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醫傑弗裡·麥克唐納現年68歲,已在牢獄度過30年,至今仍否認42年前殺害妻子和兩個女兒,但檢察官堅信他有罪。不久前,他再次上訴,重新引發公眾對這樁陳年舊案的關注。
血腥夜晚
1970年2月17日凌晨,軍醫傑弗裡·麥克唐納家中慘不忍睹:長女金伯莉、次女克麗絲滕、懷孕的妻子科莉特倒在血泊中,死狀恐怖,像是遭到異常瘋狂的襲擊。兇手用廚刀、冰錐和木棒攻擊受害者,每名死者身上都留有多處致命傷口。那一年,麥克唐納和妻子同為26歲,女兒分別5歲和2歲。
北卡羅萊納州布拉格堡軍事基地憲兵隊接到麥克唐納電話報案後趕到現場。麥克唐納在電話中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他被家人的尖叫聲驚醒,隨即遭到幾名穿著邋裡邋遢的不速之客襲擊,失去知覺,醒來時,那些人已無影無蹤,床頭板上留下蘸著血寫的單詞「豬」。他說,那些人念叨著「酸是時髦的——殺死這些豬」。麥克唐納也受了傷,但不是致命傷。
對於為何沒有與家人睡在一處,麥克唐納解釋,克麗絲滕尿溼床鋪,他只好睡到客廳沙發上。
麥克唐納說,他試圖與襲擊者搏鬥時撕破睡衣上衣,調查人員卻發現衣服在撕破前就沾上科莉特的血。
撕壞的睡衣本應出現在沙發附近,然而調查人員在科莉特的屍體下發現它。麥克唐納告訴警察,他醒來後把睡衣蓋在妻子胸部。不過,法醫發現,如果按某種方式摺疊,睡衣上的48個洞剛好與冰錐在科莉特身上刺出的21個洞吻合,意味著其中一些洞是刺透不只一層布留下的。檢察官布賴恩·默塔認為,對這一「吻合」唯一的解釋是,麥克唐納用冰錐隔著睡衣刺向快要死或是已經死了的妻子。
調查者幾乎從一開始就懷疑麥克唐納是兇手,但軍事法庭初審案件時以「證據不足」為由認定麥克唐納清白。默塔1979年在美國聯邦法庭對麥克唐納提起公訴。庭審6星期後,陪審團只用6小時就認定麥克唐納謀殺罪名成立。
默塔職業生涯一半時間花在兩宗案子上:麥克唐納案和洛克比空難。
1971年,麥克唐納案一名調查者找到當時做軍隊律師的默塔,希望他參與起訴麥克唐納。這名調查者出示一張克麗絲滕死狀照片。默塔仔細觀察後,說:「克麗絲滕胸部有傷口,衣服上卻沒有對應的破損處。」言外之意,孩子可能在睡夢中遇害,兇手掀起她睡衣上衣,以便更準確地對要害器官下手。
1975年,案件首席檢察官維克託·沃海德突發心臟病去世,默塔接手此案。時至今日,他相信,把麥克唐納送進監獄度過餘生是正確決定。
內有冤情?
麥克唐納對默塔恨之入骨,稱他是個「陰險惡毒的人」,「拿著納稅人的錢,對我做這樣的事」。
麥克唐納被定罪後多次上訴,期間獲得不少人支持,卻均以失敗告終。服刑30年後,他本可以被假釋,卻寧願繼續鐵窗生涯也不認罪。2012年9月,麥克唐納再次上訴,預計法庭今年初宣判。若判決結果對他不利,他可能向高一級法庭上訴。
紀錄片導演埃羅爾·莫裡斯經過20年對麥克唐納一案的追蹤,認為「無法絕對肯定」麥克唐納有罪或無罪,但無罪證據比有罪證據多,對麥克唐納的判決「倉促」。
莫裡斯把對案情的了解寫成《錯誤的荒野:對傑弗裡·麥克唐納的庭審》。美國《紐約時報》一篇書評稱,這本書會讓讀者「85%認為麥克唐納無罪。
莫裡斯說,憲兵和民事檢察官不是根據證據得出結論,而是先假定一個結論,然後找證據支持結論。「憲兵到現場時,就像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試圖構想發生了什麼……他們看到犯罪現場表面的一片狼藉就試圖解讀,其結果經常是圖方便。」
莫裡斯在書中寫道,麥克唐納報案時提到一名出現在案發現場的女子,憲兵去現場的路上看到符合麥克唐納描述的女子海倫娜·施特克利。
施特克利時年19歲,經常吸毒,被列入警方黑名單。她曾在多個場合向數人承認案發時在場,指認前男友涉案。案發第二年,她通過了一次測謊試驗,承認出現在謀殺現場,但在法庭上,她又矢口否認。
2005年,退休聯邦執法官詹姆斯·布裡特遞交一份書面證詞,說他開車送施特克利從南卡羅萊納州去法庭作證途中,施特克利告訴他,檢察官詹姆斯·布萊克本曾威脅她,如果承認案發時在場,就以謀殺罪起訴她。布裡特說,時隔多年才說出這個情況是出於良心。麥克唐納再度上訴,部分根據正是布裡特這份書面證詞。布裡特2008年去世,布萊克本否認布裡特的說法。
