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CRISPR基因編輯將何去何從?

2020-11-28 果殼網

|·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

這兩天,「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爆炸性新聞,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巨大爭議。這個事件也讓以CRISPR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其實,就在不久前,CRISPR技術的專利歸屬問題才剛剛塵埃落定——美國聯邦法院判定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獲得CRISPR專利,結束了關於這場長達5年的爭論。

作為目前最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技術到底經歷了哪些發展與爭議,它所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又將走向何方呢?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CRISPR的誕生

事情要從1987年說起。這一年,日本科學家第一次在大腸桿菌的基因組中發現了重複性迴文序列,然而,當時並未引起諸位學者的注意。

兩年以後,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的博士研究生Francisco Mojica在做自己的博士課題時,在一種名為H.volcanii 的古細菌中也發現了重複性迴文序列。他查了文獻,發現兩年前的日本科學家也發現了類似的迴文結構,通過比較發現,兩者並未有任何同源序列。

雖然不知道這些迴文結構有什麼功能,但他覺得非常有意思,並將其命名為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1],簡稱CRISPR,翻譯過來大致是「簇狀規律型間隔迴文序列」。1992年,他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這個迴文結構,並順拿到博士學位,到牛津大學做了兩年的博士後。博士後出站以後,他回聘到阿利坎特大學,重拾了他博士時期發現的CRISPR的研究工作。

鑽研了十餘年,到2003年,他終於弄明白這個迴文結構的生物學功能——古細菌的適應性免疫[3]。為此,他和他的課題團隊成員開了一個盛大的party慶祝,並且覺得這個工作一定能發表在《科學》、《自然》等世界頂級期刊上。派對結束後的第二天,Mojica就開始撰寫論文,投稿到這些頂級雜誌。

這些期刊的編輯們雖然對這一工作表示了足夠的興趣,但是指出Mojica的工作並沒有闡釋機理,而只是在做假設,就拒稿了。在長達兩年的反覆拒稿以後,文章最終發表在了《分子進化》(Molecular Evolution)上。

與此同時,法國學者Bolotin在研究釀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時發現了與Mojica研究組相似的CRISPR序列,以及一個新的基因,用來編碼一個具有核酸酶功能的蛋白,也就是後來的Cas9,並預測CRISPR的功能大約是與適應性免疫相關[4]

這篇文章提交的時間大約比Mojica文章被接受的時間早兩個月。

在接下來的四五年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似乎忽然有了指路明燈一般,很快搞清楚了CRISPR序列的功能,以及細菌適應性免疫的工作機制——Cas蛋白具有核酸酶的功能,能夠剪切DNA,而CRISPR能夠轉錄成RNA引導Cas蛋白對基因組中特定的DNA序列進行剪切

釀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中的CRISPR-Cas9系統。圖源:參考文獻[2]

到了2012年,Jennifer Doudna發文將CRISPR系統用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編輯。2013年,Feng Zhang(張鋒)發文報導了CRISPR技術用於動物細胞基因組的編輯工作。

正是這兩個研究組,在接下來幾年,為了誰最先發明CRISPR技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雖然,從論文發表時間上說,確實是Doudna領先一步,但是,張鋒2014年就已經申請到了CRISPR技術的發明專利。

張鋒申請的CRISPR技術專利。圖源:patents.justia.com

科學之爭or利益之爭?

雖然外行人會抱有「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心態,但是對科學家們來說,誰做了什麼工作,做了多少工作,都心裡有數。

那麼爭議來自哪裡呢?是科學家自身嗎?

