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絕大多數地區,當地的生活環境是由人類說了算,但在亞馬遜原始森林中,當地的環境是由亞馬遜河流說了算。
亞馬遜河流不僅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同時也是流量最大的河流,它深達100米,寬度可達40公裡,其攜帶的水量比任何一條河流都多。然而,這條河從來沒有被人類駕馭過,從亞馬遜的源頭到入海口,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座橋梁橫跨過它的身上。
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亞馬遜河坐落於南美洲地區,這裡地勢四周高,中間低,所以周圍的河流都會向中部地勢低洼的地方匯聚,最終匯聚成為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流水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在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6月份時,當地的降雨會使得亞馬遜河流水位暴漲,而亞馬遜流經的區域又是平坦無阻的平原地區,以至於亞馬遜河流經常會泛濫。
在雨季時,亞馬遜河流會淹沒周圍幾十公裡的土地,甚至有些地方的水位深度,比旱季時要高12-20米左右。
如果說水位高低的變化會影響人們修建橋梁時的高度,那麼這些問題還好解決,真正難以解決的是亞馬遜河流並沒有固定的河道。
亞馬遜河流流經的區域,土壤大多較為鬆軟,鬆軟的土壤在河流的衝擊下容易被衝垮,這也使得亞馬遜河流在雨季時更加容易泛濫,每當亞馬遜河流泛濫之後,人們會發現原本的河道位置現在已經成為了陸地,而曾經的家園已經淹沒在了亞馬遜河流之中,成為亞馬遜河的新河床。
據當地農民介紹,在過去10年裡,她不得不連續搬了3次家,原因就是因為亞馬遜河的泛濫與頻繁改道。
我們知道,修建橋梁的作用就是溝通河流兩岸,然而如果一條河流沒有固定的河道,經常發生改道事件,那麼該橋梁即使修建完成,也將變得毫無意義。
另外,在亞馬遜河流不易變道的地方,大多是水面非常寬闊的地方,這裡的水面寬度有可能達到30-45公裡,而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兩岸的人們並不富裕,國家也不富強,無力承擔如此規模宏大的基建工程。
另外,當地的土壤比較鬆軟,對於修建橋梁也較為不利。在種種因素的制約下,時至今日仍沒有一座橋梁敢橫跨在亞馬遜河流之上。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人們已經能夠有效利用當地水資源來發展農業,而生活在亞馬遜兩岸的人們,至今為止仍舊利用原始的方式耕種農作物。
我們知道,亞馬遜河流流量很長,它們在流經下遊時,會攜帶著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中就包含各種有機質。等到亞馬遜河流泛濫後,淤泥就會留在當地,人們就可以把這些淤泥當做肥料,在上面耕種糧食。
其實,世界上很多文明古國最早時,也是利用河流的泛濫帶來的泥沙耕種土地,比如:尼羅河的定期泛濫,黃河的不定期泛濫等。
只是,隨著人們文明的發展,許多國家已經能夠充分調節河流的能量,使河水為我所用。比如:黃河沿途有許多水電站,這些水電站除了能發電外,還能夠調節洪峰,儲存水量在旱季時開閘放水。由於水電站的修建,使得黃河泛濫次數越來越少。
但由於亞馬遜河流兩岸經濟較為落後,人口減少,再加上種種因素的制約,目前並沒有大型水電站在這裡修建,因此這條河流並沒有被人類馴服,依舊我行我素地折騰著。
雖然亞馬遜河流沒有被人類馴服,但人類的活動已經影響到了它的存在。在過去,生活在這裡的人口稀少,對當地環境破壞有限。但現如今隨著移民的湧入,以及人們對木材的需求量上升,以至于越來越多的森林被砍伐,越來越多的土壤隨著雨水衝擊而流失,使得亞馬遜河流含沙量上升,更加容易泛濫成災。
另外,亞馬遜河流雖然水域豐富,但當地人們仍舊面臨著無淡水可用的危機。這是因為當地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或者說沒有能力保護環境,以至於生活汙水會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而生活在下遊的人們又會直接使用該水當做飲用水,導致許多疾病在這裡傳播。
為了保護這裡的生態環境,以及保護這裡的居民個人健康問題,許多國際組織和科學家都來到了這裡,尋找亞馬遜河流以及河流兩岸人民的出路,希望在未來,人們能找到一個既可以發展當地經濟,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