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本周【院線周報】時間
《敦刻爾克》和《銀魂》來了
成為《戰狼2》破60億的攔路虎
各路進口片接連上映
這個九月
值得期待!
截圖來自貓眼專業版實時票房榜
▼
內地票房跌入一個月來新低谷
《敦刻爾克》《銀魂》 或成救市強心劑
本周四,內地影市大盤的持續下跌還在繼續, 《星際特工》與《戰狼2》繼續在票房榜上領跑。但到了周五,票房狀況就有了明顯的好轉。上映一周的《星際特工》,在蟬聯7日單日票房冠軍後,在第8天迎來了勁敵。由於受到《敦刻爾克》、《銀魂》上映的衝擊,《星際特工》的單日票房跌至第3名。呂克·貝松導演的《星際特工》內地上映後總票房高達3.41億,遠超北美、法國等地成績,使中國內地成為該片的全球第一票倉。而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敦刻爾克》早在上映之前,就已經備受關注。該片在「爛番茄」網站的新鮮度高達93%,可謂好評如潮。
周六,內地票房大盤1.77億。 諾蘭新片《敦刻爾克》昨日再收約8000萬,蟬聯內地單日票房冠軍,累計票房達到1.4億(剔除電商服務費後分帳票房約1.31億)。上映第38天的《戰狼2》趁著周末重新奪回單日票房亞軍的位置,單日報收2410萬,將剛剛做了一天亞軍的《銀魂》踩在腳下。截至今日,《戰狼2》累計票房55.48億,想要突出重圍破60億,難度係數頗高。《銀魂》是昨日票房季軍,2310萬的成績幾乎與周五沒有差別,未來票房走勢堪憂。目前該片累計票房4630萬,即將打破《寄生獸》保持的日本真人電影內地票房紀錄(4800萬)。這兩部新片已然為低迷三十多天的內地影市注入了強心劑。
▼
《賽車總動員3》票房失利
皮克斯仍未挺進中國市場
國產保護月過後,進口片再次佔領高地。然而,它們的表現卻都不如預期。呂克·貝松的《星際特工》憑藉視效大片的地位,獲得了最高的排片。但日均不到6000萬元的票房,與其高達2.1億美元的製作成本並不匹配。不算中國市場,這部影片的全球票房也只有1.3億美元,想要依靠票房回本,實在有些棘手。《極盜車神》的導演埃德加·賴特有「鬼才」之稱,《極盜車神》本身也屬於質量不錯的犯罪類型片,可由於電影本身在國內宣傳不足,觀眾的認知度不高,從而也就導致了它排片率走低的尷尬情況。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賽車總動員3》同樣沒有取得什麼太好的成績。上映首日,票房不到2000萬元,與皮克斯此前的《海底總動員2》和《頭腦特工隊》相距甚遠。而上映8天,一億多的票房也意味著皮克斯試圖打開中國市場的努力,再一次失敗了。
儘管《賽車3》距離兩部前作分別差了有11年和6年的時間,但這個系列電影在國內的認知度其實並不算太低,以《賽車總動員》為主題的衍生品在國內的銷量也不錯,尤其是一款被做成「閃電麥昆」樣子的書包更是經常能夠各種公共場所見到。即便如此,《賽車3》票房依然表現不佳,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賽車3》始終未能突破合家歡的定位。
▼
2017年暑期檔動畫電影觀察:
國產動畫如何走出瓶頸期
暑期檔剛剛結束,就有網友在「國產動畫吧」中焦急地討論起了今年是否近年來國產動畫「最差暑期檔」的話題——相比2015年創造排片奇蹟的《大聖歸來》,2016年穩紮穩打的多部好萊塢動畫,今年的確顯得相對沉悶。2015年的《大聖歸來》與2016年的《大魚海棠》(票房5.6億元)、今年的《大護法》(票房0.8億元)一起被網友們並稱為國產動畫的「三大」。正是它們的發力,讓除了動漫迷之外的普通觀眾也看到了國產動畫面向成人觀眾的強大吸引力。然而擺在眼前的另一面卻是,面對越來越高的熱情和期望,「三大」系列的票房持續走低。於是,在熱切的期望和後繼乏力的困境之間,國產動畫如何走出瓶頸期就成了我們更關心的話題。
