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河又名亞馬遜河,位於南美洲地區,是世界上流量第一河流,大約相當於長江流量的7倍,流域面積達到了691.5萬平方千米,支流數量超過1.5萬條,像血管一樣流淌在南美洲大片土地上。
儘管亞馬孫河的流量巨大,流域非常長,但至今沒有一條橋梁敢跨越亞馬孫河,也沒有一個水壩敢攔截亞馬孫河的水源。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經常稱呼自己國家是「基建狂魔」,很多人認為亞馬孫河之所以沒有修建一座大橋,是因為它沒有在我國,如果在我國早就修建了大橋。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對,因為亞馬遜河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桀驁不馴」。
亞馬孫河流域內的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如此多的降雨量,使得亞馬孫河在汛期時水位會提高,最高可提升20米以上。
而亞馬孫河流域是一個巨大的谷底,海拔較低,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其中中部的海拔最低,只有44米。
較高的降雨量,再加上當地海拔較低,使得亞馬孫河非常容易泛濫,在汛期時河流寬度會達到自身寬度的3倍,使周圍地區都淹沒在河流之中。
生活在亞馬孫河流域的人們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通常會修建非常高的吊腳樓,一樓在汛期時讓給洪水,二樓用於居住;等到洪水褪去後再把一樓收拾出來用於居住。
如果亞馬孫河像長江黃河一樣不定期泛濫,泛濫之後再重新返回自己的河道,那麼當地也能夠修建一座大橋,只不過大橋的寬度比平常寬度寬3倍而已。
但亞馬孫河之所以沒有修建大橋,是因為亞馬孫河太容易改道了。亞馬孫河流經的區域不僅地形平坦,而且沒有堅硬的巖石,當河流流量較大時,河流會衝散周圍的土壤,使河流改道。因此生活在當地的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來適應反覆無常的亞馬孫河。
不過,亞馬孫河改道對農民也有一定的好處,那就是亞馬孫河有大量礦物質,農民可以在亞馬孫河褪去後的淤泥中種植莊稼。
而且,當地的農業幾乎不用施化肥,淤泥中的養分就能夠使得農作物豐收。
正是因為經常改道的亞馬孫河,使得人們難以在亞馬孫河上面建造橋梁,畢竟在施工時可能河流還在下面流淌,等到竣工時,大橋下面可能就是一片平地了。
亞馬孫河流域雖然擁有地球表面20%流動的淡水,但是當地人民卻無法有效利用這些淡水。
首先,亞馬孫河並不像尼羅河一樣定期泛濫,而是不定期就會泛濫,使得當地的農業難以發展,只能在洪水褪去後抓緊時間耕種。我國的河流雖然也是不定期泛濫,但我國河流都有固定的河道,即使黃河過去經常改道,但改道頻率不如亞馬孫河快。
再者,亞馬孫流域屬於平原地區,河流的落差較小,人們無法修建水庫攔截洪水,也無法修建水電站發電,只能任由河流白白地流入到海洋中。
其次,亞馬孫河流以及支流非常多,河流將一片片土地切割成碎片,嚴重阻礙了當地的交通,使得當地很難發展大型城市,也無法發展工作等,這也使得亞馬孫流域地區的經濟落後。
除此之外,豐富的水汽也使得人們容易患有瘧疾以及呼吸道疾病。
在其他大河流域已經能夠很好地治理並利用河流為人類提供便利時,生活在亞馬孫河流域的人民卻只能被動地接受亞馬孫河的改造。
亞馬孫河雖然水量豐富,流經區域廣,但由於當地地形平坦,使得亞馬孫河在汛期時非常容易泛濫和改道,而這又造成了人們無法修建橋梁。由於當地的地勢落差較小,人們也無法修建大壩攔截洪水,並用於發電。
在人口密集的叢林城市中,由於當地的設施不齊全,很多居民會在河流中洗衣服,將糞便等衝入亞馬孫河,使得河流汙染嚴重,傳播很多疾病。
也就是說,亞馬孫河的淡水雖然很豐富,但可供人們使用的清潔淡水資源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