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亞馬遜河,又被稱為亞馬孫河。坐落在南北地區的它,也是全球流量第一的大河。據悉,亞馬遜河流域的流量,足足是長江的7倍!途徑691.5萬平方千米,分支高達1.5萬條,如同密密麻麻的毛細血管一般,分布在南美各地。
雖然亞馬遜河有如此強悍的流量,並且途徑地區相當廣,不過至今也沒有一座橋可以跨越在它的表面,也沒有一座大壩敢阻攔它的流淌,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亞馬孫河
中國號稱基建狂魔,也因此,有不少人認為,之所以亞馬遜河上沒有修建任何水利設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沒有身處國內。這要是在國內,幾座大橋那都是分分鐘的事!
誠然,這也只是一種調侃。而亞馬遜河的倔強,也遠非一般人能夠想像的。要知道,亞馬遜河途徑地區多為熱帶雨林氣候,降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高達2000ml+。如此豐富的降水,導致一旦亞馬遜河到了汛期,水量就會暴漲!最高漲幅高達20米!
此外,在亞馬遜河位於一片巨大的河谷,海拔較低。平均海拔150米,最低的位置便是位於中間的一段,僅有44米。
憑藉著強降水,加之地勢較低。亞馬遜河極易泛濫成災。汛期的寬度更會拓展到平時的3倍不止!洶湧而來的激流,將會掃平附近所有的地勢。
對於生活在當地的居民,自然也有應對的辦法。通常人們會修建一種高腳樓,在汛期時,人們就會搬到較高的2樓居住,待到洪水褪去,人們再搬回去。
若是亞馬遜同國內黃河長江一般,雖然不定期泛濫,在此後,又會自己返回原先的河流之中,修座大橋,倒也不是不行,不過橋面的寬度要比一般寬個三倍。
之所以當地不會在亞馬遜河上修建橋梁,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亞馬遜河沒有固定的河道。而它流經的地區都是一片平原,幾乎沒有任何阻擋,為此,一旦泛濫,就會使得河流改道。於是,當地人就只能跟著搬家,以此適應變化多端的亞馬遜河。
雖然麻煩了點,河流改道也有自己的優勢。要知道,河流底部都會淤積許多營養豐富的礦物質,因此,河流改道後,就會留下肥力豐富的天然肥料。
此外,由於亞馬遜河經常改道,並且修築工程又十分耗時。若是建到一般,河流改道了,又該怎麼辦呢?
亞馬遜河流域的人民
雖然亞馬遜河擁有地表20%的淡水資源,但是當地人對此卻無法利用。由於降水豐富,亞馬遜河時不時的就會泛濫成災,為此,根本無法大規模發展農業。當地人也只能在洪水爆發不頻繁的幾個月內,抓緊時機栽種一些周期較短的農作物。對比國內,雖然國內的許多河流也會定期泛濫,歸根結底,這些河都有自己固定的河道,泛濫後,也會很快回歸自己的「家」,並且泛濫的次數,遠沒有亞馬遜河來的頻繁。
再者,亞馬孫流域屬於平原地區,河流的落差較小,人們無法修建水庫攔截洪水,也無法修建水電站發電,只能任由河流白白地流入到海洋中。
其次,亞馬孫河流以及支流非常多,河流將一片片土地切割成碎片,嚴重阻礙了當地的交通,使得當地很難發展大型城市,也無法發展工作等,這也使得亞馬孫流域地區的經濟落後。
此外,亞馬遜河流域溫暖溼潤的氣候,也會引來大量的蚊蟲。再被蚊蟲叮咬後,就會患有瘧疾等傳染性疾病。
時至今日,全球已經有許多大河流域都通過人工治理,造福於民。唯有亞馬遜河流域的人們,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卻對此毫無辦法。
總結
「禍成矣,載可奈何。」
雖然亞馬遜河流量豐富,並且途徑範圍廣。不過,當地地勢地平,加上汛期河水泛濫,河流改道,因此,想在亞馬遜河處建立水壩,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橋梁更是不可能。
此外,由於地廣人稀,當地基礎設施並不全面,甚至十分短缺。加上人們日常生活傾倒汙水,使得亞馬遜河水源,汙染嚴重,疾病盛行。
這也就是為什麼亞馬遜河有著全球20%的淡水資源,卻仍然缺水的原因所在了。
引用文獻;
《史記·周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