我們先來看一些事件——

就在專利之爭塵埃落定的前一年,UCB的學生社團邀請張鋒去UCB做一個關於CRISPR技術的報告。而在此之前,一位UCB的學生就已經在推特和臉書上發文,號召大家通過點讚的方式支持Jennifer Doudna,反對張鋒。

一周後,學院的一位資深教授特地找她談話:你不要這樣搞事情,張鋒並不是壞人,他也沒有做任何壞事。

不止是這位教授,在許多科學家們眼中,張鋒是一位非常靦腆的人,他並不想參與糾紛,只是想把科研做好。這次他之所以接受UCB的邀請,也是因為他看來這只是一個正常的科學交流。對「CRISPR技術專利之爭」這一問題並沒有發表過多評論,只是介紹了一些他最初的工作。

其實,早在2014年,張鋒獲得CRISPR技術專利許可以後,就將這項技術以及實驗室所有的相關實驗材料信息公之於眾,免費供全世界學者和機構科研之用。

2017年底,張鋒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也可以反映出科學界對張鋒的貢獻是非常認可的。

所以,從這些層面上來說,CRISPR技術專利之爭,並不是科學之爭。爭論的主角也並非這三個研究機構,而是與這三個機構所有關的諸多大型生化公司。

因為技術的應用,離不開產業化,MIT和UCB為代表的研究機構只負責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必須依靠對應的大公司。所以,所謂的專利之爭,其實是各個公司的產品和市場之爭。

以MIT,UCB為代表的三家機構,以及專利許可授權以後,各大公司成果轉化專利。圖源:Nature

CRISPR技術——一把「未打磨好的利刃」

美國聯邦法院的判決,算是暫時平息了這場紛爭。可是人們不禁要問了,CRISPR技術到底有哪些用處?為何導致三家機構不惜耗巨資打官司呢?

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這項技術是目前為止最為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普遍應用到醫療、農業等諸多方面。

雖說它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技術,但並不能代表著百分之百的可靠。

作為一把基因編輯的利刃,CRISPR目前存在一個重要的缺陷——脫靶。簡單的說就是,這把刀雖然很鋒利,但是,經常砍錯地方。

一項關於人類胚胎細胞的修飾研究工作中,CRISPR技術的成功率僅為14.3%——這麼低的精度在醫學上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從這點上說,現行的CRISPR技術僅僅是一把未打磨好的利刃。

CRISPR技術將走向何方

基因編輯技術無疑將成為未來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目前為止,CRISPR技術主要應用在農業和醫學方面,並取得一些成果。比如農業方面,這項技術主要用來改造植物基因組,用以製造耐旱或者抗病的株系。如今已經成功應用到大豆,玉米,菸草,番茄,小麥等農作物上,很多成果轉化也會在未來逐一呈現[5]

臨床上,這項技術被用於一些遺傳疾病的篩選、預防和治療。一些治療方案在動物疾病模型中已經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還能改造人體免疫細胞——T細胞,讓它們能夠特異的靶向癌細胞,達到癌症治療的目的。

CRISPR的研究還不止於此,一項最新的研究利用CRISPR技術創造出可編程的核酸成像技術,能夠跳過了轉錄、翻譯兩個步驟,直接觀察到蛋白的表達。另外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在dCas核酸酶上,並在末尾加了一段特殊優化的RNA序列,實時觀察到端粒上的動態結構以及細胞內的基因編碼過程[6,7]

CRISPR-Cas核酸成像技術:正進行有絲分裂的海拉細胞中的一個基因的亞細胞定位。

此外,目前研究最多的是Cas9。而Cas蛋白家族還有一大家子成員,如Cas12a, Cas13, Cas10等[8,9]。很多成員的功能很奇特,比如Cas13具有RNA酶的功能可以對RNA進行識別和編輯。現在人們已經可以利用Cas13發展RNA成像技術以及快速檢測薩卡病毒的單鏈RNA。這無疑對於疾病的預防極為重要。

Cas蛋白家族。圖源:參考文獻[1]

總之,雖然CRISPR-Cas技術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但並不能掩蓋其巨大的應用價值。這項技術已經為人類的社會科技的發展打開了一扇窗,「寶劍鋒自磨礪出」,我們期待CRISPR這把利刃,能在眾多科研人員的努力下,被不斷打磨和完善,使之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

不過至少在現階段,它還不能成為解鎖人類基因技能的「萬能鑰匙」,一切操作仍需謹慎——雖然技術本無正邪之分,但使用技術的人,將決定它最終的走向。(編輯:Yuki)

