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電驅系統標準解讀與拓展:轉矩響應時間

2020-12-03 臭皮匠試驗室

導語:我們之前已討論過電動汽車動力總成中的「轉矩控制精度」,按照GB/T 18488.2標準所述,這主要針對的是轉矩靜態特性,那轉矩動態特性怎麼衡量?這就是我們本次的話題:轉矩響應時間。它同樣直接影響了整車的駕駛性,以及遇到緊急情況時的反應速度。究竟怎麼定義轉矩響應時間?如何測試?轉矩響應時間和系統哪些參數相關?控制方式對轉矩響應時間的影響?這些問題是我們這次討論的重點。

我們結合相關標準按以下邏輯進行解讀:

1. 什麼是轉矩響應時間?

2. 轉矩響應時間的測試方法

3. 轉矩響應時間的影響因素

4. 控制方式對轉矩響應時間的影響

1. 什麼是轉矩響應時間

在《GB/T 18488.1-2015-電動汽車用電機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術條件》3.13中給出了轉矩響應時間的定義:

解讀:我們以下圖為示意,說明一個典型的轉矩響應歷程。

其中,Trq_Req為需求轉矩;Trq_Real為實際轉矩。

T0時刻系統接收到Trq_Req的指令信息,經過一段延遲時間T_Delay,Trq_Real達到了Trq_Req的10%;再經過一段的上升時間T_Rise,Trq_Real達到了Trq_Req的90%;轉矩再繼續上升到最大值後開始減小(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是轉矩動態偏差Trq_Dynamic_Dev),如此,Trq_Real沿著Trq_Req上下波動,經過T_Dyn,到達T1時刻,Trq_Real的波動範圍在容差範圍內,這個容差範圍也就是轉矩靜態誤差Trq_Steady_Dev。這個過程中,轉矩響應時間為T_Delay+T_Rise+T_Dyn。

圖1 轉矩響應歷程示意圖

2. 轉矩響應時間的測試

《GB/T 18488.2-2015-電動汽車用電機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實驗方法》7.4.2 中已經具體地寫明了轉矩響應時間測試的方法:

解讀:重點已經標記出,測試步驟很好理解,不作贅述。 這裡重點說一下"堵轉",這個狀態筆者認為是有BUG的,它忽視了轉速傳感器,也就是旋變的影響,系統測試應該考慮全面,應該分段定義轉速。我們在《新能源電驅系統標準解讀與拓展:轉矩控制精度》中已經分析過,旋變的精度影響了轉矩的精度,也就是影響了容差計算。 那麼,哪些變量對轉矩響應時間產生影響?我們第3節中分析。

關於"堵轉"的定義、機理和影響因素,已做過解讀,可參考《新能源電驅系統標準解讀與拓展:堵轉》。

3. 轉矩響應時間的影響因素

我想大家已經猜到, 影響轉矩控制精度的因素當然也影響轉矩的響應時間 ,我們已經把轉矩精度的影響因素分為三類:

a. 控制器的計算延遲與傳感器採樣延遲

b. 傳感器精度(電流、電壓、旋變)

c. 電機參數

不過在分析時候,我們假設電機驅動器的設計與傳感器的使用都是基於磁場定向控制 ( FOC) 理論(在"轉矩控制精度"一文中已經提過,連結:)。

這個理論最初於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西門子的工程師提出,它是基於轉子磁鏈定向的非直接轉矩控制,注意是"非",那"是不是有直接控制方法讓轉矩更快一點呢?" 當然是肯定的!直接轉矩控制(DTC)在FOC出現後十幾年,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德國教授Depenbrock提出。

我們在第4節看看這個控制方式是怎麼降低轉矩響應時間的。

4. 控制方式對轉矩響應時間的影響

我們還是看圖說話,先看下DTC的控制流程圖:

圖2 DTC控制流程圖

從框圖我們可以看到,轉矩差和磁鏈差通過滯環控制器,輸出信號通過查表觸發IGBT,控制器再根據電機的三相電流、IGBT觸發方式和母線電壓,得到在兩相靜止坐標系下的電壓和電流:uα、uβ、iα、iβ。然後根據這4個量,對轉矩和磁鏈進行計算,與需求轉矩和磁鏈進行比較,形成閉環。 D TC控制相關資料非常多,詳細了解 可自行百度。

通過與FOC的控制圖比較,我們可以發現DTC控制:

1. 不需要角度傳感器,即旋變,因此沒有了旋變的精度和延遲誤差。

2. 不需要PI調節模塊,只需要滯環比較器,響應速度非常快。

3. 沒有反Clark-Park變換,節省計算時間。

4. 沒有SVPWM模塊,節省計算時間。

對某一款電機分別用FOC和DTC進行控制,下圖3是轉矩響應的結果[1]:

圖3 FOC和DTC轉矩控制響應時間對比

我們從圖紙可以粗略得到FOC和DTC轉矩響應時間,列出比較:

由此可見,DTC在轉矩響應時間上的優越性一目了然。通常,DTC的轉矩響應時間在1~2ms,而FOC轉矩響應時間只能控制在20ms以內。所以,DTC控制有更好的轉矩動態特性。

5. 總結

本文分析了影響電動車駕駛性的另一重要指標:轉矩響應時間。依據轉矩響應時間的影響因素,其相關測試規範還需完善。最後,控制方式也是影響轉矩的響應時間的重要因素,DTC控制相對於最廣泛使用的FOC控制有更好的扭矩動態特性,當然,如果考慮扭矩波動和開關頻率不可控等方面,DTC還是不完美,但是結合FOC與DTC兩者的優點,基於SVPWM的DTC控制已經被研發出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研究下。

相關焦點

  • 新能源電驅系統標準解讀與拓展:轉矩控制精度
    導語:純電動汽車動力總成中的轉矩控制精度,是整車關注的關鍵指標之一,直接影響了整車的駕駛性、能耗優化、以及轉矩突變時的響應時間。究竟什麼是轉矩精度?如何測試?轉矩精度和系統哪些參數相關?又要如何在設計開發過程中將其限制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這些問題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 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標準解讀與拓展:絕緣電阻測試
    標準中的"冷態""熱態"如何理解?,值得我們探討。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 加直流電壓於電介質,經過一定時間的極化過程結束後,流過電介質的洩露電流對應的電阻稱為絕緣電阻。 (#WHAT? 電介質? 極化? $%&*@~這不是白說嗎?
  • 新能源汽車電驅系統標準解讀與拓展:饋電特性
    我們已經討論過電驅動扭矩控制和轉速控制的相關標準和應用(轉矩響應時間、轉矩控制精度、轉速控制),標準中測試都是在電機電動狀態下進行的的,電動汽車節能不僅僅是因為行駛中使用電能,更是因為汽車在減速或者制動時,電機工作在發電狀態,汽車行駛的動能帶動發電機將汽車動能轉化為的電能並儲存在儲能設備中("饋電"過程),如電池和超級電容,汽車起步或加速時,電機再將儲能元件中的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給汽車
  • 新能源電驅系統GB/T18488.1-2015 標準解讀
    」通過本篇解讀,上述問題會有初步答案。最主要的目的高壓安全,具體的說就是在緊急情況,如碰撞,短路等情況,以及每次操作時,都會有高壓下電,而電機控制器中由於有薄膜電容等可儲能裝置,BMS控制下電以後,內部仍存在高壓,為防止人員傷害,電機控制器需將電機控制器中的電壓降低到A級電壓以下(即60Vdc以下)。
  • 新能源電動汽車電驅系統標準解讀與拓展:控制器運行耐久試驗
    03 、解讀:控制器運行耐久試驗"定製化"設計01 、為什麼要進行控制器運行耐久試驗?控制器作為三合一電驅動動力總成系統的"大腦",在整個生命周期內主要承受兩方面的負荷影響:一、外部環境變換產生的溫度負荷(TC);二、內部定期負載電流產生的溫度負荷(PC)。
  • 北汽新能源EU5:好電機才有好動力
    以北汽新能源新近上市的人工智慧轎車EU5為例,其搭載的北汽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機驅動系統就集高性能電機、高速減速器、電機控制系統於一身,並應用了國內首創的高壓驅動集成控制單元,不但重量更輕,各項動力指標表現優異,還能為用戶帶來更經濟的使用成本。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解讀這套電機驅動系統的過人之處。
  • 上汽榮威ER6純電三電系統的技術細節
    最近上汽榮威R汽車ER6不僅銷量不錯,而且憑藉著新一代新能源三電系統拿獎拿到手軟。 ↑上汽集團新能源三電系統路線圖 針對上汽電動化戰略部署,上汽集團近期公布了其新能源三電系統路線圖。具體來說它分為E0,E1,E3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在三電上的區別主要在電驅部分、電池部分以及整車平臺部分。
  • 2020「中國心」十佳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公布,別克微藍6折桂
    據悉,新車0-100km/h加速時間或小於4S,配有7種駕駛模式。廣汽新能源,全球首創「三合一」電驅系統,推薦車型埃安V;埃安V是基於GEP2.0全鋁純電專屬平臺打造,擁有全球首創深度集成三合一電驅系統、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及管理技術,超低風阻設計、全球首創雙層流熱泵空調及全球領先節能提效技術等領先科技,直接將同級純電SUV的續航記錄提升至600km。
  • 新能源汽車四種常用電機驅動系統詳解
    目前更適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機是交流異步電機和PM電動機。(3)異步電動機的控制系統由於交流三相感應電機不能直接使用直流電,因此需要逆變裝置進行轉換控制。新能源汽車減速或制動時,電機處在發電制動狀態,給蓄電池充電,實現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在新能源汽車上,由功率半導體器件構成的PWM功率逆變器把蓄電池電源提供的直流電變換為頻率和幅值都可以調節的交流電。
  • 齒槽轉矩測試的必要性和方法
