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信息詐騙犯罪愈演愈烈 監管部門怠懈是根源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通訊信息詐騙犯罪愈演愈烈,平均每年發案數以20%以上速度遞增,僅去年全國該類犯罪發案50餘萬起、群眾損失達107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有效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必須形成合力,銀行、通信等部門必須進行源頭防範,堵塞漏洞,而該類犯罪之所以呈現持續多發、高發的態勢,其根源在於,銀行、通訊等部門怠於履行源頭防範義務。

  通訊信息詐騙案件頻發

  湖南長沙警方10月17日通報,長沙市望城區公安局聯合福建安溪等地警方,近期打掉一個跨省特大通訊信息詐騙犯罪團夥,刑拘團夥成員27人。

  經審訊,2015年以來,福建安溪人徐某、張某糾集親朋好友,從事信用卡升級詐騙活動。該團夥在網上以每條0.3元至1元的價格購買信用卡持卡人信息,每天安排專人冒充銀行工作人員給這些信用卡的持有人群發虛假簡訊,謊稱信用卡可以升級或提高信用額度,並獲取受害人的信任,引誘受害人登錄其提供的釣魚網站填寫信用卡的相關信息,從而獲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號、密碼以及相關身份信息,然後再以銀行客服人員身份給受害人打電話,稱提高信用額度需要驗證碼,騙取受害人驗證碼後在一些賭博網站或者以其他快捷支付的方式盜刷受害人信用卡,最後將詐騙的錢轉入他人名下的銀行卡內取走。

  前不久,廣州天河區法院也對一起通訊信息詐騙受害者起訴運營商案件做出一審判決,以運營商沒有按照約定準確顯示來電號碼,是犯罪嫌疑人詐騙得手、受害者遭受損失的次要原因,應承擔部分賠償責任。

  2013年10月20日10時許,廣州73歲老人楊先生家中的固定電話響了起來。

  老楊接起電話,對方自稱是天河區郵政局工作人員:「您有一封掛號信,您的車輛在上海違章了,需要繳納罰款。」同時表示,可能涉及犯罪,建議老楊報案並將電話轉接到了「上海市公安局」。

  電話那頭的人自稱是「上海市公安局黃埔分局民警劉進成」,並告知老楊撥打「021114」核實一下黃埔分局的電話是否是來電顯示的「02163280123」。

  「劉進成」告知老楊:你已涉及一宗販毒案件,需要將帳戶資金提交到檢察院進行清查。

  老楊說:「我撥打了114查詢座機上顯示的號碼,確實是黃埔公安分局和區檢察院的電話,就相信了,按照他們的要求,先後把48萬元帳戶資金轉到了指定帳戶。」

  公安機關調查發現,詐騙分子使用網絡改號電話,模擬黃埔區公安和檢察機關電話號碼給老楊打的電話。

  為此,楊先生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廣州電信公司。

  天河區法院審理認為,來電顯示號碼是楊先生判斷犯罪嫌疑人陳述內容真偽的客觀依據之一,利用錯誤的來電顯示號碼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的重要手段,廣州電信公司的違約行為,是造成楊先生財產損失結果的次要原因,應承擔相應責任,判決廣州電信公司賠償楊某損失1萬元。

  監管部門怠懈是根源

  據公安部的統計,2008年以來,我國通訊信息詐騙發案數保持年均20%至30%的增速,去年全國發案50餘萬起、受害人損失107億元,比2013年分別上升67%和7%。

  福建泉州安溪縣是全國最早出現該類犯罪的地區之一,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大隊長陳宗慶在一線戰鬥了十多年,他說:「十年前,詐騙團夥是靠簡訊群發器等工具,群發簡訊,寄刮刮卡,漫天撒網,以中獎、高薪招聘、話費返還等為誘餌,誘騙受害者到ATM機上進行轉帳操作。」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通信運營商、銀行不斷推出的便捷業務,詐騙手段也更新換代,可模擬任意號碼的網絡電話成為詐騙分子的「利器」。陳宗慶說:「詐騙分子模擬郵政、稅務、公安、檢察院、法院等國家機關電話,冒充國家工作人員,編造『郵包藏毒』『涉嫌洗錢』『法院傳喚』等理由,要求將資金轉移到『安全帳戶』,群眾防不勝防。」

