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殘暴的食肉鳥類,曾稱霸南美千萬年,能踢碎獵物的骨頭

2020-11-26 健步走天下

一說鳥類,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可愛、有趣,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鳥類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家族,在這個大家族中不乏兇猛強悍的存在,猛禽我們就不說了,像鴕鳥、鶴鴕這樣的存在,真要發起火來,殺個人那是分分鐘的事情,這還是如今的鳥類,而在遠古時代,鳥類又會有多兇猛呢?

在恐龍滅絕後,地球上開始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局面,霸主的失去,再加上地球環境的變化,各種各樣的動物開始瘋狂進化,各個時期、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不同類型的霸主生物,而在距今約6000萬年前的美洲大陸,有這樣一種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鳥類,它就是駭鳥。駭鳥有著很多種類,最大的駭鳥身高甚至有3米左右,就算姚明站在它面前都要仰頭看,而且這傢伙還是肉食性鳥類,專愛捕殺一些大型動物。

根據動物學家對駭鳥的化石檢測發現,這種動物從古新世已經出現在了南美洲,從那時候它就稱霸了南美洲嗎,直到上新世晚期,北美洲新興哺乳動物的入侵,才打破了駭鳥的霸主地位,而在這段時間裡,駭鳥已經統治了南美洲千萬年,不少人奇怪,在怎麼樣駭鳥也就是個大一點的鳥罷了,怎麼會成為南美洲的霸主呢?其實給你們介紹一下駭鳥的祖先是誰,大家恐怕就能明白它為什麼能成為南美洲霸主了,駭鳥的祖先很可能是霸王龍。

作為霸王龍的後代,駭鳥稱霸個南美洲不是很輕鬆的事情嗎,再看駭鳥的自身配置,它們有著一對堪比鋼鐵的雙腿,全力一擊甚至能踢碎動物的骨骼,而駭鳥就是靠自己這對武器,來對獵物發起進攻,科學家推測駭鳥在全速奔跑之下,能達到九十多公裡每小時的時速,如此恐怖的速度,幾乎沒有獵物能逃過它們的獵殺。正是因為如此強大的實力,駭鳥放棄了群居,而是選擇獨自狩獵,不過這種生存方式也為它們的滅絕埋下了禍根。

當北美洲的哺乳動物入侵南美洲後,狼群成為了駭鳥最可怕的天敵之一,也許狼的個體能力沒駭鳥強大,但它們的集體合作能力卻能讓駭鳥頭疼不已,成年駭鳥還好說,能輕鬆逃離狼群的捕獵,但成長期的駭鳥就沒這份能力了,同時作為投機主義者的狼群,它們甚至會偷取駭鳥的蛋來食用,在這種情況下,駭鳥很難佔到優勢,於是在距今約200萬年前,曾經稱霸南美洲幾千萬年的動物,徹底滅絕了。

