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村莊因過度開採地下水導致海水入侵(圖)

2021-01-21 中國網

茂名電白縣陳村海水入侵監測點旁邊,枯黃土地已經荒廢。

世喬村許信華家水井出現輕度海水入侵。

「海平面上升和地下水過量開採,是造成濱海地區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由於局部地區海水入侵加重,導致土壤含鹽量升高,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鹽漬化。」

——摘自《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公報》

每逢颱風漲潮,世喬村村主任許文強就特別緊張。

人類與海水的「爭地運動」,在湛江這個海邊村莊從未停止:一方面,颱風引起海潮暴漲漫沒農田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另一方面,由於村民超採地下水,海水也透過地下的漏空而漸漸侵入土壤。

世喬村的情況並非孤例。我國從2007年末開始在沿海各省份開展海水入侵和鹽漬化試點監測,包括廣東在內的11個省份的沿海地區均發現入侵情況,不少區域因此出現土壤鹽漬化,耕種能力大為下降。

各地凸顯的共同困局是:在人類以採集地下水、引海水養殖等方式孜孜不倦地攫取水資源後,失衡的海水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逆襲」。它的進一步入侵又逼迫人們尋找更多的淡水資源,死結在如此循環中似乎一直難解。

內因

地下水超採陷惡性循環

一方面,海水入侵造成飲用水井越打越深,另一方面,地下水超採造成了海水入侵加劇,難解的循環已在當地成為死結

到底是什麼造成海水入侵?

除自然因素外,2007年湛江剛開始監測海水入侵時,就分析原因主要是「超採地下水和海岸上修建蝦池」。

在尋找監測斷面時,湛江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站長楊鋒特意選擇了世喬村,「監測需要抽取井水,世喬村的地下水井很多,已經到了超採的程度,海水入侵會比較容易監測。」

在沿海地區,如果地下水位下降,低於海水水位,海水就會回滲進內陸地下淡水層。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抽出來的地下水變鹹了。而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過量抽取地下水。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薛禹群看來,海水入侵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為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水動力平衡的破壞」。

記者在實地採訪中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世喬村共有600多戶人家,卻密集地打了400多口井。村書記許教忠回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村裡打井的速度增加。

原來打的淺井漸漸取不到淡水,只能越打越深,「從一開始的幾米,到十幾米,現在幾十米的井都很難取到淡水了,只能做灌溉用,現在打的井都要將近100米。」許教忠還有點得意地稱,現在他家的井是全村最深的,水質最好,他還在呼籲村民多打深井。

一方面,海水入侵造成飲用水井越打越深、越打越多才能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地下水的超採又造成了海水入侵的加劇,這種難解的循環已經在當地成為死結。

「沒有辦法,農村用水不像城市,井水不用收費,『村村通』飲水工程也沒有通到這裡來。」當地海洋部門的一位幹部頗感無奈。

除了打井,將農田改建成魚蝦養殖池也是當地應對海水入侵的一個「經驗」。世喬村目前的魚塘蝦塘共有100多個,大多數是2000年前後建起的。許文強稱,「多次被海水浸過的土壤肥力很低,原來水稻能畝產600公斤的,現在只有100公斤了,我們乾脆把海水引進來,養魚養蝦。」

不過,這在一些海洋專家看來,卻無異於引海水入土,他們擔憂鹹水垂直入滲地表,內外夾攻使鹽化問題更加嚴重。

在以井水為監測樣本的海水入侵上,雖然缺乏長期系統的監測,但村民們都有切身的感受。

許文強今年60歲,他還記得小時候,只有颱風到了,海水才會漫過岸邊的農田,「但現在沒有颱風的大潮水也會漫上來」。世喬村的幾位漁民也表示,去年「尼格」、「納沙」颱風期間,風暴潮增水達兩三米,「感覺就是海更高了,不知道是不是與報紙上說的氣候變化冰川融化有關」。

