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30日召開「依法打擊電信網絡新型犯罪」新聞發布會。 劉小紅 攝
中新網太原12月30日電 (劉小紅)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30日召開「依法打擊電信網絡新型犯罪」新聞發布會,公開發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人群分布特點、犯罪表現形式以及9起典型案例,意在促進社會各界和民眾提高辨識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陷阱的意識和能力,統一全省法院裁判尺度,在全社會營造嚴厲打擊電信網絡犯罪的氛圍。
近年來,山西各級法院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依法從嚴、從快審理電信網絡犯罪案件682件,其中網絡詐騙類犯罪案件274件,涉被告人512人,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56人,佔比10.93%;判處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85人,佔比16.60%;判處3年以上、不滿5年有期徒刑131人,佔比25.58%;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單處罰金刑罰234人,佔比45.70%,有效懲治了網絡詐騙犯罪。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30日召開「依法打擊電信網絡新型犯罪」新聞發布會。 劉小紅 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山西全省法院依法從嚴從快打擊涉疫情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妥善審理了一批在疫情防控期間利用防疫物資網絡詐騙案件,有力維護民眾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以及疫情防控秩序。在此基礎上,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總結梳理該省近年來網絡犯罪案例,形成了《關於我省2019年網絡詐騙犯罪案件審判情況的分析報告》《山西省近年跨境賭博案件情況分析》,為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撐和重要參考,促進打擊治理電信網絡犯罪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楊宏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部分網絡詐騙犯罪案件為群體性犯罪,犯罪人群主要分布特點表現為被告人年齡集中在18周歲至40周歲,文化程度總體偏低,籍貫多為外省、市、自治區。
楊宏介紹稱,通過對全省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表現形式進行分析,突出表現在十個方面:一是通過與被害人網絡聊天,謊稱要買其遊戲帳號,並要求通過指定的「網站」進行交易,再以被害人帳戶需要激活、沒有安全證書、繳納保證金等方式,讓被害人掃碼轉帳實施詐騙;二是冒充網絡購物平臺客服人員,以被害人所購買商品質量有問題要退款為由騙取信任,通過向被害人發送「釣魚網站」連結非法獲取被害人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通過網上無卡取款業務直接提現或網絡消費等方式騙取錢財。
三是以辦理信用卡、辦理貸款等名義,大量向客戶收購銀行卡,並將收購的銀行卡驗證後提供給境外賭博網站實施詐騙;四是通過後臺操縱賭博網站,騙取被害人錢財;五是在網際網路上發布辦理信用卡虛假信息,獲取他人身份信息,冒充代辦公司或銀行工作人員,謊稱需要資料費、手續費等,誘騙被害人將資金匯入指定帳戶實施詐騙;六是冒充貸款公司工作人員聯繫被害人,謊稱辦理小額貸款騙取信任,以需要繳納保證金、驗資流水等為由騙取被害人錢財。
七是冒充網紅美女網絡交友,以給親屬看病、幫朋友打官司、開店用錢等藉口,騙取被害人錢財;八是在網絡上散布色情服務信息,冒充「客服」「按摩小姐」等角色,以繳納服務費、健康費、安全費等為由騙取被害人錢款;九是通過在網上宣傳推廣、發布虛假的期貨經營許可信息,以及虛假手機App期貨交易軟體,騙取被害人錢財;十是以被害人Q幣充值未成功或訂單交易未成功,需退款為由,向被害人提供付款二維碼,誘騙被害人將錢款轉入帳戶。
楊宏說,此次向社會公開發布山西全省法院依法打擊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成果,向全社會傳遞人民法院依法嚴厲打擊電信網絡新型犯罪的決心和行動,努力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