相關焦點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動物界最強壯拳腳"太狠了":一腳能踹死對手
    在地球上,拳腳最厲害的生物很可能讓你非常驚訝,不只是因為它們的速度和技巧。在地球上,拳腳最厲害的生物很可能讓你非常驚訝,不只是因為它們的速度和技巧。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者蒂姆·卡洛(Tim Caro)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致力於研究斑馬,他甚至曾裝扮成斑馬在野外研究。在2016年出版的新書《斑馬條紋》中,他描述了平原上的斑馬如何對付捕食者的場景。斑馬會猛踢獅子的胸前,但沒有任何科學記錄這種攻擊是致命的。其他擁有強大踢打能力的動物還包括鴕鳥和長頸鹿。
  • 沒牙齒就用骨頭咬!恐怖的地球第一代霸主,連鯊魚和自己族類都吃
    你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鳥類,這些傢伙只有嘴喙,沒有牙齒,最多就是在嘴喙邊有些鋸齒狀的細齒狀凸起,根本不足為慮。另外就是海洋裡的鯨魚了,不過除了虎鯨外,大多數鯨魚的牙齒也基本是擺設,因為它們吃東西實際是囫圇吞噬,牙齒是用來過濾的,而不是用來血腥撕咬,讓獵物恐懼得瑟瑟發抖的。
  •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的最大的貓科動物-殘暴獅
    美洲擬獅的特徵首先是巨大的體形,它擁有地球上貓科動物最大的骨架,其頭骨最大可超過46釐米長(就算是普通個體也超過了現代獅虎),身高通常1.4米,體長超過2.6米,而它們擁有的相對較長的四肢和身長,使得美洲擬獅顯得較為苗條,和一匹馬差不多高大,這一點與體形同樣巨大,但顯得過於魁梧、雄壯的洞獅迥異。與現今的非洲獅相比,成年的雄性美洲擬獅要比其非洲「兄弟」體形長度上要大出35%。
  • 亞洲最小的恐龍被發現,如同一隻雞大小,性格卻殘暴酷愛吃肉
    如今,恐龍早已成為人類最熟悉的史前動物,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也認定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曾經作為地球的主人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時間。在恐龍生活的時代,地球處於富氧環境,所以恐龍的外型都很大,對於人類來說,恐龍絕對可以算得上龐然大物了,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龐大的身軀就是我們對於恐龍的基本認識。
  • 長頸鹿能輕鬆踢死獅子?實際上長頸鹿也是獅子的主要獵物
    當時亞歐大陸和非洲大陸正由溫暖溼潤的雨林環境轉變為開闊乾燥的草原,以樹葉為食的奇蹄目動物開始衰落,包括地球陸地史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巨犀在內的奇蹄目物種相繼滅絕,現存的奇蹄目動物僅剩3科。而鯨偶蹄目中的陸生動物演化出比奇蹄目更強大的消化能力,能夠消化青草,於是開始逆襲,逐漸搶佔奇蹄目的生態位。長頸鹿科也趁機發展出多達10個屬,當時的中國土地上也生活著長頸鹿科的兩大成員——薩摩麟和山西獸。
  • 「肯亞巨獅」實為獅鬣獸,真正的史前巨獅曾稱霸五大洲
    鬣齒獸巨大的頭部和頜骨能將獵物壓得粉身碎骨,大型鬣齒獸類是那個時代非洲上無可爭議的霸主,就像今天的獅子。大鬣獸捕食窄齒嵌齒象(Gomphotherium angustidens)獅鬣獸與其他鬣齒獸類又有所不同,專家注意到它們的牙齒相對細長,不像碩鬣獸那麼適於壓碎骨頭,較適合切割新鮮的肉。這意味著獅鬣獸更多主動捕獵,而碩鬣獸則更傾向清理腐屍。
  • 殘暴獅能捕獵白犀牛嗎?為什麼?
    既然現存的貓科動物收拾不了它,作為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殘暴獅能不能行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由於已發現的殘暴獅化石均來自於美洲地區,因此,它又被稱為「美洲擬獅」。雖然從名字上看,它好像與獅子比較接近,實際上從基因上看,它與老虎的關係比獅子要近一些。殘暴獅生活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在當時的美洲大陸上,殘暴獅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殘暴獅在當時以大型的食草動物為食,比如體重接近1噸的野牛。
  • 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哺乳動物能取代恐龍嗎?
    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幾十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地球從此進入哺乳動物時代。我們在感嘆恐龍消逝的同時,心中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沒有這場世界末日級的天災,恐龍能不能存活至今?哺乳動物還有機會接管地球嗎?
  • 史上最強十大食肉恐龍排名:第一名曾虐殺霸王龍!
