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Ray先森 ,作者Ray先森
Ray先森
閒話職場法則,漫談人生故事,與你一起成長。
在可選擇的範圍內,一如既往做好自己選擇的事,並無愧於自己的選擇,最後保持不變形,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自己的最佳狀態出來。
作者:Ray先森
來源:Ray先森(ID:RayZhang1993)
迅疾無聲。
如果你要問我,2020年給你最直觀的感受是什麼?
我可能第一反應是上面的這4個字,這4個字裡既有時間的流逝,也有人事的迭代,最讓人警醒的是一切變化都在悄無聲息中來臨和過去,一切總好像把人打的措手不及。
也是這一年,很多人都遭遇了很多事情,並且面臨著很多選擇。
是選擇去一線大都市打拼還是留在二三線城市興嘆?
是選擇多拿點錢去小公司還是去大公司當螺絲釘?
是選擇一個愛自己的人還是選擇一個自己愛的人?
是選擇職業發展忍痛割愛還是選擇步入婚姻退居家庭?
每種選擇,都藏匿著未來不同人生的走向和發展。
前段時間,有一位讀者在微信中問我說,自己做了快2年的工程造價了,但是自己根本就不喜歡這份工作,只是身邊人都說這個工作有前景、發展好,問我該如何是好。
那時候我並沒有立刻回復,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過了多久,我想給的建議只有這一個:永遠不要忘記,做你餘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什麼是餘生中最重要的事?
「沒有人能知曉我們在未來幾周會面臨什麼,但每個人都非常清楚,新冠病毒將測試我們的善良和慷慨的程度、超越自我和擯棄個人利益的程度。
在這個非我們所願、前所未有的、複雜迷茫的世界裡,我們的任務就是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技能最好地呈現出來。願智慧和優雅陪伴我們前行。」
這段話來自於哈佛的校長勞倫斯·貝考。
就在2020年疫情剛剛在北美爆發的時候,哈佛大學在3月份確診首例新冠肺炎,而貝考校長和他的夫人剛好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
前面援引的這段話,就來自於貝考校長在3月13日寫給哈佛全體成員的公開信,目的是通報情況,呼籲所有人全力配合學校的防疫工作。
就如同演講中貝考校長說的那樣,可能沒有人知道未來的疫情會發展什麼樣子,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技能最好的呈現出來,比如積極配合防疫工作,非必要不外出等等。
這段話在今天看來可能顯得有點稀鬆平常,甚至有點平平無奇,但放到時代和人生的重要節點上,總能散發出讓人信服的力量。
今年的疫情,給很多人帶來了不小的改變,可最讓我佩服的是有一群人:
依然在改變中,堅持不變。
2020年12月,時隔五年之後的羅振宇和許知遠,再次進行了一次訪談,許知遠第一個問題就問道:疫情對你有改變嗎?
羅振宇坦然回答道:疫情沒有改變我什麼,我行動如常。
這也算是疫情期間我想通的一個問題。事情越大,我們能做的事其實就越少。
請注意,不是影響小,是我們能做的事很少。
對我來說,真正影響大的,可能是得到上線了一門課,品控沒有做好,這事挺嚴重的。是如果啟發俱樂部一期的稿子,我不能在周二晚上寫出來,這事後果也挺嚴重的。
你會發現,疫情期間最有利於什麼樣的人,就是動作沒有變形的人。
我很驕傲,疫情沒有改變我什麼,我在正常做自己的事。
世界紛紛擾擾,可能對我們升鬥小民而言相距太遠,而每個人輻射的範圍也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餘生中最重要的事也各不相同:
學生積極學習,職人誠心工作,商人守信交易。
誠如貝考校長和羅振宇而言:在可選擇的範圍內,一如既往做好自己選擇的事,並無愧於自己的選擇,最後保持不變形,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自己的最佳狀態出來。
這就是對餘生中最重要的事,最好的理解和演繹。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做餘生中最重要的事?
在羅振宇回答許知遠問題的期間,他講了一則弘一大師的故事:
豐子愷某次去看望在杭州出家的弘一大師李叔同,李叔同修的是佛家的律宗,持戒甚嚴,每天從早到晚地做功課。
但即使是這樣,那天傍晚,看著夕陽西下,李叔同還是感慨四個字:
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作為佛教徒,李叔同大師感慨的是,成佛來不及了。
講完這個故事,羅振宇感慨,我想做的事太多,而很多事情來不及了,比如:
跨年演講還剩15年,那個替我上臺的人,還沒有找到,快來不及了。
得到App能接替我的下一個梯隊還沒有培養起來,快來不及了。
從現在這個角色上退休,到下一步自己要幹什麼,還沒有找到答案,這個也快來不及了。
我女兒今年4歲半,距離她放學回來就把門關上不理我,也就五六年時間,也快來不及了。
當然,你可以說羅振宇有這樣的理解,是因為他已幾近年過半百,但你不要忘記,在穩定流逝的時間大河之上,誰人都是一樣。
而這一聲「來不及了」,恰是對我們時常糊塗的時間觀報以最好的警醒和提點,讓我們在前行的路上,知道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研究持續跟蹤700多人一生,目的是探尋決定一個人過得幸福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最終的研究結論是:只有良好的社會關係,包括和諧溫暖的親情、友誼、工作等關係,才能讓人們幸福和快樂。
布羅妮·瓦爾是澳大利亞的一名護士,專門照顧生命僅餘12周的病人,她將病人彌留之際的頓悟,記錄在《人在彌留之際的五大憾事》這本書裡。
她所總結的人生五大憾事是:
1.我希望能夠有勇氣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按別人的期望生活。
2.我希望自己工作別那麼努力。(這一項是男性的憾事之首)
3.我希望能夠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我能與朋友們保持聯繫。
5.我希望能讓自己更快樂。
看到這裡,讓我們再次來思考一下那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做,餘生中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暫時沒有答案,不妨可以想想:
現在做的工作,是你真正發自內心所熱愛的,還是聽從父母之命選擇的?