    然而在永磁電機中,齒槽轉矩的存在給電機的控制性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齒槽轉矩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我們又該怎麼去測呢?玩過永磁電機的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在電機掉電的情況下去轉電機的轉子,發現會有一種卡頓的感覺,而不像傳統直流電機那麼順暢的就能把轉子徒手轉起來。這種卡頓其實就是因為永磁電機存在齒槽轉矩。
  • 新能源汽車驅動控制器的關鍵技術
    同時,得益於成熟的技術迭代,以及相比於寬禁帶半導體器件更低的成本,矽基IGBT仍然是當前與未來較長時間內電機控制器產品的主要選擇。 在矽基IGBT晶片技術上,英飛凌科技公司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高功率密度需求,已研發出EDT2晶片技術,實現了750V/270AIGBT晶片量產,富士集團等日本廠商也都相繼研發出了高功率密度IGBT晶片技術,並已批量應用於汽車IGBT模塊產品。
  • 一篇文章看懂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及其當前水平 - 第一電動網
    底層軟體以AUTOSAR汽車軟體開放式系統架構為標準,達到電子控制單元(ECU)開發共平臺的發展目標,支持新能源汽車不同的控制系統;模塊化軟體組件以軟體復用為目標,以有效提高軟體質量、縮短軟體開發周期。
  • 螞蟻預售、@LIFE平臺首發,奇瑞新能源拉開核心技術攻勢
    車身模塊化,則可靈活拓展車型,材料利用率最大化,可實現SD、SUV、MPV等多種車型拓展開發。電池模塊化則是行業首創,據介紹,@LIFE平臺產品可實現電池互換性,讓電池包持續升級,不僅動力電池可回收,不同級別車型電池包也可互換;而且還能進行續航升級(400km → 700+km)拓展開發,實現即換即用。
  • GEP 2.0全鋁純電專屬平臺賦能 廣汽新能源鍛造更硬核的「三電」技術
    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步退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將「三電」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取得競爭上的優勢,是每個新能源車企必須直面與破解的問題。  「三電」行業產能過剩,車企亟需降本提質  數據顯示,新能源車的「三電」核心零部件佔據了總成本的約60%。在新能源補貼退坡的大背景下,「三電」系統行業也出現了利潤下滑的趨勢。
  •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是哪些?
    MCU是新能源汽車特有的核心功率電子單元,是電動機的大腦。它在接收到VCU的車輛行駛控制指令後,及時控制電動機輸出指定的扭矩和轉速,驅動車輛行駛。實現把動力電池的直流電能轉換為所需的高壓交流電、並驅動電機本體輸出機械能。
  • 詳細分析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控系統
    其他特殊類型的驅動電機包括輪轂/輪邊電機、混合勵磁電機、多相電機、雙機械埠能量變換器( Dmp-EVT),目前市場化應用較少,是否能夠大規模推廣需要更長時間的車型驗證。 (1)交流異步電機,也稱為感應電機( Induction Motor),在定子繞組中輸入三相交流電,定子繞組中的勵磁電流在定子鐵芯中產生旋轉磁場, 此時轉子繞組中有感應電流通過並推動轉子作旋轉運動。
  • 當上新能源三好生的Pi4是個什麼東西?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WEY品牌做到了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以幾乎不可能的產品速度、幾乎不可能的渠道速度、幾乎不可能的銷售速度,賣出了10萬多臺,稱其是中國第一豪華品牌實至名歸。同樣是以一個不可能速度,前不久WEY平臺發布了旗下首款全新高端新能源平臺—Pi4。Pi4是什麼?
  • 小型車續航竟達360km 2018年首批新能源目錄解讀
    【搜狐汽車 E電園】(圖/文:李瀛)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18年首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其中乘用車部分共31款新車型,7款變更車型,包含了長城、吉利、江鈴、比亞迪等廠商的純電動車型或插電式混動車型入選。
  • 一篇文章看懂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及其當前水平
    底層軟體以AUTOSAR汽車軟體開放式系統架構為標準,達到電子控制單元(ECU)開發共平臺的發展目標,支持新能源汽車不同的控制系統;模塊化軟體組件以軟體復用為目標,以有效提高軟體質量、縮短軟體開發周期。
  • 政策解讀:工信部修改新能源汽車積分計算公式的背後是什麼?
    政策解讀:工信部修改新能源汽車積分計算公式的背後是什麼?《修正案》進一步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導向,通過對新能源單車積分核算方式的調整,弱化了純電動汽車續航裡程的要求,肯定了插電混動車和在新能源市場的地位,提高了對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要求,並通過逐年提高新能源積分比例和更加嚴苛的電耗核算標準,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發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