參照「三大」系列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巨大成功,尤其是作為國產動畫崛起代表作的強勢「黑馬」《大聖歸來》,讓人們不自覺地就將它定性為國產動畫的生產標準和產出要求,似乎一定要像「大聖」那樣成功才算成功。客觀地說,《大聖歸來》的「自來水」票房奇蹟幾乎不可複製,否則同樣飽含情懷的《大魚海棠》和口碑甚佳的《大護法》就不應該在票房上相距如此之大。因此,面對國產動畫的瓶頸,我們更應該做的正是走出「黑馬」迷思,冷靜看待「國漫崛起」。
總之,對待國產動畫,我們既應當有更高的要求,也應當有更多的耐心。我們一方面要明白,在日式漫畫和美式漫畫的夾縫中,要想走出自己的風格仍舊是艱難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產動畫市場的拓展還有著很大的空間。儘管今年暑期檔動畫顯得戰鬥力不足,但整個國產動漫的確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整個產出環境已經開始好轉,一批又一批的潛在觀眾正在培養中。只要我們能講出更多有趣的故事,相信未來一定能激活更多的觀眾。
▼
知乎回應被今日頭條挖走300大V:
不會用膚淺手段拔苗助長
8月29日,有網友在朋友圈發文稱:「今日頭條今年一口氣籤約了300多個知乎大V,而且還是給錢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領高。籤完之後,這些大V所有的內容不可以再發到知乎。優質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知乎的質量每況愈下。」
該言論經社交媒體曝光後,知乎大V張亮在微信對話中毫不客氣地表示:「他以為中國就300個寫作的人?」隨後8月29日晚,知乎回應文字聲明中表示:「無論從站內氛圍還是後臺數據來看,該事件並沒有對我們產生影響,優質內容生產者依舊在持續生產和分享優質內容。」知乎在聲明中強調,知乎不盲目追逐流量、不使用膚淺的手段拔苗助長。「我們的努力,讓用戶在知乎平臺上所收穫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收益,更是在知乎的社區氛圍中,通過分享知識所獲得的尊重、樂趣和新機會。同時,我們也努力探索知識市場,讓知識生產者能夠通過知識分享本身獲得收益。」一位知乎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知乎不會為用戶寫回答付費,但優秀的知乎回答者可以通過知乎Live、出版電子書取得收入。「還有很多間接的機會,比如建立個人品牌,獲得職業和工作的機會,包括求職、跳槽、律師獲得客戶等等。」上述負責人表示,「這種價值不是簡單幾百塊錢能衡量的。」
▼
各大劇目紛紛宣稱「收視第一」
究竟誰才是第一?
暑期檔的電視劇市場,並沒有出現什麼口碑特別叫得響的作品,倒是各大衛視在宣傳自己的熱播劇時,頻頻號稱「收視第一」。靳東主演的都市情感劇《我們的愛》在江蘇衛視播出,8月16日宣稱自己「CSM52城收視排名第一」;在湖南衛視播出的青春劇《浪花一朵朵》,官方微博宣稱8月3日當天「全國網全時段全國第一」……觀眾可能會很困惑,這麼多劇都說自己是收視第一,究竟誰才是第一?