現在交往的對象,是你真正認可並賞識的,還是覺得對方條件不錯而選擇的?
現在生活的狀態,是你真正喜歡且享受的,還是僅僅為了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如果你還是沒有答案,不妨可以再想想:
把自己的餘生壓縮到最後一天,我會作何選擇?
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和成長在一個信息大爆炸時代,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現都在用最吸引人關注的方式出現,或誇張或出格或露骨或獵奇,不一而足。
很多人對各路明星私生活了如指掌,對張三李四的八卦熟稔於心,對公司領導的各種癖好倒背如流,卻始終一事無成。
越是繁雜喧囂的時代,越要保持對內心深處的關注,越是要撇開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情,把時間浪費在餘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
讓自己沉浸在解決自己問題之中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先生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102歲。
他是一個在世上留下了很多座紀念碑的人。但是,你如果去讀他的傳記,會發現,幾乎他的每一個建築作品,在當時都面臨責難和挑剔,都是歷經千難萬險才來到世間的。
曾經有人問他:你怎麼看待外界對你的挑剔?
貝聿銘先生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你,我,每個人都會有過這樣的「貝聿銘時刻」。
不論你做過什麼、在做什麼,你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戰。怎麼辦呢?
貝先生的這句話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世界紛紛擾擾,時間去而不返,我們終其一生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沉浸在解決各種自己遇到的問題上。
所以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當你面臨種種選擇時,不妨先參考這幾點:
1.懂得運用奧卡姆剃刀原則
奧卡姆剃刀原則認為,無論是哲學、科學還是其他領域的問題,通常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最佳的解釋,所以「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把奧卡姆剃刀原則應用到工作上,就意味著應當尋找最簡單的方案。比如說,在工作中要儘量少做,且只做必須要做的事情。
有時候,「儘量少」甚至意味著「少到只有一個」。
記得我剛剛進入職場的時候,每個周末都會提前做好下周一的工作匯報PPT,但每次做出來的匯報方案總是被領導批評說太過冗長且無重點。
後來費了好大勁,把最初準備的15頁減少到4頁,但還是無法達到要求。這種情況下,我只能重新思考:這次匯報的重點是什麼?
再後來,我就只圍繞重要的信息和流程做匯報,其他無關的信息和數據一律不談,結果幾次下來匯報工作明顯有所長進。
2.對過多的目標說「不」
研究發現,在職場中有24%的人認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是因為上司設計了太多的目標,而工作成績最好的那群人,往往更善於對上司說「不」。
當然,向上司說「不」需要講究方法。拒絕過度的目標不是為了偷懶,而是要對最重要的事情全力以赴,從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
當下次上司再派給你很多工作時,一定要抵制「我要更加努力工作」的過時想法。
你可以這樣問上司:「能不能讓我對這些任務排個優先順序?這樣我就可以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投入更多精力。」
這樣做,你既可以知道自己的優先次序與上司的是否一致,也避免陷入無頭蒼蠅的做事狀態。
這個道理,用在人生選擇上,一樣可以幫你規避很多看似是便宜其實是跌坑的無效選擇,畢竟人生時間寶貴,何必浪費。
3.學會透過現象看清本質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另一個取捨的原則是透過表象,看清本質。
比如,關注工作的實際價值,而不是公司內部考核目標。
很多人只是關注自己是否能夠完成公司的考核目標,而工作成績出色的人不這樣做,他們總會問一個關鍵問題:我的工作能創造什麼實際價值?
在他們看來,為客戶和他人創造的價值才是實際價值,完成考核目標只是為自己創造價值。
很多時候工作出色的人確實也很努力,但他們之所以出色,並不主要因為他們天資更好、更努力,而是因為他們有勇氣在別人加班加點的時候懂得精簡工作;在別人向過多的工作說「好」的時候說「不」;在別人只顧內部目標的時候追求價值,在別人滿足現狀的時候成為職場中的創造者。
以上就是我對一些人生選擇和取捨上,能給你3個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或許,對於每個人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或許各不相同,但或許就像羅振宇說的那樣:
讓適合唱歌的人去唱歌,讓適合走路的人去走路。
彼此在各自的世界和時間裡,不舍晝夜,永不停歇。
原標題:《永遠不要忘記,做你餘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