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科學界對於亞馬孫河是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一直保有爭議,巴西科學家曾經通過一場實地探測發現實際上亞馬孫河比尼羅河還長65公裡,但是由於亞馬孫河的河況和氣候條件更為複雜一些,河床的大小一直難以確定,因此,亞馬孫河只能屈居世界第二長河。
尼羅河是目前科學界公認的世界第一大長河,尼羅河穿過了埃及首都開羅的市區,兩岸和河中的島嶼有多座橋梁起著相通的功能;而蘇丹的首都喀什穆,也有6座跨過尼羅河的大橋。
長江是世界上第三大長河,我們非常熟悉的有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也設法在如此雄偉的大河上建造了一座大橋。
那麼,為什麼世界第一大長河和第三大長河,都有橋跨過。而世界第二大長河—亞馬遜河卻至今仍然沒有一座橋敢跨過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亞馬孫河流經的區域是亞馬孫平原,俗稱「地球之肺」,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地區是全世界降水最為豐沛的地區之一,這也造就了亞馬孫河的極大流量,亞馬孫河比尼羅河短一些,比長江長一些,但是它的流量卻是長江注水量的7倍,每秒鐘就有21.9萬立方米的水匯入海洋,而長江入海口的平均流量是3.05立方米/秒。流量之大,可見一斑。
亞馬遜河的流向是自西向東,沿途經過了安第斯山脈、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在這一路上,亞馬孫大哥搜羅了眾多小弟,形成了龐大了亞馬孫水系網,大大小小的支流算起來,亞馬孫河竟然有1.5萬條支流,對比於我們的長江只有49條支流,因此亞馬孫河這規模可想而知。
亞馬孫河受季節變化非常大,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6月是亞馬遜河的汛期,當地豐沛的降水會導致亞馬孫河的水位迅速暴漲。又因為亞馬孫河流經的地區都是平原地區,因此在汛期,亞馬孫河的河水經常越過警戒線,把平原地區直接給淹了。
遇到特大汛期時,它淹沒的範圍可能覆蓋幾十公裡,水位可能比平時還高出十幾米。
亞馬孫河很容易被淹的最重要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河道,我們看到長江、黃河、甚至它們的任何一條支流,我們都能清晰地看到河道,但是亞馬孫河就不是這樣的。河流附近的土壤比較鬆軟,在汛期很容易被衝垮,而且頻繁改道。這對橋梁建築來說可是一大忌諱。
亞馬孫河的河道非常之寬,我們知道河流在入海口的時候,一般河道都會收緊,但是亞馬遜河的河道仍有12公裡寬,在汛期的時候大水漫灌,有的河道甚至寬至40公裡,甚至有了「河海之稱」。
根據以上的分析,具體總結出了兩大點,分別從自然和經濟效益出發。
1.河道複雜,支流繁多。亞馬孫河的支流眾多,河道非常複雜,導致施工難度很大。
2.無固定河道。無固定河道導致橋梁建設難以得到規劃。
3.常泛濫,土壤疏鬆。亞馬孫河受季節影響較大,汛期的時候平原地區會被大面積淹沒
4.河道寬。河道寬,導致建築難度加大,對技術要求更高。
1.人少。亞馬孫河附近地廣人稀,因此建築橋梁的社會和經濟價值不大。反觀尼羅河和長江,都是經過了重大城市,跨江大橋也才建起來。
2.成本太高。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亞馬孫河上的橋梁建築難度很大,因此會導致橋梁建築成本過高,甚至成本遠超收益。
3.環境效益。亞馬孫河周邊的生態環境是比較脆弱的,建橋很可能會損害當地的生態環境。
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流經了地球之肺。它是世界上支流最多的河流,水系也非常龐大;受降水的影響,又缺乏固定河道,亞馬孫河在汛期的時候很容易淹沒周圍平原,輕易改道;河道又寬,建築難度大。因此自然條件導致亞馬孫河的建築成本奇高。
此外,由於亞馬孫河流經的地區人煙稀少、橋梁造價成本高,因此從社會效益來看,這樣一座跨江大橋可能會得不償失。
你認為有必要修建一座跨過亞馬遜河的大橋嗎?為什麼?在評論區一起討論你的想法吧!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