也是黑猩猩的藏身之地。在捐贈者的幫助下,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布林迪黑猩猩與社區項目在森林之外開鑿新井,緩解人類與黑猩猩的衝突,幫助兩者和平共處。攝影:RONAN DONOVAN
在過去5年裡,因為黑猩猩來襲,克亞馬加卡村的3個孩子不幸身亡。由於從森林取水很危險,出於安全考慮,這些學生在成年人的陪伴下,結伴去泉邊取水。攝影:RONAN DONOVAN
Mujuni Semata的死不是個例,穆霍羅羅鎮(這裡生活著幾百個家庭,克亞馬加卡村是其衛星城)的警方報告稱,2017年發生了兩起黑猩猩襲擊兒童事件。5月18日,一個名叫Maculate Rukundo的孩子在玉米地裡被抓走,當時她的母親正在收割玉米。在追趕黑猩猩的過程中,她的母親心生懼意,跑回去尋求幫助。當地人一起追蹤黑猩猩,很快警察也加入進來,最後人們在一片森林裡找到了小女孩。她倒在一片血泊中,腸子被黑猩猩的指甲撕開了。5周後,黑猩猩們(可能是同一群,但很難確定)從另一片菜園帶走了一個一歲大的小男孩,他的母親就在附近,然後又退回了同一片森林。當地村民們奮力追趕,終於救下了這個男孩,他的左腿有一道很深的傷口,但所幸他還活著。警方報告說,除了這名受傷嚴重的倖存者之外,當地有6個孩子喪生於黑猩猩之手。
2018年年中,一名5個月大的女嬰被黑猩猩從走廊上掠走,她的母親正在廚房裡忙碌著。這位母親聽到了孩子的哭聲,立即跳了起來,衝向黑猩猩——然而它們還是逃走了。後來,人們在附近的灌木叢裡發現了失去意識的嬰兒,不過她還活著。無獨有偶,一個3歲的女孩在經過井邊時,被雄性黑猩猩帶走了。當時她的身邊有一個年齡比她大的朋友,但黑猩猩嚇跑了這位朋友,抓走了女孩,但還是把她扔下了。報導稱,因為一個年長的男性路人施以援手,黑猩猩才沒有得逞。在另一座衛星城,一個12歲的男孩在菜園附近被抓走,在試圖掙脫時,手臂受了重傷。
在烏幹達西部其他地方,同樣的慘劇在上演,只是形式有所不同:2005年,在卡森瓜爾的甘蔗種植園,一個孩子被黑猩猩殺死;在更北方的布頓哥森林保護區附近,發生了4起黑猩猩襲擊兒童事件,一人死亡;回到20世紀90年代,在基巴勒國家公園周邊的村莊,發生了8起,其中7起可能是同一隻雄性黑猩猩所為。這些受害者中,有3個孩子的內臟不翼而飛,還有一些內臟被吃掉了部分。這隻雄性被妖魔化為薩達姆,在殺死了第7個孩子後,被人們獵殺。它的行為十分異常。大部分案例都比較含糊,涉案的黑猩猩往往在某一瞬間痛下殺手,而非反覆殺人。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烏幹達,在非洲黑猩猩的整個活動範圍內,時有發生。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岡貝河國家公園,即著名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在坦尚尼亞的研究基地。2002年,一隻成年雄性黑猩猩抓走並殺死了一名人類嬰兒。
Teddy Atuhaire生活在穆基昌加村,她的母親去世後,一隻黑猩猩闖入屋子,把當時才4歲的Atuhaire擄到了樹上。黑猩猩劃傷了她的頭,重創她的胳膊,最後扔下了她。Atuhaire不得不截肢,恢復過程很艱難。父母死後,她的兄弟姐妹不是去世,就是離開,她靠打臨時工和姑姑的照顧生活。攝影:RONAN DONOVAN
烏幹達的黑猩猩受法律保護,這意味著獵殺黑猩猩是違法的,無論它們生活在公園還是保護區(不過偶爾允許殺死像薩達姆這樣惡劣的雄性大猩猩)。班約羅人的傳統進一步保護了它們。班約羅人主要生活在烏幹達西部,他們認為黑猩猩與其他動物不同,不會獵殺它們作為食物,而邊界另一邊的剛果人則不同。
