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是世界上含鹽量第三的水體,擁有極高的含鹽量,這使得死海中水的密度比人體平均密度還大,所以人體可以在其中漂浮。
死海位於三個國家的交界處,屬於東非大裂谷在北邊的延伸部分,是世界上最低洼的湖泊,湖面海拔大約-430米,湖底最低海拔-800米,長度67公裡,寬度18公裡,湖泊面積810平方公裡。
死海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準確地說是內陸湖,而且處於沙漠之中,只有少數周邊的河流流入死海,加上常年下雨量非常低,夏季蒸發量又很大,導致大量鹽類在死海中累計沉澱,並且死海的水位每年都在降低。
死海中水的密度高達1.25~1.29g/cm^3,比人體平均密度(約1.02/cm^3)略高。正是由於密度比人體高,所以人可以很輕鬆地漂浮在湖面,簡單計算可知:
人體平均密度:死海水的密度≈0.8
於是人漂浮在死海中時,大約有身體的20%體積能露出湖面,人體的頭部大約佔全身體積的7%~10%,足以把整個頭部伸出湖面。而淡水湖的密度接近於1g/cm^3,略比人低,所以人在淡水湖中溺水時,會趨向於沉入水底。
在死海中,含鹽量是隨著水深而變化的,水越深含鹽量越高,甚至在湖底鹽類已經結晶為固體,這時候部分鹽類已經接近飽和溶液。
利用化學知識我們可知,氯化鈉飽和溶液在20℃時的溶解度為36.0g(100克水能溶解36克氯化鈉固體),換算成含鹽量是26.5%。
在死海中,鹽類不止有氯化鈉,還有鉀鹽、鈣鹽、鎂鹽等等,整體計算的話死海含鹽量高達23~30%,相當於每升中就含有大約250克鹽,而四大洋的平均含鹽量為3.5%,只有死海的八分之一。
雖然死海的含鹽量非常高,但是全世界的水體當中只能排第三,前面兩個水體分別是:
1、衣索比亞的Gaet''ale Pond,含鹽量43%,主要是氯化鈣和氯化鎂,但是直徑只有大約60米,是在2005年的一次地震中形成。
2、南極洲的唐胡安池,含鹽量40%,直徑大約300米。
由於前兩者在面積上小太多,也就相當於池塘的水平,所以平常我們把死海稱作含鹽量最高的湖也是沒問題的。
死海中的含鹽量足以殺死絕大部分水生生物,這也是死海名字的來源;比如汛期從約旦河流入死海的水中,會湧入一些魚蝦,這些生物進入死海後,會很快脫水和缺氧死亡。
絕大部分生物體的蛋白質,在高濃度的鹽水中會產生脫水效應,然後失去活性,只有極少數的微生物和藻類能在其中生存;比如有一類嗜鹽菌,所具有的蛋白質能在高鹽環境下不脫水,而且只有在高鹽環境中才能保持活性,所以死海成了這類嗜鹽菌的「天堂」。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