  全國人大代表陳偉才近年來一直在調研通訊信息詐騙泛濫成災問題,他說:「九成以上的通訊信息詐騙利用了網絡改號電話,詐騙分子利用受害者對公檢法等國家機關的信任,恐嚇或誘騙受害者到銀行進行轉帳,不僅給群眾造成嚴重損害,也極大傷害了國家機關的公信力。」

  非實名制的銀行卡、手機卡被犯罪分子大量使用,福建、廣東多地公安民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卡、手機卡買賣已經形成產業鏈,網上公開叫賣,有專業的開卡團夥,這些人收購丟失的身份證或租用他人身份證,大肆開卡,再高價出售給犯罪團夥,犯罪團夥利用這些卡實施犯罪逃避打擊。

  福建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銀行推出的一些金融服務產品片面強調交易便捷,忽視了安全管理。犯罪分子可以通過誘騙客戶登陸點擊預置的釣魚網站,通過木馬程序遠程操控客戶端設備,竊取客戶帳戶信息後再盜竊存款;此外,犯罪分子還可以利用包括網上銀行通存通兌,在境外對境內大批量銀行帳戶轉帳分解資金毫無限制的便利,將大額資金通過網上銀行迅速拆分轉移至境外取現。

  廣東、福建多地一線民警表示,有效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必須形成合力,銀行、通信等部門必須源頭防範,堵塞漏洞,沒有遏制該類犯罪持續多發、高發態勢,根源在於銀行、通訊部門對於反映的安全監管缺乏問題沒有源頭整治,特別是基層銀行、通訊等部門,只是轉發文件、開展一兩個專項檢查就應付過去了,銀行卡和通信卡實名制仍然不落實,網絡改號電話仍然暢通無阻、大行其道,手機銀行、網絡銀行等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以責任追究「倒逼」監管落實

  近年來,陳偉才在全國兩會上多次呼籲運營商和銀行等部門切實履行安全監管責任、源頭防範此類犯罪,對於不履行相關安全監管責任的運營商和銀行應當追責。

  陳偉才說:「通訊信息詐騙每年給群眾造成的損失每年上百億元,其中運營商和銀行通過通信收費、出租通信線路,辦理銀行卡和手機卡、轉帳手續費、涉案帳戶餘額使用等,每年『分享』十多億元的收益。」

  記者採訪中,一些運營商表示對於來自境外的網絡改號電話無法攔截。對此,陳偉才說:「2013年5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就向電信、移動、聯通下發了的關於在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攔截改號電話的通知,並要求對網絡設備條件進行升級改造,有效攔截。這表明運營商有義務、有能力對來自境外的改號電話實施攔截。」

  陳偉才和一些公安一線民警提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規範銀行和通訊部門相關監督機制缺失問題,通過立法和司法判例明確銀行和通訊部門在維護金融和信息安全的義務,對於因自身產品存在的安全隱患或怠於履行安全監管、源頭防範義務,被犯罪分子利用實施犯罪,導致群眾損失,要追究銀行和通訊部門及其相關責任人員責任,並賠償損失。

  廈門勤賢律師事務所律師曾凌說,天河區法院雖然判決運營商對受害者損失承擔次要責任,但給運營商等部門敲響了警鐘,如果不切實履行源頭攔截網絡改號電話義務,可能將面臨更多受害者的索賠請求。

  福建、廣東一些戰鬥在一線的民警表示,落實責任追究機制有助於「倒逼」運營商和銀行的部門履行安全監管、源頭防範義務,包括有效攔截網絡改號電話、落實手機卡、銀行卡實名制、強化網上銀行安全措施不給「釣魚網站」可乘之機等。