相關焦點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乾貨 | 靠譜 | 實用CRISPR/Cas這項基因編輯技術自從問世以來,已經吸引了無數歡呼和掌聲,在短短幾年之內,它已經成為了生物科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然而它最近也頻頻被「潑冷水」,那麼基因編輯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呢?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CRISPR/Cas是進行基因編輯的強大工具,可以對基因進行定點的精確編輯。在嚮導RNA(guide RNA, gRNA)和Cas9蛋白的參與下,待編輯的細胞基因組DNA將被看作病毒或外源DNA,被精確剪切。但是,CRISPR/Cas9的應用也有一些限制條件。首先,待編輯的區域附近需要存在相對保守的PAM序列。其次,嚮導RNA要與PAM上遊的序列鹼基互補配對。
  • 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公布最新臨床結果
    今日,CRISPR Therapeutics和Vertex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雙方共同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TX001的1/2期臨床試驗數據,已被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接受,將在全體科學會議(Plenary Scientific Session)作為口頭報告公布。
  • CRISPR編輯系統升級 利用「跳躍基因」精確插入DNA片段
    革命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系統實現了在基因組特定位點進行精準編輯。不過,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例,從基因組中刪除DNA片段相對容易,要用另一段序列替換原有DNA片段則困難得多。原因在於,「基因剪刀」Cas9把DNA切斷後,DNA雙鏈通過內源損傷修復通路自然癒合,新DNA片段的整合依靠同源重組或非同源末端連接來實現,效率低,而且在很多細胞類型中不起作用。此次,張鋒教授團隊新開發的升級版CRISPR編輯系統在靶向插入DNA這方面做出了突破。用「改正」的DNA序列來取代含有致病突變的序列,將為治療某些遺傳疾病提供極大的幫助。
  • Nature子刊:抗CRISPR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
    2020年12月9日訊/生物谷BIOON/---CRISPR-Cas9基因編輯可能會引起不想要的遺傳變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廣島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很有前途的修複方法,即關閉CRISPR-Cas9基因編輯,直到它達到關鍵的細胞周期階段,在這個階段,更精確的修復可能會發生。
  • 基因編輯嬰兒 究竟危險在哪裡?
    去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雙胞胎誕生。此事迅速震動了中國和世界,引發輿論風暴,賀建奎被各界一致譴責。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據《Nature》報導,一名俄羅斯科學家Denis Rebrikov已經開始追隨賀建奎的腳步,計劃創造更多的基因編輯嬰兒。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或許,它能被開發成為一種高效的基因編輯方法。論文裡,科學家們首次將CRISPR技術應用到了哺乳動物細胞內,並證明它能在短短幾周之內,就建立起小鼠的疾病模型。隨後,這支團隊也首次在人類細胞中成功使用CRISPR-Cas系統完成了基因編輯。發展與爭議自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誕生以來,科學家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優化與改造。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用基因編輯治療各類疾病的研究在不斷推進中,那麼,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可以用於臨床治療?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還存在哪些問題呢?第一種是對患者身上某些受損的細胞進行基因編輯,然後將這種基因編輯細胞輸回患者體內,讓這些基因編輯細胞治療或替換受損細胞,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熱度背後的冷思考
    近年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正在給整個科研界帶來革命性變化,該技術使用CRISPR系統將Cas9蛋白和嚮導RNA注入小鼠受精卵,就能輕鬆實現基因敲除,同時,注入Donor DNA則可實現基因敲入,甚至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有文章指出這項新技術將很快取代使用胚胎幹細胞的基因修飾,看起來小鼠胚胎幹細胞基因修飾技術的終結不可避免。
  • PNAS:構建出提高CRISPR-Cas9基因編輯精確度的新變體---SaCas9-HF