另一組對比是,二三十年前,許信華等村民打井十幾米就可以打到淡水,現在幾十米的深井打出的水都是鹹的。

外患

海平面上升「助紂為虐」

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遭侵蝕、灘涂增長減少等災害,令廣東水土流失面積14217平方公裡,已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91%

2010年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表明,湛江、饒平、揭陽、茂名、陽江的監測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已造成部分近海區域出現鹽漬化,經濟作物不能耕種,飲用水基本採用深井,說明海水入侵已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在人類攫取水資源的有形之手超出負荷的同時,大自然的另一隻無形之手也在暗暗發力,抬升海水,推向陸地。

省海洋局海洋預報減災處處長陳鏡亮表示,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是一種緩發性的海洋災害,其帶來了一系列沿海水生態問題,包括風暴潮災害加劇、鹹潮頻繁侵襲,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層、土地鹽漬化等等。

陳鏡亮更告訴記者,近30年來,南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7毫米/年,與全國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2.6毫米/年)相當,但高於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1.8毫米/年)。

海平面提高也令颱風引起潮水暴漲威力更大。陳鏡亮透露了一組數據,廣東沿海遭受強風暴潮的頻率最近10年比1949-1995年增加了1.5倍,海平面每上升0.3米,嚴重潮災的重現期將縮短50%-60%甚至70%。

也就是說,無論海面提高本身對沿岸造成的威脅,還是其帶來的風暴潮增水,對像世喬村這樣的海濱地區來說,防範海水入侵的難度都在加大。加上人類活動的加劇,這種自然效應又會進一步放大。

前車可鑑的例子是,山東萊州灣沿岸2009年成為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大的地區,同時當地缺水嚴重,長期靠開採地下水滿足用水需求。該地區地下水年可開採量為每平方公裡7.2萬噸,實際開採量每年在每平方公裡11萬噸以上。

萊州灣海水入侵面積已達2500平方公裡,海水入侵最遠距離達45公裡。直到去年,沿岸的濱州、濰坊仍是全國監測點中海水入侵最為嚴重的地區。

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工程師楊玉敏認為,僅靠幾年的監測數據,並不能以此判斷我省海水入侵加重。而從另一種海洋災害鹹潮來看,海水的進攻態勢在廣東並不落下風。氣候變化研究專家、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杜堯東說,「20年來5次嚴重鹹潮,有3次在最近5年。」

為此,廣東幾乎每年都要從廣西珠江上遊跨省區應急調水壓鹹補淡,才能緩解下遊的供水壓力。去年8月,受高海平面、天文大潮、上遊來水減少影響,珠三角的珠海、中山等地就出現了「史上最早的鹹潮」,持續時間也是有記錄以來最長。

杜堯東告訴記者,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遭侵蝕、灘涂增長減少等災害,令廣東省水土流失面積14217平方公裡,已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91%。

據國家海洋局預測,到2050年,廣東的沿海海平面將比常年升高145到200毫米,為預測值最高的5大省份之一。專家認為,如果不及早採取措施,像世喬村這樣桑田滄海的變遷,也許還會在廣東更多地方出現。