相關焦點

  • 工信部進一步加快推進防範 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各項工作
    > 本報訊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防範打擊通訊信息詐騙領導小組辦公室
  • 畢節警方接連搗毀5個電信網絡詐騙流動通訊中繼站窩點
    近日,畢節市公安局反詐中心在工作中得到線索:一夥犯罪嫌疑人利用無線電話設備在七星關區為境外詐騙分子架設流動通訊中繼站,幫助境外電信網絡詐騙團夥實施詐騙。獲得線索後,畢節市公安局反詐中心立即對該線索進行深度分析研判,並將此線索推送給七星關分局反詐中心開展工作。
  • ...影響疫情防控,電信詐騙升七成,最高檢總結:詐騙犯罪有這4個特點
    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第四批涉疫典型案例,集中公布了一批製售假冒偽劣防疫物資的犯罪案件,震懾不法企業商家,引導人民群眾提升防範意識,維護自身權益。最高檢還聯合最高法院等發布指導意見,明確將制假售假等9類犯罪作為打擊重點,維護疫情防控社會秩序。二是虛假銷售防疫物資的詐騙犯罪。上半年,詐騙犯罪高發多發。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涉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詐騙犯罪2417人。
  • 山西發布十類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表現形式 提高民眾辨識能力
    劉小紅 攝中新網太原12月30日電 (劉小紅)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30日召開「依法打擊電信網絡新型犯罪」新聞發布會,公開發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人群分布特點、犯罪表現形式以及9起典型案例,意在促進社會各界和民眾提高辨識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陷阱的意識和能力,統一全省法院裁判尺度,在全社會營造嚴厲打擊電信網絡犯罪的氛圍。
  • 北海查處一起利用GoIP網關設備詐騙的案件
    4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無線電監測中心配合當地公安機關查處了一起利用GoIP網關設備進行詐騙的案件。此前,北海市接連發生多起通訊信息詐騙案件。為保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北海市公安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無線電監測中心、電信運營商等單位協同聯動,經過連日奮戰,成功查處了一起橫跨廣西北海、欽州、廣東陽江三地的利用GoIP網關設備進行通訊信息詐騙的案件。該案件為北海破獲的首例利用GoIP網關設備進行詐騙的案件,共查獲涉案GoIP網關設備12套、路由器3臺、手機7臺,抓獲犯罪嫌疑人7名。
  • 批捕數超「非典」十倍 網絡詐騙犯罪多發
    最高檢檔案資料顯示,2003年4月13日至6月15日,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捕涉「非典」犯罪案件268件567人,不批准逮捕10件28人。發案較多的犯罪主要是妨害公務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假藥、不符合標準醫用器材犯罪,尋釁滋事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時隔17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法律監督「利劍」再次出鞘,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 入戶盜竊、詐騙……犯罪嫌疑人在宣化被捕
    自「亮劍2020打擊整治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宣化公安分局鐵路南派出所積極布建特情耳目摸排線索,有效打擊了各類違法犯罪。2020年5月29日下午14時許,鐵路南派出所接到特情耳目提供線索,稱盜竊嫌疑人薛某新(男,24歲,懷安縣人)在宣化公園後門旱冰場出現。接到線索後,民警隨即前往布控。
  • 肇慶首宗用「GOIP」設備幫助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獲刑
    據肇慶大旺警方今天通報,近日,肇慶市公安局大旺分局偵辦的全市首宗利用「GOIP」設備網絡詐騙案,經肇慶市端州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的程某金(男,36歲,山東成武縣人)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並處罰金。
  • 偽基站犯罪的處理防治專項研究報告
    詐騙信息類型的偽基站,其典型特點是迷惑性極強。尤其是,冒充移動運營商、銀行等機構,以簡訊扣費、銀行卡逾期等欺騙簡訊息內容誘騙用戶回撥詐騙電話並實施電話詐騙,或者冒充熟人索取匯款。由於偽基站詐騙方式的被害人是數量龐大的不特定多數人,因此詐騙信息類型的偽基站的危害性相對較大。  以發送惡意連結為目的的偽基站,則是指發送包含惡意網絡地址連結的偽基站。
  • 以案說法:勿當網絡黑灰產犯罪的「工具人」