    2019年10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一種新變體,它有潛力在人類基因治療期間提高基因編輯的精確度。相比於野生型CRISPR-Cas9,這種新變體降低了DNA中出現的意外變化,這表明它可能在需要高精確度的基因療法中發揮作用。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或許,它能被開發成為一種高效的基因編輯方法。論文裡,科學家們首次將CRISPR技術應用到了哺乳動物細胞內,並證明它能在短短幾周之內,就建立起小鼠的疾病模型。隨後,這支團隊也首次在人類細胞中成功使用CRISPR-Cas系統完成了基因編輯。
  • CRISPR 治療晚期肺癌安全可行!全球首例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數據...
    實際上,在賀建奎的嘗試之前,和基因編輯相關的倫理學爭論就沒停過。雷鋒網了解到,擅長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腫瘤的精確立體放療、放化綜合治療以及生物靶向治療的盧鈾教授嘗試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到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當中,這和此前我國科學家改造人類胚胎基因組的做法一相比較,可以說是比較「保守」了,但僅僅是審核也用了半年時間。
  • 提升基因編輯效率尋找新CRISPR酶 新銳公司完成$6500萬A輪融資
    今年,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Jennifer Doudna教授因為在CRISPR基因編輯領域的卓越貢獻摘得諾貝爾化學獎桂冠
  • Science子刊: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遭遇新挫折!新研究揭示它可...
    圖片來自CRISPR-Cas9是一種在過去十年中開發的基因編輯技術。它切割出基因組中不需要的部分,並插入新的DNA片段。人們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來測試這種技術,以期有一天可以將它用於修復導致疾病的遺傳缺陷。有關脫靶編輯的報導阻礙了這一目標的實現,這導致了旨在阻止脫靶編輯的新研究。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技術還可以導致大量不想要的DNA重複。
  • 漫畫|2020諾貝爾化學獎:逆天改命的基因編輯工具!
    這是因為病毒把自己的基因植入了我們的細胞,讓我們幫它繁殖後代。可是,化膿性鏈球菌就不吃這一套。如果病毒(噬菌體)敢把自己的基因植入化膿性鏈球菌之中,它就會派出一種蛋白質分子,從萬千基因中找出病毒的基因,然後一刀下去,劈成兩半。這種神奇的蛋白質分子,叫作CRISPR / Cas9基因剪刀。
  • Nature子刊|不僅僅是基因編輯,新型CRISPR 居然能臨床診斷!
        大多數人在想到 CRISPR 的時候都會想到基因編輯,但是這個工具在其他應用方面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更便宜和更快速的診斷,Michael Kaminski 博士(亥姆霍茲協會和柏林 charit-universit tsmedijin
  • ...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效率,同時降低脫靶效應
    2020年12月9日訊/生物谷BIOON/---CRISPR-Cas9基因編輯可能會引起不想要的遺傳變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廣島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很有前途的修複方法,即關閉CRISPR-Cas9基因編輯,直到它達到關鍵的細胞周期階段,在這個階段,更精確的修復可能會發生。
  • 人類生殖系細胞基因編輯何去何從?「全球暫停」不是永久禁令
    3月14日,7國18名科學家在《自然》網站上聯名呼籲「暫停可遺傳的基因編輯」。但文中指出,「全球暫停」並不意味著永久禁令。相反,科學家們呼籲建立一個國際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各國在保留自己決定權的同時,自願承諾除非滿足某些條件,否則不批准任何臨床種系編輯的使用。
  • 《細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存在重大隱患
    《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CRISPR編輯人類胚胎的重要論文,指出這種工具在編輯特定的基因後,有可能會移除一大段染色體!使用這種工具,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在編輯人類胚胎上,CRISPR卻始終充滿了爭議。這不僅有著倫理上的問題,也有著技術上的隱患。在本篇《細胞》論文中,科學家們評估了使用CRISPR工具修復一條致盲基因的可能性。這條基因叫做EYS,其中的一些突變(如移碼突變)會導致遺傳性眼盲。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治療惡性腫瘤取得重大突破 活體動物上徹底摧毀...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治療惡性腫瘤取得重大突破 活體動物上徹底摧毀癌細胞  Emma Chou •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