    百科故事我們在古生物的歷史認知上,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普遍認為: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霸王龍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兇猛的陸地食肉恐龍。特暴龍的化石大部分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暴龍。特暴龍最長可達12米,最重7.5噸。和近親相比,特暴龍吻部較窄,腿雖然長但按照比例不如近親長,前肢比例是暴龍科裡最短小的,身體很粗壯。特暴龍獵殺食草恐龍
  • 曾稱霸地球的恐龍,為什麼沒能進化成智慧生物?
    目前大多數人能夠接受恐龍從地球上消失的原因是,曾經有過小行星撞擊地球,從而導致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絕後的變化,使得地球霸主恐龍們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而遭到淘汰。至於恐龍究竟是如何滅絕的,卻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 鳥類也曾制霸草原——恐鶴王朝的興衰
    但當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認知逐漸被大眾接受的時候,我們如今看到那些只在追逐麵包屑的鴿子。也很難想像其祖先曾經是統治地球的頂級捕食者。但鮮為人知的是,真正的鳥類也曾經佔據了食物鏈頂端,制霸一方草原,也曾與橫行的哺乳動物爭奪統治地位,那就是今天的主角——恐鶴。
  • 地球上已經滅絕的海陸空八種恐怖動物,個個都是戰鬥力爆表的存在
    它們的上犬齒最長可達120毫米,縱然口合起來,其犬齒仍然清晰可見。劍齒虎一般都較現今的貓科粗壯,像熊一般。大部分劍齒虎亞科成員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二、殘暴獅殘暴獅也稱美洲擬獅,歷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殘暴獅是冰河時期 (距今二百萬年左右)遊弋於北美大陸眾多食肉動物中體形第二大的一類,而在美洲的貓科猛獸中則絕對是龐然大物了。
  • 介紹陸地上幾種食肉恐龍:鯊齒龍單挑棘龍,誰的勝率大?
    1、雷克斯龍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期(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
  • 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食肉猛獸,比大象大一倍,穿越到現在卻沒活路
    霸王龍是地球生命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食肉巨獸,化石考古發現這種食肉恐龍成年後身長12~16米,體重在9~15噸之間,比如今的大象還要大一些,如果它們生活在當代,那麼毫無疑問將會稱霸動物界,但是它們也會很快滅絕。
  • 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兇猛的7種食肉植物,植物界的頂級殺手!
    食肉植物它們是吃一些小動物的植物。食肉植物的菜單包括昆蟲、小型水生獵物,如蚊子幼蟲和小魚、蝸牛等。全球大約有700種食肉植物,它們往往生長在土壤貧瘠的地方。下面將介紹7種最兇猛的「肉食性」植物,這些是植物界的頂級殺手,看完會令你大吃一驚! 1.
  • 全球最兇的鳥,獅子老虎見了都逃命,堪稱空中「收割機」!
    全球最兇的鳥,獅子老虎見了都逃命,堪稱空中「收割機」! 獅子和老虎相比大家都很熟悉,它們一個被稱為草原之王一個被稱為百獸之王,都是非常勇猛的食肉動物,強壯發達的四肢加上敏捷的動作,令許多動物都聞風喪膽。
  • 人類滅絕之後的地球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推動大陸漂移的板塊運動使得歐亞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合而為一,南美大陸則成為孤島。變化最大的是—鳥類和哺乳動物。因為它們的適應性,對環境的變化反應迅速,能夠快速產生新物種。作者通過以下章節,根據地球上的現存物種,設想未來的進化發展。
  • 滅亡上萬年的恐狼,敢從美洲獅嘴中奪食,可輕易咬碎獵物的骨頭
    面對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恐狼,美洲獅最終還是認輸了,它不甘心地吼叫著,最後轉身逃進了夜色之中。見美洲獅逃走,恐狼們立即衝了上來,它們撕咬著平頭端的屍體,爭搶著最美味的部分,夜空中迴蕩著它們發出的吠叫聲。有趣的是,它的顎骨更強勁,下顎組織很大,可輕易咬碎獵物的骨頭。食性:喜歡吃肉,也啃噬骨髓和骨頭,可輕易咬碎獵物的骨頭恐狼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可怕,在它的食譜上,少不了野馬、駱駝、叉角羚、野牛、地懶,當然還有猛獁象和乳齒象的幼體,其中最主要的獵物還是始祖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