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為何挑食?《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2021-01-08 觀察家網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

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

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被稱為費米子的基本粒子群包括含有電子、繆子、陶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輕子。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發現,輕子中存在CP對稱性破缺。該破缺難以捕捉觀察,但可用中微子來搜索。中微子有三種類別(「味道」),這取決於其相關的帶電輕子(電子、繆子、陶子),它們可以在傳播過程中從一種「味道」轉變為另一種「味道」。

研究證明,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有跡象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存在差異。這可能是解釋宇宙中物質稍多於反物質起源的第一個佐證。

2.《蒙特婁議定書》「癒合」臭氧「傷口」

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極上空春季大氣臭氧層出現空洞的發現表明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人為排放對臭氧層構成的威脅。南極臭氧層空洞位於大約10—20公裡的高度,不僅影響了南半球的大氣環流,還使中緯度急流和熱帶邊緣的乾旱區域向南極方向推移。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及其隨後的修正案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因此,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濃度正在下降,臭氧層恢復的初步跡象已經出現。

研究顯示,自臭氧恢復開始以來,與空洞相關的環流效應已經暫停,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3.衛星可能很快會繪製出地球上每一棵樹

馬丁•勃蘭特等人報告了對覆蓋西非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130多萬平方公裡的高解析度衛星圖像的分析,他們繪製了大約18億個樹冠的位置和大小。而在此之前,科學家從未在如此大的區域內以如此詳細的程度繪製過樹木的地圖。商業衛星已經開始收集數據,能夠捕獲一平方米或更小的地面物體。這使陸地遙感領域開始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從專注於綜合景觀尺度的測量,到有可能在大的區域或全球尺度上繪製每棵樹的位置和樹冠大小的地圖。這一進展無疑將推動我們思考、監測、建模和管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4.「貴圈真亂」:愛爾蘭史前精英墓地發現亂倫

愛爾蘭的紐格萊奇墓已有5000年的歷史,這座大型精美古墓被認為是給一位權貴精英建造的。蘿拉•M•卡西迪等人研究了農耕聚落的社會結構,並把重點放在了埋葬在通道墓穴中的人。建造紐格萊奇墓採用了複雜的工程,以確保在每年冬至日前後,在長長的石砌通道盡頭,一間墓室會被朝陽照亮幾分鐘。在那裡發現的人類遺骸中的古代DNA揭示了一種出乎意料的極其罕見的亂倫事件。大約5000年前,一名男子被埋葬在紐格萊奇墓中,他是一級亂倫婚姻的後代:他的父母要麼是親兄弟姐妹,要麼是母子或父女。這一發現讓研究小組推測,長眠在這座宏偉的古墓中的精英們將亂倫作為維繫王室血統的一種方式。

5.「激活並殺死」潛伏在細胞中的愛滋病病毒

HIV(愛滋病病毒)可能以一種潛伏的形式隱藏在細胞中,幾乎不轉錄或根本沒有轉錄,因此免疫系統無法檢測到它。科學家設計的「激活並殺死」療法旨在逆轉這種潛伏期並增加病毒基因的表達(激活),使隱藏著病毒的細胞容易被免疫系統殺死。兩篇研究論文描述了對動物模型的獨特幹預。其中一篇由尼克森等人完成,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AZD5582的藥物,該藥物可激活轉錄因子NF-κB(HIV-1基因表達的主要促進劑)。另一篇由麥克布萊恩等人完成,他們將兩種免疫幹預相結合:抗體介導的CD8+淋巴細胞(降低病毒轉錄水平的免疫細胞)和一種名為N-803的可激活HIV-1轉錄的藥物。這兩種幹預治療方式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強勁和可再現的病毒潛伏期中斷。此外,該研究還展示了與藥理潛伏期逆轉相關的概念和技術挑戰。