儘管有法律和傳統的保護,人們還是會殺黑猩猩,為了報復,為了保護自己,而細節可能永遠不為人所知。去年年底,當地一隻成年雄性黑猩猩被刺死,一隻年輕的雌性被棍棒和石頭打死。據報導,一隻小黑猩猩的屍體被發現時已經腐爛,死因未知,但指頭被切掉了。憤怒、無助的人們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對它們痛下殺手,這並不奇怪。黑猩猩不是烏幹達西部唯一絕望的靈長類動物。這種痛苦的互相傷害在布林迪最為明顯。英國生物學家Matt McLennan研究了布林迪的黑猩猩,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緊張關係。
從空中看過去,土地流轉非常明顯:基巴勒國家公園(右)受保護的森林,與茶園和小型農田(左)之間,有一條界限。攝影:RONAN DONOVAN
2006年,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博士生McLennan前往烏幹達,研究在人類改造的環境中生活的黑猩猩如何調整自己的習性。為什麼?因為他預見到,世界各地都將迎來黑猩猩的挑戰。他知道布頓哥森林保護區是一個不錯的棲息地,那裡生活著約600隻黑猩猩;在西南方向80公裡之外的布戈馬保護區,也生活著差不多數量的黑猩猩。在這兩個保護區之間,混雜著小型農場和大型甘蔗種植園,人口數量在不斷增長,森林面積卻在減小;對於保護區的動物種群而言,這裡曾經是連接區,後來,小種群被隔離開來,生活在殘餘的棲息地。大約300隻黑猩猩生活在中間區域,在小片森林裡尋求庇護,冒險到農田裡覓食。一些黑猩猩會從一個小團體轉到另一個,甚至離開孤立的種群,前往布頓哥森林保護區或布戈馬保護區;比如年輕的雌性,會從父親和兄弟身邊逃走,尋找新的交配機會。這帶來了基因流動,但隨著森林面積縮小、隔離程度增加,連這種輕度融合都變得困難起來。
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按照慣例由男性持有並繼承。1988年《土地法》通過後,烏幹達的傳統土地變成了固定財產,人們對擁有所有權更有安全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種安全感導致他們砍伐森林、改種作物。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無論是一隻還是一群黑猩猩,都很艱難。
這種混亂的環境吸引了Matt McLennan來到位於布頓哥森林保護區和布戈馬保護區之間的布林迪小鎮。他在那裡發現了至少25隻黑猩猩組成的群體。他與當地的研究合作者Tom Sabiiti一起展開工作,第一步是讓這些動物默許他們倆待在森林裡。McLennan不打算熟悉黑猩猩並觀察它們的習性,而是根據糞便樣本、巢穴調查等間接證據,收集生態數據。儘管如此,還是很困難。生活在良好、廣闊棲息地的野生黑猩猩往往比較害羞,而布林迪的黑猩猩不是這樣,它們很好鬥。
「我們很快就發現,它們不喜歡人在森林裡,」McLennan告訴我:「它們的策略是恐嚇,而且非常有效。」體型龐大的雄性尤甚:它們大喊大叫,敲擊地面,扑打植物。有一天,McLennan被它們追出230米,最後摔倒了,幸好沒有受傷。最終,黑猩猩習慣了他和Sabiiti的存在,不再做出過激反應;他們兩人收集了兩年的數據。McLennan回憶說,那時候,山坡上還有大片森林,樹蔭遮蔽了布林迪的河谷,而此時人們正在清理林地,鏈鋸的聲音迴蕩在森林裡。農作物主要為了維持生計,但經濟作物(尤其是咖啡和菸草)也開始被引入。黑猩猩變得越來越大膽,在當地人的記憶中,第一起黑猩猩襲擊兒童事件發生在2007年。第二年,McLennan返回英國寫畢業論文。2012年,當他回到這裡,繼續對布林迪的黑猩猩進行實地研究時,情況已經變了。
