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很多人的眼裡,實驗室都有一股神秘氣息,科研人員一般穿著白大褂,帶著手套和護目鏡,眼前擺著一些瓶瓶罐罐抑或是不認識的實驗儀器,根本不知道他們在研究什麼。
但其實,實驗操作的過程是極其枯燥和乏味的,有時候為了一個實驗結果,科學家要重複好幾百次,耗費體力不說,時間和經費也浪費了。而那些看似高級的研究項目,也會包含很多簡單重複並且費時費力的基礎性工作,人力和時間成本花費巨大,對於經費預算有限的實驗室,由於不能招聘更多人員做基礎研究,往往科技產出效率低下。
但這樣的現狀,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似乎就要被終結了,普通實驗室也可以擁有高效產出成果的潛力。
最近在國際頂尖雜誌上刊載了一篇報導,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實驗室助手,智慧機器人,它能夠在實驗室運行自如,代替科學家做實驗,在演示中,就能夠準確快速的進行化學實驗操作。而且由於搭載了雷射雷達定位傳感器,依靠這種傳感器, 機器人工作完全可以在黑暗中進行,有些化學實驗恰好是需要避光操作的,這樣機器科研人員就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工作,極大提高工作效率。
當然科研機器人的優勢遠不止上面所說,不然的話,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工廠流水線,現在化的高級工廠,機器人作業已經不是新鮮事,但是對於科研領域,機器人的應用還有其場景優勢。
因為不受制於主觀操作的影響,機器人做實驗將更加準確,加樣和取樣都由程序驅動,可以精確到毫克甚至納克級別,反應時間控制不會多或者少一秒鐘。這些對於科學家來說,雖然實驗中儘量要求準確,但準確度是無法和機器人比的。
我們知道,科技創新,實驗研發都有一定風險,出不出成果是一回事,稍有失誤將會造成人員傷害,比如各大高校的實驗室,經常有報導發生爆炸事故,比如,2018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實驗室就發生了爆炸事件,三名參與實驗的研究生不幸遇難,隨之而來的是所有師生停止科研項目和安全整頓,這是近年來報導的比較嚴重事件,其實大大小小事件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所以使用智慧機器人就可以很好的保護科研人員的安全,在前期實驗設計,安全評估時,如果發現風險等級過高,就用智慧機器人代替人力,將極大的保護一線科研人員的生命安全。
再者說,儘管目前大多的實驗室都有完善的保護和通風措施,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由於長期接觸化學生物樣品,實驗室環境中會充斥潛在的毒性物質,科研人員待久了就很容易蓄積在體內造成慢性中毒。而大量使用機器人操作,減少科研人員實驗時間,就可以避免潛在危害。
據報導,這臺機器造價有12.5萬美元,目前還處於比較貴重的狀態,由於科學家都是高級人才,市場僱傭基本一年的費用就超過了12萬,而且還需要保險等其他輔助報酬,但要是買臺機器人,全天二十四小時全開工作,幾年下來只需要定期維護就可以,這樣算下來,還是機器人比較划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