6.果蠅為何挑食?基因編輯工具揭秘

名為Drosophila sechellia的果蠅是黑腹果蠅的近親,它只以有毒的諾麗果(海巴戟果)為食。

與它的食物多面手親戚相比,是什麼讓這個物種如此挑食呢?託馬斯•O•奧爾等人使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破獲了這起案件。研究發現,這種果蠅的一種表達氣味受體蛋白Or22a的感覺神經元比其他果蠅種類更豐富,該種蛋白的胺基酸序列的微小變化導致了果蠅對諾麗果的偏愛。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其他一些進化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導致這種看似簡單的行為轉變。看來,即使是喜歡惡臭水果的小蒼蠅也能為我們了解大腦是如何進化來塑造複雜行為提供強大見解。

7.銀河系未解之謎:快速射電暴來源首次確定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三篇論文中,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有趣的是,快速射電暴還伴隨著一連串的X射線。這一發現是通過將多臺天基和陸基望遠鏡的觀測拼湊在一起而獲得和理解的。「快速射電暴」這個名字很好地描述了它們的含義:持續時間大致在毫秒級的明亮無線電波爆發。快速射電暴首次發現於2007年,它們的短命特性使得探測它們和確定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得具有挑戰性。這是第一個探測到無線電波以外的輻射的快速射電暴,且是第一個在銀河系中被發現的,同時也是第一個與被稱為磁星的恆星殘留物有關的快速射電暴,這證明了磁星可以是快速射電暴的起源。

8.幹擾素缺乏可能導致新冠重症

在幹擾素誘導途徑中有基因突變的個體將從提供幹擾素的治療中受益。此外,擁有幹擾素-α和幹擾素-ω中和抗體的人可能會從提供其他類型幹擾素的治療中受益,如幹擾素-β和幹擾素-λ。

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揭示了一個新冠肺炎是否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幹擾素蛋白,特別是I型幹擾素存在缺陷可能是由於編碼關鍵抗病毒信號分子的基因發生遺傳突變,或由於抗體與I型幹擾素結合併「中和」幹擾素而導致的。I型幹擾素的應答缺陷是如何導致危及生命的新冠肺炎的?最直接的解釋是I型幹擾素缺乏導致了病毒複製和傳播失控。然而,I型幹擾素缺乏也可能對免疫系統功能產生其他後果。

9.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打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結構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是,一旦研究人員能夠直接觀察到足夠詳細的大分子,就應該有可能理解它們的三維結構是如何賦予它們生物學功能的。科學家在《自然》上發文報告了使用名為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而獲得的最清晰的圖像,這使得首次確定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成為可能。研究人員推動了低溫電磁硬體的發展,也推動了單粒子低溫電磁解析度的重大進步。每個研究團隊都使用硬體來處理低溫電磁成像的不同方面,以前,這些方面限制了可達到的解析度。利用這些技術,低溫電磁圖像信噪比的提高將擴大該技術的適用性。也許這些技術的融合將使我們甚至能以超過一埃的解析度來確定低溫電磁結構,而這在以前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

10.「壓力山大」之下,頭髮真的會變白

一夜白頭或許確有其事,人們通常認為這極有可能是由壓力引起的。頭髮的顏色是由黑素細胞決定的,黑素細胞來自毛囊中被稱為毛囊凸起部分的黑素細胞幹細胞。張冰(音譯)等人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表明,去甲腎上腺素(一種參與對壓力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的神經遞質分子)是從支配突起的交感神經系統神經元中釋放出來的。極端壓力下或暴露於高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時,黑素細胞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顯著增加,導致黑素細胞大量遷移而離開凸起,並且沒有剩餘的幹細胞來替代它們,這導致了幹細胞的衰竭,從而引起頭髮變灰進而變白。這一發現首次揭示了壓力引起白髮這一現象的具體機制。除了抗衰老療法的開發,該團隊的研究工作將有望更好地幫助理解壓力是如何影響其他幹細胞池及細胞龕位置的。

