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最寒冷的冬天,去內蒙古大草原自駕遊,是許多人渴望又害怕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渴望置身於無邊的草原,在天地一色的白茫茫的世界裡縱情馳騁,完全自由自在。而與此同時,他又害怕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實際上,冬天去草原,絕不是人人都可以「說走就走」的旅行,尤其對於東部和南部省份的遊客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與牛、馬、駱駝相比,在草原寒冬時節,最需要特別保護的牲畜是羊。這一次,我們所在的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滿都寶力格鎮是最典型的一個地方,這裡的羊群受到牧民的特別保護。據了解,烏珠穆沁羊由於肉質肥美,味道鮮美,溫補不燥,深受肉食愛好者的喜愛,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烏珠穆沁肥尾羊肉就被各國運動員指定為專用羊肉。
滿都寶利格冬天的溫度最低可以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但是牛、馬和駱駝基本不需要特別照顧,而羊則比較嬌貴,大多數牧民家的羊群都會用勒勒車圍在羊圈裡,幾百隻羊互相擠在一起取暖,羊圈外圍還會插上一排排一人多高的蘆葦遮蔽風擋。溫度下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根本不可能有羊「抱團取暖」。但是有些牧民不用蘆葦,只用帆布和鋼釺把羊群圍起來,也能起到防風、防寒的作用。聽說,冬天的時候,幹羊糞是最好的燃料,蒙古包裡的暖氣主要靠它,而不是幹牛糞。幹羊糞無味無毒,而牛糞燒得較快,相對而言對牛糞的保暖效果較差。
放牧人在草原上生活的大部分需要,都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得到滿足,而且放牧人對自然沒有任何傷害。例如,牧民在回鄉的時候,隨便找一個靠近水塘或河邊的地方建蒙古包,不需要新的建築材料,在他們要離開的時候,就會把拆除氈房的裝車移走。在這個時期,大部分的生活資料來自於自然,最後也會將生活資料歸還給自然。再過了一年半載,原來在牧人搭蒙古包的地方,幾乎看不到有人居住生活過的痕跡。
東烏旗大草原上的很多人,至今仍不願放棄傳統的生活,仍然遵循著簡單到無法再簡單的生活和規律。例如,每天早晨,當放羊結束時,牧民們就會將羊圈清理乾淨,然後再放羊。她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或骯髒,她們的臉上每時每刻都保持著快樂和滿足的微笑。即便是在看似嚴寒的環境中,我們也沒有看到太多現代化的生活生產工具,這就是東烏旗草原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現實生活。
面對這看似嚴酷的環境,牧民甚至倒了一盆洗臉水都會覺得是一種浪費,因為冬天草原生活條件艱苦,一切都來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特別珍惜才行。也許人的欲望永遠不會百分之百得到滿足,該在哪裡反思到底是發展不足?或者不知道減少需求?還是不懂得珍惜資源?簡樸和快樂」是大草原上牧民的生活秘訣,我們其實也應該學會樂觀主義精神。
大多數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都對馬情有獨鍾,甚至會有人把馬當作自己最親密的伴侶或家人。一年中最理想的馴馬季節,並非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春、夏、秋三季,而是寒冬,即使天氣再冷,駿馬也能扛得住,我們在冰天雪地裡,看到許多馬的背上和鬃毛上都結滿了細密的冰溜。看駿馬就像情人一樣,彼此競爭,彼此依賴,每一個優秀的牧人都有一匹寶馬良駒,但是馴服的過程也是極其痛苦的。
內蒙古大草原上,環境惡劣的牧民有他們自己的馴馬方式,這是蒙古人從遠古就傳承下來的自然規律。馴馬,其實也是蒙古族繼承千年的一個傳統項目,它同「男子三藝」(賽馬、射箭、摔跤)一樣,是一項能充分體現蒙古族同胞勇氣、技巧和勇氣的競技運動。因此,蒙古族同胞將「精騎射,馴烈馬」視為衡量一個優秀蒙古漢子的根本標準,已有千年之久。
這位牧人和他的幾個兒子來到這裡,在當地都是一位馴馬師。蒙古人有句古話:「好馬是嚴格馴養的」。現在每到冬季,東烏旗草原滿都拉格都會集中開展一次馴馬活動,相當於一場豐富多彩的蒙古族遊牧文化匯演,好看極了。
草地上最好的馴馬手,將受到牧民的尊敬,牧民就像「00後」追星族一樣對好的馴馬手著迷。用技巧徒手將一人多高的烈馬跌倒在地,用細長的套馬杆精確地將飛奔的駿馬套住。當問到他們制服烈馬的秘訣時,馴馬師輕而易舉地回答說:蒙古族每一個優秀的牧人,都懂得自然的生態法則,動物(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生產生活中總是可以創造出符合大自然法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