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破壞環境引發災難的反思

2020-11-23 惠州日報

英國著名學者克萊夫·龐廷所著的《綠色世界史》一書,書名與內容實際是相悖的。從書名看,貌似這是一本介紹世界綠色發展歷史的書。但其實並非這樣。閱讀此書,才知這是一本披露人類是如何毀掉綠色、破壞環境,從而導致生態惡劣、戰爭不斷、資源枯竭、疾病叢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滋生蔓延的書,是作者對人類破壞綠色世界引起的連鎖反應的批判與反思。

對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這一過程作全景式掃描

這本書的開篇叫「復活島的教訓」。復活島是世界上最為遙遠的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它只有400平方英裡左右,位於太平洋之中。作者介紹說,復活島的居民曾經有世界上最早的社會組織,而且創造了各種繁複的祭禮,精心製作了各種紀念物。然而,由於島上人口的增多,對樹木的砍伐殆盡,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復存在了。饑荒、瘟疫等各種問題接踵而來,很快,這座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島嶼也最終衰敗,走向了沒落。作者無不感嘆地說,「經歷了許多世紀,復活島上的定居者們非常不容易、非常艱難地建造了自己這種類型的社會組織,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發達的社會組織形式之一。但是,島上居民人口的增長和文化上的雄心,最終證明對於他們可以得到的有限資源而言是過於巨大了。當環境被這種壓力摧毀後,這個社會很快崩潰,並且走向了一種近乎野蠻的狀態。」應該說,復活島的衰敗,其實就是綠色的毀滅、環境的惡化所導致的結果。從中也能看到,環境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休戚與共。作者用這個例子作為該書的開篇之文,其警示意義不言而喻。

接著,在「歷史的奠基、人類史的百分之九十九」這兩章中,作者用史詩般的敘事,對人類誕生之初的環境,以及上百萬年間人類的採集狩獵活動,進行了描繪和再現。然後指出,「在這一階段,採集和狩獵對環境的影響總的來說還很小,這是因為人口散布的密度很小,人類的技術力量也有限。」而在接下來的「第一次大轉變、破壞與生存、對世界的掠奪、基礎的不平等、疾病與死亡、人口數的分量、第二次大轉變、城市的崛起、創造富裕社會」等章節中,作者將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這一次次飛躍的過程作了全景式的掃描。從這個過程中人們也清楚地看到,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是把雙刃劍,它在創造日益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又破壞了賜予人類寶藏的綠色世界,破壞人類賴以發展的生態環境。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人類社會的發展「卻有著巨大的代價——能源和各種原材料消耗的巨大增長、普遍的汙染和各種社會問題。此外,它還帶來了世界上人與人、國與國,以及更為重要的富與窮之間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嚴重問題。」

通過事例警告人們:如果人類再一味地任性發展下去,消失的不僅僅是綠色世界,還將是人類自身

對於人口的增長、工業的發展、城市的崛起對綠色的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對環境的汙染,作者在「世界的汙染」一章中進行了細緻的闡述。作者說,「汙染是每一個時期人類社會的鮮明特徵之一。到20世紀後期,汙染已是如此大規模,以至於保障地球上生命的全球調控機制都受到了明顯威脅。」然後,作者將包括「汙水、煙霧、酸雨、有毒廢棄物、核汙染、汽車汙染」等方方面面的汙染進行了一一羅列,同時,對這些汙染給人類生命、生活、生存造成的危害作了詳細介紹。尤其是綠色的消失,環境的破壞,造成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疾病發生,這些事實,讓人感到觸目驚心。作者也通過這些事例警告人們:如果人類再一味地任性發展下去,消失的不僅僅只是綠色世界,還將是人類自身。