相關焦點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 2.《蒙特婁議定書》「癒合」臭氧「傷口」; 3.衛星可能很快會繪製出地球上每一棵樹;4.
  • 為何一夜白頭?《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來源:中新網《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實習記者 張佳欣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來源:科技日報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
  • 科普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其中最後一項是本年度最受歡迎的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及其隨後的修正案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因此,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濃度正在下降,臭氧層恢復的初步跡象已經出現。研究顯示,自臭氧恢復開始以來,與空洞相關的環流效應已經暫停,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 《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出爐
    當地時間12月14日,《自然》通過其官網公布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其中 9 個科學發現的論文發表於《自然》,1 個科學發現的論文發表於揭秘果蠅挑食行為3 月 4 日,瑞士洛桑大學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揭示果蠅(Drosophila sechellia)挑食的原因。通過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研究者發現一種氣味受體蛋白 Or22a 在該種果蠅的感覺神經元中更為豐富的表達導致了這種行為的發生。7.
  • 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新鮮出爐!
    《自然》評選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新鮮出爐!究竟有哪些發現?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一看吧!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及其隨後的修正案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因此,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濃度正在下降,臭氧層恢復的初步跡象已經出現。研究顯示,自臭氧恢復開始以來,與空洞相關的環流效應已經暫停,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 《自然》評選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及其隨後的修正案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因此,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濃度正在下降,臭氧層恢復的初步跡象已經出現。研究顯示,自臭氧恢復開始以來,與空洞相關的環流效應已經暫停,這種作用是各國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 《自然》《科學》分別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
    年十大科學發現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
  • 《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這十大發現包含科學家抗艾研究的最新成果。愛滋病病毒能以「潛伏」形式藏匿在「病毒儲存庫細胞」中,基本不發生轉錄,因此不會被免疫系統發現,而「激活並殺死」療法旨在逆轉這種潛伏。《自然》雜誌表示,兩個研究團隊分別介紹了對動物模型的幹預策略,這可能是迄今報告的最有力、最容易重複的「激活」策略。一項協作試驗報告了可能表明「輕子類粒子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的結果。
  • 英國《自然》雜誌選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新華社倫敦12月17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科研進展進行總結。該雜誌最新選出的2020年10項重大發現涵蓋了物理學、醫學、天文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成果。這十大發現包含科學家抗艾研究的最新成果。
  • 科普|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分別是……
    時近年底又是評選"年度十大"的日子《自然》選出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科學》選出了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它們分別是什麼?小科這就為親們細細數來《Nature》: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 挑食、亂倫、用AI認樹……這是今年Nature評出的十大研究
    楊淨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這是Nature評選出來的「2020年度10項最重大發現」:壓力使人白頭、果蠅為何挑食、史前精英亂倫……
  • 《自然》公布2020年10大科學發現:壓力會使頭髮變白?
    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如今,我們最能憑藉的力量便是科學。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與黑腹果蠅不同的是,它們相當挑食,僅以有毒的諾麗果為食。它們為何如此挑食呢?Drosophila sechellia 的感覺神經元中表達的比在其他果蠅中更豐富,導致了這種果蠅的挑食行為。
  • Nature最新發布: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
    不知不覺,2020年已到年關。回顧這一年,艱難苦恨,卻阻擋不住科學發展的的腳步。有鑑於此,Nature雜誌精選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供大家學習交流。註:1. 排名不分先後; 2. 最後一篇為Nature年度最受歡迎科學發現。
  • Nature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物醫學領域四項入選
    2020年,註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沉重打擊。如今,我們最能憑藉的力量便是科學。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1、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3、在史前貴族陵墓中發現的亂倫證據4、激活並殺死潛伏的
  • Nature、Science分別公布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
    北京呼風喚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Nature》:2020年10大科學發現  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
  • 史無前例的2020!《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年,在和新冠搏鬥的一年裡,科學探索,始終在第一線。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有諸多令人振奮的科學發現,也有很多胸懷天下的科學家求索奮鬥在各自的崗位。)分別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學者李蘭娟和張永振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