相關焦點

  • 廣東湛江過度開採地下水 海水入侵
    由於局部地區海水入侵加重,導致土壤含鹽量升高,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鹽漬化。」——摘自《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公報》每逢颱風漲潮,世喬村村主任許文強就特別緊張。人類與海水的「爭地運動」,在湛江這個海邊村莊從未停止:一方面,颱風引起海潮暴漲漫沒農田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另一方面,由於村民超採地下水,海水也透過地下的漏空而漸漸侵入土壤。
  • 【地理科普】一文詳解海水入侵、海水倒灌和鹹潮的區別與聯繫!學霸...
    在天然條件下,含水層水位高於海水水位,地下水向海水方向流動。由於人類超量開採地下水,導致含水層水位低於海水水位,二者之間的水動力平衡被打破,海水侵入含水層並逐漸向內陸滲透。
  • 「點、線、面」整治海水入侵——煙臺紮實推進地下水保護
    □通訊員   趙新   湯勇   張振學    海水入侵往往不那麼引人注意,雖然看不見,但它正漸漸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的「公害」,不僅造成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還給人們生產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難,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近些年,由於地下水過度開採導致的海水入侵問題,在沿海許多城市出現,山東煙臺就是其中之一。
  • 地下水過度開採導致蘇州地面下沉
    1996年,是開採地下水的高潮,年開採量3億立方米。殷世林的研究結論,這是導致蘇州地面迅速下沉的惟一原因,而且是以每年10~20釐米的速度下沉。當時的蘇州市長也被這結論嚇了一跳,人大開專題會討論,蘇州會不會是下一個威尼斯?是從被淹沒的角度來比較的。「你沒有見過這樣的井。」
  • 海水入侵的形成條件與動力機制
    (一)海水入侵形成條件通常情況下,濱海地帶地下水水位自陸地向海洋方向傾斜,陸地地下水向海洋補給排洩,二者維持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在這種條件下,濱海地帶比重較小的地下淡水浮託在比重較大的海水或鹹水之上,二者間形成寬度不等的過渡帶或臨界面。
  • 【「世界環境日」專題】海水入侵,海洋對人類的報復?
    海水入侵是源於「人為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水動力平衡的破壞」,自然因素只是對海水入侵起一定的影響和控制作用。 我國海水入侵主要出現在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海南、廣西9個省份的沿海地區。
  • 廣東近9成地下水難做飲用水源 汙染源排查迫在眉睫
    湛江下屬的雷州市郭宅村民郭迅,指著受汙染的地下水說,村裡普遍水質差,大部分水井水不能喝。汙染已經讓村裡九成人離開,剩下的人只能挖新井以圖避開汙染。2011年廣東省地下水取水井專項普查顯示,廣東地下水開採量約13.38億立方米,取水井數量為352萬眼。其中地下水開採量最大的是湛江市,有5萬眼水井開採量5.73億立方米。
  • 我國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本報訊(記者 王自堃)日前,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自主研發的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多參數自動監測設備投入使用,可為海岸帶地區地下水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首次實現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一體化監測。
  • 福建海洋災害公報 部分地區海水倒灌加劇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訊(記者 蔡鎮金)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進入陸地,造成海水與河道河水、陸地地下水混合。這些地理變化正悄悄地在福建沿海發生。  在本次公報中,「海洋入侵」令人關注,報告顯示:長樂市漳港鎮和文嶺鎮、漳浦縣舊鎮和霞美鎮濱海地區監測顯示存在嚴重海水入侵,泉州市泉港區存在輕度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程度較去年有所上升。
  • 湛江市司法局關於《湛江市地下水管理辦法(送審稿)》公開徵求意見...
    市、區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制定地下水回補方案並組織實施。回補地下水水質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不得造成地下水汙染。第十六條【海(鹹)水入侵防治】 在湛江紅樹林溼地保護生態脆弱區和硇洲島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採,保持地下水水位不低於海平面或者鹹水區域的地下水水位。
  • 地下水汙染引發生態環境三大危機