閱讀《綠色世界史》一書,還讓人感到,綠色世界的消失,生態的惡劣,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人類貪婪之心造成的。人類在自己的奇思妙想引導下,總是想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物什,開闢出新的領域,來滿足自己的追求,達到幸福的境界。這種無休止的欲望帶來的後果就是,資源的過度攫取,綠色的快速消失,生態的急劇惡化,戰爭的連綿爆發。對於作者的這種結論,當人們認真去閱讀世界歷史時,就不難發現是十分正確的。所以,要保護好綠色世界,要維護好生態環境,重要的是要制止那些貪婪之心,才能防止大片的綠色變成一片片荒漠,才能維繫人類文明的可持續延伸,才能防止世界上爆發人類措手不及的瘟疫,才能減少人類發展歷程中的曲折,才能保證人類不斷繁榮進步。所以說,《綠色世界史》是一本能給人帶來深刻啟示的書,值得閱讀的書。

(賈登榮)

相關焦點

  • 對人類破壞環境 引發災難的反思
    閱讀此書,才知這是一本披露人類是如何毀掉綠色、破壞環境,從而導致生態惡劣、戰爭不斷、資源枯竭、疾病叢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滋生蔓延的書,是作者對人類破壞綠色世界引起的連鎖反應的批判與反思。 對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這一過程作全景式掃描 這本書的開篇叫「復活島的教訓」。復活島是世界上最為遙遠的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 真實災難故事改編《末日崩塌》,對人類破壞環境具有警示意義!
    「災難」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來說,就是「恐怖」的代名詞,尤其是自然災難。相信每個人都知道,每年全世界各地,都會都到自然災難的侵害。如火山爆發、地震、洪水、冰雹等。雖然現代的科學技術已經在飛速發展,但是人類在這些大自然的災害面前,還是顯得過於渺小、猶如塵埃。因此,全世界每時每刻都在宣傳著保護地球、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 最心痛的五部災難大片,再不珍惜環境,終難逃大自然的懲罰!
    本期話題【最心痛的五部災難大片,再不珍惜環境,終難逃大自然的懲罰!】劇中的故事也給觀眾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反思,保護家園人人有責。《2012》:這部劇是由由羅蘭·艾默裡奇執導 的一部災難大片,主要講述的就是傑克遜·柯蒂斯帶著孩子去獨家,結果卻意外發現了曾經美好的回憶出現了乾涸,查理告訴傑克遜因為自然環境和資源長期被人類掠奪和破壞,地球已經面臨崩潰,人類即將面臨巨大的災難,事實證明查理的話是對的,災難來臨時,人類才發現自己的渺小和脆弱,才發現自己是那麼的無助。
  • 《傳染病》:災難背後對人類的警示意義和現實思考
    該影片告訴我們人類是一個整體,當災難來臨,如果我們自私自利,互相懷疑,那麼打敗我們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性的陰暗面。只有團結一致,互相關愛,信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才能戰勝災難,贏得新生。今天我將從電影的影射人性,警示意義,現實思考這三個部分來解讀《傳染病》這部電影對人類的深刻意義。
  • 人類在災難面前是脆弱渺小的,災難需要警示推薦一些好看的災難片
    這些災難在給我們人類警醒,在災難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描寫,同時對於全球環境治理刻不容緩。下面推薦一些全球關於災難類型的電影,希望在觀影享受的同時能夠深深的反思。1、《2012》《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故事發生在2012年12月,一家人正在度假。
  • 我們愛看災難片 是因為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尹鴻老師表示,在災難面前,人類不是世界的上帝,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上帝,必須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災難片給了我們一種用恐懼的經歷,去超越恐懼的美學方式和藝術方式以表現災難為題材的電影,通常都被稱為災難片,尹鴻老師分析說,災難片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的破壞力量。無論這力量是來自自然、來自人為,還是來自外太空。第二,巨大的破壞性導致巨大的傷害。
  • 2020年啟示錄:聰明絕頂的人類,未來或引發5大災難
