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當你遇見了很優秀的人時,你能夠坦率地承認「那個人真棒」嗎?能夠欣賞對方的美嗎?能夠和對方成為朋友嗎?
一、「自卑」與「優越感」在作祟
「自卑」
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就如同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如果和自己都無法好好相處的話,那麼和他人也無法好好相處了。
無法承認自己的弱小,就會生出自卑。
懷有自卑感的人,就無法接受別人的優秀。
「優越感」
懷有優越感的人,心中是不安的,情緒是不穩定的,非常需要別人認可Ta在某一方面是優秀的。
在試圖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會漸漸變成他人目光下的奴隸,陷入他人的支配中。
但會誇耀自己的優越的人,往往是因為心底自卑,為了掩飾自信不足,在他人面前虛張聲勢。
德摩斯梯尼是古雅典雄辯家、民主派政治家。他天生口吃,為了克服無法流利表達以及R發藝不準確的問題,每天在嘴裡含上小石子練習發音,或是在海岸邊用比海浪聲更大的聲音來練習說話,抑或是一邊爬山一邊朗讀荷馬的詩。他通過這些艱苦的訓練,終於成了大雄辯家。
他多次與親馬其頓派的雄辯家埃斯基涅斯發生激烈的爭執,發表了措辭激烈而又極富感染力的演說,最終因反馬其頓戰爭失敗而服毒自盡。這樣的德摩斯梯尼幸福過嗎?成為大雄辯家對於他來說是個「合適的目標」嗎?
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的。他的一生難道不是都獻給了恢復自我嗎?真的治癒了傷痕嗎?
我不認為他治癒了自我上的傷痕。他是強拉硬拽著那個受了傷的自我度過了他的一生,所以最後才步入了自殺的末路。他的自卑感並沒有得到補償。苦於自卑的人,是無法進行創造與生產的。
自卑的他在成為雄辯家的那一刻,是否獲得優越感呢?我想那是當然的。在面對口才不佳的人時,他一定心懷優越。
他被優越感與自卑裹挾著,逐漸喪失了自我。成了內心深處明明沒有自信,卻又不斷炫耀自己的優越感的人。
對於擁有優越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別人沒有,只有自己有。
擁有優越感的人其實是自我評價低的人,而自我評價低的人,總是會馬上去和別人比較。因為自戀者內心中無法評價自己,所以他們才會那麼需要自己比別人優秀的證據。
我們將寶石或是昂貴的衣服這一類稱為物質自我,地位、名望、傳聞等稱為社會自我,而物質自我和社會自我又都屬於周邊自我。
人類的自我中需要去比較的部分,或者說不比較就沒有意義的部分就是這種周邊自我。
物質自我、社會自我,這些周邊自我在比較中更容易產生出意義。中心自我很貧瘠,卻對自己的周邊自我有很強的依戀性的自戀者,不會滿足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別人不是這樣,只有自己是這樣才會讓他們感到有意義。
另外,人在情緒上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自戀者/懷有優越感的人容易感到「疲憊」。
並且對於自戀者/懷有優越感的人來說,為別人做點什麼是非常難得的重大事件。一般人看來很快就會忘記的小事,對自戀者來說卻是做出了很大犧牲的事,因為時間不是花在自己身上。
二、 從接受自己開始
伊壁鳩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是德摩斯梯尼的門徒,後來遭到放逐,之後一直生活得很貧困。伊壁鳩魯患有身體上的疾病(胃病與膀胱疾病),但他根本不介意自己每天都有可能要吐上兩次,他接受了自己身體上的疾病,選擇了與疾病合作的生存之道。
喬治·溫伯格曾提出過偏執狂的兩個要素。
第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關心的東西。這個東西也許是工作,也許是愛情,或者像是汽車之類的興趣愛好。
第二,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到自己內心的軟弱。同時我們覺得這個軟弱會使我們失去現在所得到的東西,這造就了我們的不安。
德摩斯梯尼無疑是具有這兩個要素的。
他作為雄辯家獲得了至高的名望。並且對於他來說,這份名望極其寶貴。他一定認為這份名望是他的幸福所不可匱乏的東西。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內心的軟弱,這份軟弱可能來自他曾經的口吃,他一直擔心自己現在所獲得的名望有一天會離他而去,在不斷行動的過程造成極大的不安全感。