證據顯示,布裡特所言不實。一些文件以及兩名證人證明,施特克利是由其他執法官開車送到法庭。
布裡特為何撒謊?他的前上司推測,布裡特長期不滿現狀,渴望受到關注。難道他不怕謊言被揭穿?檢察官默塔認為,或許是一份寄給美國執法官局的公函「啟發」了布裡特。
美國聯邦記錄中心2002年發給執法官局的一封例行公函寫道,中心把保存執法官局記錄的期限從55年縮短到25年,收件人碰巧是布裡特的妻子,執法官局的一名行政管理人員。
默塔推斷,布裡特看到這封信後可能以為,1975年送施特克利去法庭的記錄到2005年就會被銷毀,將難以證明誰是護送者。然而,當年的記錄因為管理疏忽留了下來。
施特克利的說法也受到質疑。她指認的一名殺死麥克唐納妻子的兇手當天其實在監獄裡服刑。施特克利曾告訴私人偵探,她與朋友們到麥克唐納家要毒品被拒,於是施暴。不過,麥克唐納從未說過他與闖入者交談。
「真相」還原
商人弗雷德·桑希爾現年60歲,27歲時擔任庭審麥克唐納的陪審員。他說,他與其他陪審員一樣希望看到麥克唐納無罪獲釋,因為他們不敢想像一個父親能做出這樣的事,然而檢方列舉的證據讓陪審員沒法相信兇手不是麥克唐納。
「我們聽檢方陳述,非常可信,」桑希爾回憶,「然後我們等著被告方把檢方駁得體無完膚,可他們連接近駁倒對方都沒做到。」
雖然諸多證據指向麥克唐納行兇,但是無人能確定他的行兇動機,只能推測。
麥克唐納中學成績優異,畢業後入讀普林斯頓大學並獲得獎學金。他中學開始約會科莉特,中斷過一陣,上大學後恢復。科莉特懷上大女兒後與麥克唐納結婚。在旁人眼中,這是個幸福的家庭。
作家喬·麥吉尼斯曾根據麥克唐納一案寫了一本書《致命念頭》。他寫道,麥克唐納被軍事法庭開釋後移居加利福尼亞州,當了幾年普通醫生。這幾年,他過得相當瀟灑,玩遊艇、開跑車、與多名女性發生性關係。麥吉尼斯認為,這才是麥克唐納想要的生活,家庭對他而言是「絆腳石」。
檢察官默塔根據人證、物證「拼出」案發時情形:
麥克唐納24小時沒有睡覺,又在服用安非他命減肥,兩個因素結合讓他容易動怒。他說案發當日自己睡到客廳沙發是因為小女兒克麗絲滕尿溼他的床鋪,但尿檢結果顯示尿床的是大女兒金伯莉。
默塔說,事實是麥克唐納為孩子5歲還尿床感到惱火,報案時把尿床的孩子說成是2歲的小女兒就不容易讓別人想到他與妻子科莉特為這件事起爭執。
科莉特曾在參加一個兒童心理課程時提到金伯莉尿床的毛病。默塔分析,麥克唐納當時要打孩子,遭到妻子阻攔。雙方盛怒之下各自拿起「兇器」對打,麥克唐納手舉一根木棒,或許本來想揮向妻子,卻因為妻子躲過打在金伯莉頭上,孩子當即斃命。科莉特見狀抓住麥克唐納,撕壞了他的睡衣上衣。麥克唐納掙脫妻子,走到客廳,想如何收拾亂局。科莉特晃晃悠悠地走進小女兒房間,想抱她離開。麥克唐納跟在後面,用木棒狠狠敲擊她的頭部,直至打死,隨後殺死可能仍在睡夢中的小女兒。
麥克唐納取來廚刀和冰錐對已經死去的妻子和女兒刺去,製造出行兇者頭腦狂亂的感覺,接著戴上橡膠手套在主臥室床頭板上蘸雪寫下「豬」這個單詞,沒有留下指紋,卻沒有想到留下一條睡衣纖維。
下一步,他走進浴室,拿起一把手術刀對著鏡子刺傷自己,然後報警。
為何連小女兒也要殺死?默塔解釋:「這樣才會顯得不可思議,沒有哪個陪審員相信一個父親能做出這樣的事。」
默塔不認為讓麥克唐納坐牢有任何不當,但是時不時會夢到「自己身受重傷,躺在急診室,抬頭看給自己治療的大夫,竟是傑弗裡·麥克唐納」。(歐颯)
相關連結:麥克唐納案引發媒體大討論
麥克唐納案情節匪夷所思,成為作家感興趣的創作素材。1979年6月,麥克唐納同意與作家麥吉尼斯合作,幫助他把案情寫成書。
麥克唐納說,麥吉尼斯表面相信他無辜,1983年出版的書《致命念頭》卻把他描述成殺妻害女的怪人。他起訴麥吉尼斯,1987年與後者庭外和解,獲得32.5萬美元補償。
這件事引發新聞業對新聞道德的審視和討論。美國《紐約客》作者珍妮特·馬爾科姆說,新聞工作者或多或少有過麥吉尼斯類似行為:誘使採訪對象相信自己,然後編造故事,歪曲事實,背叛他們,只要作品引人注目就行。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