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淡的海洋,含鹽量不到海水平均值的20%,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是由陸地和海洋組成,二者分別佔地球總面積為29%和71%,由於地球表面絕大部分被海水覆蓋,故而人們形象地稱地球為「水球」。並且從太空俯瞰地球呈藍色,加之地球是人類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因此地球也被稱為「藍色星球」,是一顆孕育生命,充滿希望的星球。
作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地球同樣充滿許許多多的神秘之處,其中一點就是人類的遠古祖先最早是誕生於海洋之中,經過億萬年的進化逐漸來到陸地。
但奇怪的是,從海洋進化而來的人類卻不能直接飲用海水,這是因為海水是名副其實的「液體礦產」,平均每立方米的海水中有0.0357噸的礦物質,其礦物質含量遠遠超過人體可承受值,如果大量飲用,會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嚴重時還會引起中毒。
去過海邊遊玩的朋友都知道,海水的味道是苦澀的,如果不小心嗆上一口,這滋味肯定要比喝很鹹的鹽水要難受得多。但是並非所有的海域含鹽量都是一樣的,而是受不同氣候、降雨、蒸發、洋流、海域封閉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各個海域的含鹽量都不盡相同,例如紅海位於副熱帶海區,兩岸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區,不僅降雨少幾乎沒有淡水注入,而且氣溫和海水溫度高蒸發旺盛,再加之海域較為封閉,洋流方向表現為表層海水由其它海域流向紅海,水分蒸發將鹽留下,故而紅海是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域,鹽度高達4.2%左右。
但是處在紅海西北直線距離約3300公裡處的波羅的海,其含鹽量卻截然相反,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一般情況下含鹽度僅僅只有0.7%~0.8%,有記錄的海面最高含鹽量也不過1%,如此算來波羅的海的含鹽度還不超過海水平均值約3.5%的1/5,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從波羅的海的地理位置、淡水匯入以及海域的封閉程度這三個方面來一探究竟!
波羅的海位於北歐,整個海面幾乎被瑞典、芬蘭、俄羅斯(包括「飛地」加裡寧格勒)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德國、丹麥這9個國家包圍,海域面積達42萬平方公裡(比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38.64萬平方公裡的面積還要大)。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波羅的海幾乎呈三岔形被陸地環抱,僅通過西邊的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大貝爾特海峽等海峽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既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同時也分屬大西洋的屬海和北冰洋的邊緣海。
從經緯度來看,波羅的海大致上介於東經15~23度、北緯55~65.5度之間,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區,主體部分處在西風帶的範圍內。
上文中講到,波羅的海大致上處在西風帶的控制範圍內,這裡不僅常年盛行西風,而且還有北大西洋暖流充足的水汽水汽供應,因此北歐地區的降水相對比較豐富,年平均降雨量在基本上在500毫米以上,局部地區降雨量可達1000毫米左右,豐富的地表徑流源源不斷注入波羅的海。
據統計,注入波羅的海的河流有250多條,年徑流量大約為4370億立方米,大約為我國長江年徑流量的一半和黃河徑流量的約8倍,大量淡水的匯入使得波羅的海裡的鹽分得到稀釋,因此海水變得很淡。
儘管波羅的海海域面積高達42萬平方公裡(其面積大小大致上介於我國雲南省和甘肅省之間),但其四周幾乎被陸地包圍,僅通過西邊幾個彎彎繞繞的海峽與外海相通,這種封閉的海域大大降低了波羅的海與外海間的水體交換。
而且波羅的海總貯水量達23萬億立方米(比貝加爾湖少約6000億立方米),即便是有來自於大西洋的少量含鹽度較高的海水進入波羅的海,也無法大幅提升這片海域的含鹽度。
與此同時,由于波羅的海所處的緯度較高,海水溫度較低,因此水分蒸發較少,這同樣為波羅的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由於該海域含鹽度低,因此海水更容易結冰,每年11月份嚴冬到來時幾乎整個海區都會被冰所覆蓋。
此外,波羅的海是一個年輕的海,所形成時間較晚。據科學家考察發現,波羅的海大約形成於距今300萬年~1萬前的「第四紀冰期」,當覆蓋在這片區域的冰蓋融化退去之後,所形成的低洼谷底便成為波羅的海的原始海盆,在雨水的衝刷和地質作用下逐漸形成如今的波羅的海。由於形成時間較晚,故而海水含鹽度也較低。
海水的含鹽度高低,實際上與這片海域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海域周邊環境等因素直接相關的,因此在分析此類問題從這些方面加以展開基本上就能得滿分。
科學視野,不同見解;關注點讚,腰纏萬貫,歡迎點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