    犯罪分子隱蔽得越來越深,更多浮出水面的只是幕後「幫兇」,這些「幫兇」並未直接參與詐騙、傳銷、賭博等犯罪,卻游離在犯罪的灰色地帶,為犯罪分子提供通信、資金結算等各方面的幫助,充當黑灰產犯罪的「工具人」。【實際案例】2020年9月,修水縣公安局網安大隊民警在梳理案件中發現已抓獲嫌疑人的上線劉某,劉某在貼吧、QQ等各社交平臺發布出售進行違法犯罪的網絡虛擬帳號信息。
  • P2P信息中介屬性偏離、中立幫助或共犯從屬的犯罪問題分析
    本文重點分析那些背離P2P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的變異行為,對平臺的中介偏離、中立幫助或共犯從屬的犯罪問題進行分析。一、網貸信息中介屬性偏離,可能觸犯刑事法律,構成非法集資類犯罪P2p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P2P網絡借貸機構定位是網貸信息中介,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
  • AI犯罪細節首次披露:你的個人信息這樣被破解
    (原標題:人工智慧犯罪細節首次披露:你的個人信息是這樣被破解的)  人類圍棋界「最強大腦」敗於人工智慧Alphago時,另一人工智慧已經進入違法犯罪的黑色領域。  一起普通的網絡代付詐騙,牽出一個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一秒鐘盜取2000組公民信息數據的犯罪團夥。
  • 防範電信網絡詐騙十問
    01什麼是電信網絡詐騙?電信網絡詐騙簡稱電詐,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簡訊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帳的犯罪行為。02電信網絡詐騙是通過哪三種方式實施詐騙?
  • 嘆為觀止:臺灣詐騙分子世界地圖
    在搜查過程中,警方發現該住宅中藏有一批高端通訊器材和文件資料,隨後以「非法運營電臺」罪名拘捕41人。當時,據肯亞媒體報導,他們認為這個團夥所擁有的設備完全有能力侵入肯亞甚至東非國家的銀行網絡,竊取居民的儲蓄財產。這在當時引起肯亞民眾對當地華人的不滿情緒。  《環球時報》記者跟蹤該案庭審了解到,兩個團夥數十人分別持有中國大陸、臺灣和泰國護照。
  • 警方搗毀5個電詐流動通訊中繼站,查獲設備40臺
    近日,畢節市公安局七星關分局反詐中心緊盯網絡電信詐騙犯罪高發多發新趨勢,積極回應廣大受害群眾的期盼,主動出擊,一舉打掉了一個橫跨10餘個省份的新型移動窩點,破獲了11起網絡電信詐騙犯罪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4人,搗毀境外詐騙團夥在七星關區搭建的電話轉接機房電信詐騙窩點5個,
  • 晉中微提醒: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 「新」在何處?
    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近年來,詐騙分子開始將「黑手」伸向網絡,電信網絡詐騙「套路」不斷翻新,花樣防不勝防。2020年,晉中市共破獲網絡電信詐騙案件285件,抓獲犯罪嫌疑人427名。
  • ...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辦「防範識別電信詐騙,共營安全信息環境...
    11月25日下午,我院在求是樓四層報告廳舉辦「防範識別電信詐騙,共營安全信息環境」專題講座。海澱街道派出所副所長、人民大學社區警務隊隊長高雄應邀授課,講解防範電信詐騙犯罪相關知識。
  • 【電信反詐】農民工和大學生淪為詐騙分子的「工具人」
    據趙某交代,他們下飛機後換了五六次車,最終被送到一處農宅,繼續約十來天的「禁閉」生活,將銀行卡全部銷售給詐騙團夥使用,並幫助犯罪分子完成詐騙活動的轉帳流程。「大多數嫌疑人就算明知犯罪,也不會承認自己參與洗錢。」上海市浦東新區檢察院第七檢察部檢察官趙銳說,如果辦卡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明顯不合常理,卻主動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可能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 公安部: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
    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戰果4個月偵破案件1800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800餘名自今年3月公安部部署開展打擊整治黑客攻擊破壞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各地公安機關迅速行動、精心組織,不斷把專項行動推向深入,取得了階段性戰果
  • 男子騙上百人身份信息辦手機卡賣給詐騙...
    10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樂山夾江警方獲悉,近日成功破獲一起涉手機卡的犯罪案件,查獲手機卡105張。目前,犯罪嫌疑人龍某已被刑事拘留。民警初步分析認為,背後可能存在利用手機卡進行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重大嫌疑。隨後,民警通過大量排查比對工作,發現在這些手機卡中已經有號碼通過「網購退款和兼職刷單」的詐騙伎倆造成多名受害人損失財產。同時,民警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手機卡的開戶名均為當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