其實問題不在於口吃這件事上,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在你對待自己是口吃者的態度上面。
1、做真正的自己
不要否定自己,接受原本的自己、尊敬原本的自己、愛原本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別人不會因為你是口吃者便不認可你。如果別人不認可你,一定是因為身為口吃者的你本身不願意認可自己,所以別人才會不認可你。自己憎惡自己的話,別人也會不接受你。
2、拒絕他人的期待
父母無故對子女生氣時,會用言語指責孩子,這些話語的意思是「我因為你生氣了」「我因為你感到不愉快了」「我因為你感到難過了」。
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覺得別人的不愉快都是自己的錯。長大成人後,會很容易被他人的感情所左右,活得戰戰兢兢,甚至會在自己明明沒有錯的時候,也覺得周圍的人是在責備自己。
「對過於嚴厲的母親的權威感到的恐懼,會妨礙孩子發揮自己的可能性。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支配與處罰,為了確保對自己有依賴感的父母的愛,會將自己塑造成父母喜歡的樣子。同時,對束縛住他成長及完成自我的父母,會在潛意識裡生出憎惡感。」(《人間關係的病理學》,弗瑞達·弗羅姆-瑞茨曼)
人們意識不到自己還在按照小時候所做出的決定在行動。
不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在不想做的事上面不斷努力的原因,大概就是小時候接受了父母傳遞的「拼了命地去工作、去努力」的信息。將這樣的禁止命令內化的人,休息日也無法轉換心情。
沒有形成自己的自體化的父母,會妨礙孩子的情緒變得成熟。自己想去海邊的時候,孩子也必須想要去海邊;自己想要去清除院子裡的雜草的時候,孩子也必須這麼想。這就如同總是會說「這個好吃吧,快嘗嘗看」「看,漂亮吧,你也看看這個」這般把自己的感情強加給孩子的父母一樣。
在旁觀者看來,父母是在把自己的感情強加給孩子,但是父母因為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延長,所以不認為孩子會有與自己不同的感情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沒有形成自己的自體化。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害怕用自己獨立的意志去做決定。他們會試圖通過黏膩的關係來獲得虛偽的安心感,如果不能總是膩在一起就會感到不安。於是學校和職場上就出現了一大批沒有自主性的人,對他人施加暴力的孩子依賴心理也很強,當依賴心理得不到滿足時就會付諸暴力。
形成自己的自體化,這意味著能夠認可與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存在,意識到互相的期待存在「不一致」。
試著對父母的依賴「發起叛變」,並不是孩子不愛父母了。精神上自律的人擁有自己的感受,獲得了精神上的自律即代表著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
3、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
會對自己的弱點過度反應,甚至於虛張聲勢的人,是在用敵視的目光看待社會及自己周圍的人。
正因為心底壓抑著敵意與憎惡,才會那麼害怕自己的弱點。總是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人,大多是心底懷有不曾被自己意識到的對他人的敵意或憎惡。因為覺得他人會攻擊自己的弱點,所以才對自己的弱點那麼敏感,結果變得愛虛張聲勢。
縱觀全書,作者描述了很多自己童年的經歷,選擇的案例多數不具代表性,觀點較為主觀,但這也不妨礙我通過此書更加認清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並暗下決心慢慢改進。
書中提到的直面自己內心的方法與《學會吃飯》中提到的「正念」是一個道理,所以好的方法論是相通的,適用於生活中所有難題。
無論如何,希望每個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