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電白縣陳村海水入侵監測點旁邊,枯黃土地已經荒廢。
世喬村許信華家水井出現輕度海水入侵。
「海平面上升和地下水過量開採,是造成濱海地區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由於局部地區海水入侵加重,導致土壤含鹽量升高,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鹽漬化。」
——摘自《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公報》
每逢颱風漲潮,世喬村村主任許文強就特別緊張。
人類與海水的「爭地運動」,在湛江這個海邊村莊從未停止:一方面,颱風引起海潮暴漲漫沒農田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另一方面,由於村民超採地下水,海水也透過地下的漏空而漸漸侵入土壤。
世喬村的情況並非孤例。我國從2007年末開始在沿海各省份開展海水入侵和鹽漬化試點監測,包括廣東在內的11個省份的沿海地區均發現入侵情況,不少區域因此出現土壤鹽漬化,耕種能力大為下降。
各地凸顯的共同困局是:在人類以採集地下水、引海水養殖等方式孜孜不倦地攫取水資源後,失衡的海水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逆襲」。它的進一步入侵又逼迫人們尋找更多的淡水資源,死結在如此循環中似乎一直難解。
內因
地下水超採陷惡性循環
一方面,海水入侵造成飲用水井越打越深,另一方面,地下水超採造成了海水入侵加劇,難解的循環已在當地成為死結
到底是什麼造成海水入侵?
除自然因素外,2007年湛江剛開始監測海水入侵時,就分析原因主要是「超採地下水和海岸上修建蝦池」。
在尋找監測斷面時,湛江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站長楊鋒特意選擇了世喬村,「監測需要抽取井水,世喬村的地下水井很多,已經到了超採的程度,海水入侵會比較容易監測。」
在沿海地區,如果地下水位下降,低於海水水位,海水就會回滲進內陸地下淡水層。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抽出來的地下水變鹹了。而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過量抽取地下水。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薛禹群看來,海水入侵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為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水動力平衡的破壞」。
記者在實地採訪中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世喬村共有600多戶人家,卻密集地打了400多口井。村書記許教忠回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村裡打井的速度增加。
原來打的淺井漸漸取不到淡水,只能越打越深,「從一開始的幾米,到十幾米,現在幾十米的井都很難取到淡水了,只能做灌溉用,現在打的井都要將近100米。」許教忠還有點得意地稱,現在他家的井是全村最深的,水質最好,他還在呼籲村民多打深井。
一方面,海水入侵造成飲用水井越打越深、越打越多才能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地下水的超採又造成了海水入侵的加劇,這種難解的循環已經在當地成為死結。
「沒有辦法,農村用水不像城市,井水不用收費,『村村通』飲水工程也沒有通到這裡來。」當地海洋部門的一位幹部頗感無奈。
除了打井,將農田改建成魚蝦養殖池也是當地應對海水入侵的一個「經驗」。世喬村目前的魚塘蝦塘共有100多個,大多數是2000年前後建起的。許文強稱,「多次被海水浸過的土壤肥力很低,原來水稻能畝產600公斤的,現在只有100公斤了,我們乾脆把海水引進來,養魚養蝦。」
不過,這在一些海洋專家看來,卻無異於引海水入土,他們擔憂鹹水垂直入滲地表,內外夾攻使鹽化問題更加嚴重。
在以井水為監測樣本的海水入侵上,雖然缺乏長期系統的監測,但村民們都有切身的感受。
許文強今年60歲,他還記得小時候,只有颱風到了,海水才會漫過岸邊的農田,「但現在沒有颱風的大潮水也會漫上來」。世喬村的幾位漁民也表示,去年「尼格」、「納沙」颱風期間,風暴潮增水達兩三米,「感覺就是海更高了,不知道是不是與報紙上說的氣候變化冰川融化有關」。
另一組對比是,二三十年前,許信華等村民打井十幾米就可以打到淡水,現在幾十米的深井打出的水都是鹹的。
外患
海平面上升「助紂為虐」
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遭侵蝕、灘涂增長減少等災害,令廣東水土流失面積14217平方公裡,已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91%
2010年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表明,湛江、饒平、揭陽、茂名、陽江的監測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已造成部分近海區域出現鹽漬化,經濟作物不能耕種,飲用水基本採用深井,說明海水入侵已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在人類攫取水資源的有形之手超出負荷的同時,大自然的另一隻無形之手也在暗暗發力,抬升海水,推向陸地。
省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處處長陳鏡亮表示,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是一種緩發性的海洋災害,其帶來了一系列沿海水生態問題,包括風暴潮災害加劇、鹹潮頻繁侵襲,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土地鹽漬化等等。
陳鏡亮更告訴記者,近30年來,南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7毫米/年,與全國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2.6毫米/年)相當,但高於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1.8毫米/年)。
海平面提高也令颱風引起潮水暴漲威力更大。陳鏡亮透露了一組數據,廣東沿海遭受強風暴潮的頻率最近10年比1949-1995年增加了1.5倍,海平面每上升0.3米,嚴重潮災的重現期將縮短50%-60%甚至70%。
也就是說,無論海面提高本身對沿岸造成的威脅,還是其帶來的風暴潮增水,對像世喬村這樣的海濱地區來說,防範海水入侵的難度都在加大。加上人類活動的加劇,這種自然效應又會進一步放大。
前車可鑑的例子是,山東萊州灣沿岸2009年成為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大的地區,同時當地缺水嚴重,長期靠開採地下水滿足用水需求。該地區地下水年可開採量為每平方公裡7.2萬噸,實際開採量每年在每平方公裡11萬噸以上。
萊州灣海水入侵面積已達2500平方公裡,海水入侵最遠距離達45公裡。直到去年,沿岸的濱州、濰坊仍是全國監測點中海水入侵最為嚴重的地區。
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工程師楊玉敏認為,僅靠幾年的監測數據,並不能以此判斷我省海水入侵加重。而從另一種海洋災害鹹潮來看,海水的進攻態勢在廣東並不落下風。氣候變化研究專家、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杜堯東說,「20年來5次嚴重鹹潮,有3次在最近5年。」
為此,廣東幾乎每年都要從廣西珠江上遊跨省區應急調水壓鹹補淡,才能緩解下遊的供水壓力。去年8月,受高海平面、天文大潮、上遊來水減少影響,珠三角的珠海、中山等地就出現了「史上最早的鹹潮」,持續時間也是有記錄以來最長。
杜堯東告訴記者,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遭侵蝕、灘涂增長減少等災害,令廣東省水土流失面積14217平方公裡,已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91%。
據國家海洋局預測,到2050年,廣東的沿海海平面將比常年升高145到200毫米,為預測值最高的5大省份之一。專家認為,如果不及早採取措施,像世喬村這樣桑田滄海的變遷,也許還會在廣東更多地方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