    在我國北方地區,地下水被掠奪式地超採,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地面下陷、海水入侵、河水斷流、土地鹽鹼化……一系列環境問題隨之而來。更為嚴峻的是,地下水不像地表水那樣容易被看到、被關注,傷痛的大地正在我們腳下發出無聲的悲鳴,這場悄無聲息的生存危機不能再被忽視了。
  • 海平面上升和人類活動致廣東海岸線不斷縮減
    據統計,2013年7月~8月,浙江和福建沿海海平面為近10年同期最低,廣東沿海海平面處於季節性低海平面期,受颱風「蘇力」、「潭美」和強颱風「尤特」影響,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經濟損失超過39億元。  有專家認為,平均海平面上升雖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海平面上升將抬高江河水位,加劇颱風和風暴潮災害,加重洪澇災害,擴大鹽水入侵範圍,降低堤圍的防禦能力。
  • 地下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地下水資源開採量日益增加,地下水汙染加重,由於缺乏合理規劃和有效監管,使之產生了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進而誘發了地面沉降、地裂縫、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及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態及環境地質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制定並實施地下水資源的相關管理與保護戰略。
  • 科學網—邢忠信:控制地下水開採是防止地面沉降重要措施
    本報記者 高長安 河北滄州人民醫院裡有一座美麗的噴泉花園,而在兩年前,噴泉所在地還是一棟三層的病房樓。 「地面沉降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環境問題和災害事件,諸如城市內澇積水,供水供氣等地下管網的損壞,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幹線的路基下沉,誘發地裂縫危及城鄉安全、沿海海防工程的損毀及風暴潮災害的加劇等。」邢忠信說。
  • 可以開採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地下水,恢復羅布泊嗎?
    不可思議的是,就是在這樣的大沙漠之下,竟蘊藏著巨大的地下水資源,水量堪比10個貝加爾湖,簡直就是一片「地下海洋」。羅布泊則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最東部的邊緣地帶,是塔裡木盆地最低洼的地方。在很久以前,羅布泊是這片沙漠中最溼潤的地方,發源於山間的諸多河流匯聚於此,形成一個壯闊浩瀚的大湖泊,曾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
  • 華北地下水超採1200億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鬥區(組圖)
    圖/趙尚渝  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寨裡西,送水人楊玉水正在給水車接水管,送水到灌溉處。沒有機井的土地需要人工送水。河北省鹿泉市黃壁莊鎮,因上遊黃壁莊水庫蓄水,滹沱河露出乾涸的河床。圖/趙尚渝  東方網4月23日消息:數十年來,華北農業實現了對「南糧北調」的扭轉,高速發展的農業依賴的正是一口一口的機井對地下水的掠奪性開採。在華北平原,200萬口機井遍布田間地頭,正在透支華北的未來。  官方通報顯示,華北地下水超採達120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個白洋澱的水量。「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更嚴重。」
  • 強颱風「海燕」對廣東影響趨結束 湛江7沉船被撈起
    11月13日電 (梁盛 周益臻)據氣象部門消息,13日,路徑怪異的今年第30號強颱風「海燕」對廣東的影響趨於結束。當天上午8時,中國國家減災委、民政部針對「海燕」造成的損失,緊急啟動國家四級救災應急響應,  廣東湛江市漁政管理部門官員稱,儘管「海燕」並沒有正面襲擊湛江,但受其環流影響,10日至12日,該市多地狂風暴雨,連停靠在霞山東堤碼頭的10艘漁船也難堪「海燕」暴虐,先後沉沒海裡。
  • 人類過度的地下礦產資源開採給地球帶來危害
    文:彭斐  地球花了46億年時間為我們孕育的礦產資源,我們只用了幾百年就差不多開採殆盡。  尷尬在延續。2012年底,中國煤炭學會透露出這樣的信息煤礦損毀的土地面積每年還在以7萬公頃的速度飆升。  礦產資源是地球上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
  • 廣東湛江申報「沙蟲養殖之鄉」如箭在弦
    廣東湛江申報「沙蟲養殖之鄉」如箭在弦2011-05-16 16:2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湛江日報  沙蟲是湛江著名的海產品,有滋陰補腎養液之功效,市民喜歡用它煲湯、煮粥,口感清甜。在湛江各沿海村莊,成群結隊的婦女在退潮後的灘涂採挖沙蟲的場景每天都能見到,並非稀奇。  自4月26日起,湛江日報連續報導東海島調山村「沙蟲出沙」事件,卻引起社會各界對沙蟲的特殊關注,經一輪驚心動魄的深究過程,事件已被公認為局部汙染所致,結果總算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