大部分森林消失了。現在小溪上方的山坡已經被作物田佔領:玉米、木薯、紅薯和其他農產品。當地的黑猩猩變少了,成年雄性也少了。這可能是因為捕獸夾的緣故,這種非法工具有時會給掠奪農作物的動物帶來致命一擊,比如黑猩猩和狒狒。剩下的黑猩猩似乎更大膽了,至少在女性和孩子周圍是這樣,但這種大膽似乎不那麼具有攻擊性。它們的食物中包含了更多人類種植的作物。從2006年開始,它們吃起了菠蘿蜜,當地居民對菠蘿蜜的損失感到憤怒。McLennan認為,與其哀嘆這些變化,不如研究黑猩猩是如何適應新生活的。
他發現,布林迪的黑猩猩至少目前還能應對這些變化。它們的數量有所上升,從2012年的19隻增加到目前的21隻;情況基本良好,身體強大、健壯有力。大部分成年雌性都有孩子。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Maureen McCarthy根據糞便樣本,對黑猩猩的DNA做了基因分析,結果顯示,隔離尚未導致嚴重的近親繁殖,但隨著隔離程度加劇、雌性分布分散,假以時日,這種情況會發生改變。
但與32公裡之外的布頓哥保護區裡的黑猩猩相比,布林迪的黑猩猩體內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水平更高,至少一年的某些時候是這樣。這是否意味著,它們掠奪式的生活方式、與人類的距離如此之近、搶奪食物,是源於內在壓力?也許是,儘管其他複雜的變量也會影響荷爾蒙水平。就這一點而言,我們很難知道布林迪的黑猩猩是靠人類食物生存,還是因為與人類近距離接觸而壓力倍增,或者兼而有之。
布林迪的人對黑猩猩的態度也有所不同。一位女性告訴我,她希望它們能留在森林裡;她的丈夫突然插話:「森林完了。」另一位女性覺得,黑猩猩偷菠蘿蜜和香蕉有點討厭,但好處是它們至少趕走了狒狒。親切的女族長Lillian Tinkasiimire則有自己的看法,她住在紅磚小房裡,屋子前後分別有一株芒果樹和無花果樹,這些都吸引了黑猩猩。
「黑猩猩非常聰明,」她告訴我:「如果你不追趕它們,它們會成為你的朋友;反之,則是惹火上身。」 Tinkasiimire保護著她的大部分森林。她的態度是,讓黑猩猩住在這裡,隨便它們,來去隨意。
McLennan希望鼓勵這種寬容,並減少相應的代價。他的未婚妻Jackie Rohen是音樂戲劇方面的作家,現在致力於保護劇院;二人一起創建了布林迪黑猩猩與社區項目。這個項目為當地家庭提供發展援助,並用激勵手段緩和人類與黑猩猩之間的衝突:例如用支付學費換取重新造林;在遮蔭種植的咖啡旁種樹;用節能爐具減少柴火的使用;開鑿新井,讓婦女兒童在取水時可以避開黑猩猩(它們經常聚集在溪邊喝水)。McLennan和Rohen意識到,想讓生活在布林迪的人們與黑猩猩和平共處,最好的辦法是讓二者保持一定的距離。
穆霍羅羅鎮距離布林迪西南方向三小時車程,在克亞馬加卡村和穆霍羅羅鎮附近的其他村莊,情況有所不同。Matt McLennan沒有研究這裡的黑猩猩,而且也沒有類似的社區項目保護森林、緩解衝突。沒人知道有多少黑猩猩潛伏或蜷縮在穆霍羅羅鎮殘留的森林裡(也許20隻,也許更少?),也沒有人知道它們與人類下一次狹路相逢會在何處。Semata一家離開後,那座房子空無一人,孤零零地立在那裡;在攝影師Ronan Donovan記錄的影像中,十幾隻黑猩猩頻頻造訪,對著窗戶上的倒影發出威脅的聲音,用腳拼命踢牆。試問,有誰會願意住在這樣的地方呢?