當前中國的電視收視率統計標準,並不統一。而為了說明自家衛視播出電視劇的受關注度,各家衛視在宣傳時最愛玩的就是文字遊戲。比如在「全國第一」前會加一個「全時段」,全時段的意思跟某月某日收視第一差不多,表示收視率計算範圍是24小時。除了「全時段」,還有「同時段」,也就是說在該劇播出的那段時間,拿了收視第一。
對於各大衛視來說,收視數據的好壞,幾乎等同於電視劇的播出是否成功。因此,不管是電視臺還是網站,把數據儘可能做得漂亮,已經成為整個影視行業的通行法則。不過,業內人士指出,觀眾並沒有那麼好忽悠,這種「粉飾」的行為大行其道,最後受傷害的只能是整個行業。
▼
今夏藝術片成為市場「黑馬」
驚喜之餘仍需走自己的路
上個月,紀錄片《二十二》票房成功破億,並持續走高——在與商業片《戰狼2》同檔期競爭的背景下,這部小眾紀錄片能夠獲得如此口碑與票房實屬不易。而不久前,張楊導演的藝術片《岡仁波齊》於6月20日上映,不僅收穫近億元票房,其引發的藝術與商業的思辨也一度成為現象級話題。一時間,被紀錄片、藝術片撬動的電影市場空間廣受業界關注。國產電影在今夏取得的票房佳績著實令業內人士驚訝,尤其是被視作冷門的小眾作品的市場表現,使不少業內人士坦言「實屬罕見」。「觀眾欣賞水平大幅提升」「藝術片發展迎來春天」是當前業界對市場的樂觀判斷。但也有評論認為,中國電影市場容量增大,拓展了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如此超常的票房收益說明市場正在發生改變,但這樣的票房成績恐難成為常態。
實際上,藝術片如何生存一直是電影創作者思考的問題。《岡仁波齊》導演張楊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除了影片品質上的良莠不齊以及藝術風格上的眾口難調之外,文藝片、紀錄片等類型電影的宣發能力普遍較弱,尤其是在當下的市場環境與渠道平臺中,很難與大片競爭。「唯一能凸顯特色的就是口碑,需要通過口碑發酵,一點點地增加排片。」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也認為,除了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等方面提供的支持,藝術電影也需完善自身。他坦言,目前國內仍缺乏藝術電影專業的營銷推廣人員,難以做到精準投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藝術片被市場冷落的情況。
▼
軍旅劇將迎來「好時光」
觀眾期盼爆款出現
8月螢屏可謂軍旅劇扎堆,但略尷尬的是,爆款難尋。有網友表示,最近又看起了《亮劍》重播。隨著《戰狼2》票房刷新影史,電視劇版《戰狼》正在籌備中,從而引發大家對於軍旅劇的期待,強烈呼籲能再出一部《士兵突擊》那樣的作品。
隨著《戰狼2》的熱映,8月的螢屏之上,也充斥著濃烈的「陽剛氣息」。大批軍旅劇排播,家國情懷充滿螢屏:《反恐特戰隊之獵影》、《深海利劍》、《絕密543》、《飛虎隊大營救》、《陸軍一號》等劇接踵而來。只可惜,它們中的大部分,收視效果卻並不理想,網絡播放掀起的水花也不大。難道現在觀眾不愛「荷爾蒙」了嗎?
隨著IP劇改編熱潮的興起,雲集流量小生和花旦的古裝IP劇成為資本所向。IP劇已經超出播出承載度,甚至引發審美疲勞,但還有影視公司「囤積居奇」。古裝IP大劇、都市劇、諜戰劇等輪番在各類獎項上各領風騷,軍旅題材已經很久沒有「動靜」。在汪洋大海的「大IP」中,沒有了軍旅題材的位置,也很難獲得資本與明星資源的青睞。軍旅劇落寞的背後,是擅長操作軍旅題材的導演和編劇的流失。如今,為了響應觀眾號召,不少導演、編劇開始重新操起了軍旅劇的老本行,使得軍旅劇慢慢回到正軌,但至於效果如何,各位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
五千年文化是影視創作最好的素材
莫要踩著富礦找金山
近日,韓國tvN電視臺播出了一部以中醫為主題的穿越劇《名不虛傳》,講的是一個來自17世紀朝鮮王朝最好的針灸醫生許任,機緣巧合來到400多年後的首爾,遇到現代外科醫生崔燕京,雙方展開一場傳統與現代醫學的交流。故事絲毫沒有違和感,即使原先不對醫療劇感興趣的人也會被其中針灸治療貧苦人民的情節吸引。這部電視劇以其對傳統文化獨闢蹊徑的發掘,出人意料地引起了關注。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富礦,我們不能浪費華夏五千年積澱的文明,這其中的很多東西其實都可以作為素材吸納進影視製作,但很多卻都被美、日、韓等國「借」走了,並呈現出一種「返銷」的趨勢。最令人心痛的是,我們明明已經站在了「金山」上卻到處尋找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