我和Donovan穿過峽谷,沿著菜園所在的山坡向下走了半個小時,又爬上另一個山坡。我們從Swaliki Kahwa的口中得知,一年前,他還不到兩歲的兒子Twesigeomu(又名Ali)被黑猩猩拖走了,遭到致命重擊。Kahwa聽從了他的哥哥、村長Sebowa Kesi Baguma的建議,向我們講述了事情的經過。Baguma嚴肅親切,穿著黃色T恤和綠色膠靴,讓我們看了警方報告和屍檢照片,照片有點模糊,但可以看到可怕的洋紅色。男孩的右臂幾乎全被扯掉了,右腿靠近腹股溝的地方傷口很深,股動脈可能被切斷,還斷了幾根手指。根據報告列出的時間信息,近12個小時後,小Ali才死去。
Ahumuza Kyarigonza正安全地趴在打掃後院的母親背上,2017年,她被黑猩猩從菜園中抓走,腿上有一道很深的傷痕,但成功獲救。近幾年,在克亞馬加卡村,有6個孩子被黑猩猩殺死。Ahumuza事件的警方報告稱,年輕人組織了「警戒民團」殺死黑猩猩。攝影:RONAN DONOVAN
Baguma冷冷地說道,在他的村子裡,所有人都被灌輸黑猩猩是「有益的」。這是一個國際保護組織的活躍分子在當地傳達的理念,也有人認為,黑猩猩生態旅遊會給穆霍羅羅鎮周圍的玉米地帶來遊客。「我們沒有得到任何益處,」Baguma說:「它殺死了我們的孩子。」
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來自布頓哥等國家保護區,這些地方生活著不少黑猩猩。由於非法伐木、種植作物和人類定居,森林在退化,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與國家林業局聯手,嚴肅處理這類問題。一些非法定居者甚至被逐出保護區之外。但對於社區內部黑猩猩與人的衝突,管理局的做法比較溫和,比如克亞馬加卡村,還有著小片的私人森林。執行理事Mwandha這樣描述道,讓村民「意識到」黑猩猩的直接危險和潛在利益,並加強巡邏,監控黑猩猩的動向。
鑑於孩子和黑猩猩之間的問題是難解的死結,在那些創傷嚴重的社區,急需改變人們的態度。聽完Baguma憤怒的控訴,我和Donovan返回峽谷,遇到了克亞馬加卡村的女村長Norah Nakanwagi。她正坐在屋外,身穿黑色長袍和藍色碎花外套,肩膀鼓鼓的,這是烏幹達的禮服:gomesi。她說班約羅語,告訴我們,婦女和兒童在這裡不安全。她向玉米地揮了揮手,而我不能去那裡。她繼續說道,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5個孩子被殺害。我們被告知,黑猩猩是有益的。是的,我們不應該幹涉黑猩猩,但很難向那些失去了孩子的人解釋這一點。
然後,她換了英語說道:「把它們弄走。不要殺死它們,弄走就行。」
Semata一家離開房子兩個月後,攝影師Ronan Donovan在附近架起了鏡頭。他說,一周裡的每一天,黑猩猩(比如這群穿過樹林向他靠近的黑猩猩)都會光顧這座房子。它們有時敲打牆壁,似乎被窗戶裡的倒影所吸引,但很快惱羞成怒,好像裡面有黑猩猩向它們發出了挑戰。攝影:RONAN DONOVAN
為什麼不把黑猩猩轉移走呢?是的,人們會問這個問題,McLennan告訴我。但問題是,把它們送到哪裡去?烏幹達全境都沒有空的黑猩猩棲息地,而把它們扔到被佔領的棲息地,絕對是不明智的,這會引發黑猩猩戰爭。還有一個可怕的選擇:乾淨迅速地殺死黑猩猩,以保護人類,讓黑猩猩擺脫痛苦的生活。但它們真的痛苦嗎?它們體脂高,繁殖能力強,還可以大快朵頤偷來的芒果和波羅蜜。
雖然黑猩猩很危險,但沒有人主張將殺死黑猩猩列為烏幹達的官方政策。畢竟,如果這成為國策,哪裡才是盡頭?不管怎樣,烏幹達人還有第三個選擇:設法控制局面。小型項目、獎勵植樹造林、緩解衝突、開鑿新的井、開發其他收入來源、耐心、同理心。正如烏幹達野生動物管理局所建議的,提高人們對直接危險的意識,並進行規避,以及如果可以的話,從小規模旅遊業中獲利的長期可能性。想要讓黑猩猩與人類和平共處,我們需要不斷加大投入。
這不僅是一個局部問題。烏幹達的可怕困境預示著整個非洲黑猩猩的未來。森林在變少,人口在增加,黑猩猩越來越絕望,衝突越來越多。克亞馬加卡村如此悽慘,而布林迪鎮如此重要,因為未來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