    下面就來盤點一下未來人類將要面臨的五大災難,這些災難真的一個比一個嚴重。,那麼勢必引發下一場工業革命,給人類文明升級打下基礎,但是也有人擔憂,如果機器人擁有了人類意識,那麼也意味著它們擁有了追求自由的渴望,如果人工智慧機器人為了追求自由而起來反抗人類,那麼人類將不是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對手,畢竟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身體素質要比人類要強很多,一旦人工智慧機器人起來反抗人類,即使沒有威脅人類的主宰地位,也有可能會讓人類損失慘重,因此霍金生前警告人類慎重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但是人類似乎並不覺得後果有那麼嚴重
  •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是人類之間的戰爭,而是人類與災難的戰爭
    ,如今卻適應了南極的寒冷環境。,也創造了垃圾:海洋垃圾、太空垃圾以及人類在活動中產生出來的各種汙染環境的垃圾。溫室效應引發了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從而使南極、北極氣溫升高,嚴重破壞了兩極的生態環境。」每一場災難的背後,仿佛都有一個變化多端的魔鬼,用它血盆大口正慢慢吞噬著每一個生靈的生命和每一處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遭遇到的每一次災難,其實都是一場殘酷的狙擊戰,在未來的歲月裡,人類還會遇到更多不可預知的、更加殘酷的自我拯救的戰爭。
  • 災難電影《後天》:今天不自知,災難就在後天
    2009年,災難片《2012》橫掃電影圈,全球取得了八億多美金的票房,將災難電影再次帶到了一個熱度。電影《後天》主要講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惡劣氣候,繼而猶如多米諾骨牌效應似的引發了全球的自然災害。電影雖然利用了誇張的方法,提前向人們展示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冰河時代」,但影片中不斷發生的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事實,無疑敲響了人們的警鐘:今天很美好,明天也可能相安無事,但任由事態發展下去,後天的不幸馬上就會來臨。後天的特效逼真,場面弘大。
  • 那些讓你震撼人心的災難片,帶你了解那些好看的災難片
    災難片講述的,是災難本身,它會用宏大的場面敘事,來告訴大家災難發生的原因,以及發生的過程。 廢土遊戲的興起,自然也引發了電影中的廢土熱潮。 1968年的《人猿星球》,是首次提及廢土概念的影片。它創造了一個末日世界裡進化鏈倒置的設定。
  • 初中生物說課稿:《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中第一節《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2、能舉例說明人類的哪些活動能改善生態平衡,哪些活動會破壞生態平衡。3、讓學生了解保護環境、治理汙染的一般手段和方法。☆能力目標1、通過收集有關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並激發學生關注生物信息的興趣。
  • 人類將來無法避免的災難有哪些?這三個無法避免
    在地球上不僅有許多的自然災害和難以預知的危險存在,地球的自然地理環境每一天也都發生了改變,那麼人類在將來無法避免的災難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要說其中三個人類無法避免的災難,這些或許會導致地球上的生態系統遭到大量破壞,而到那個時候,我們人類也難以在地球上生存。
  • 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南極大陸血紅滿地,一場危機全球的環境災難正在來臨!
    當人們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了新冠肺炎上,很少有人會注意另一場災難,正在無聲無息逼近。
  • 病毒災難片《致命復活》公映 影片五大看點解析
    電影《致命復活》正式全國公映超級末日病毒突襲引發奪命疫情《流感》作為曾經的現象級災難電影,因為病毒引發的全城戒備,讓觀眾至今記憶深刻。而《致命復活》同樣作為病毒災難片,相比《流感》雖格局偏小,但它更注重於挖掘災難人性和末日病毒背後的反思,意義深遠。影片中出現的病毒比現實出現的病毒傳染性更高,更致命;人類感染後的反映更劇烈;動作戲與與逃生的相互融合,讓觀眾如置身其中的感受到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絕境較量。如此高速傳播的致命威脅及恐怖病狀也讓人細思極恐。
  • 2020人類的反思
    有關調查表明: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大氣汙染、病毒肆虐、災難頻發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問題,當今世界面臨的生態危機,可以說是人類徵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結出的惡果,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地球上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活環境正逐步變化。
  • 怪石湖水怪之謎:水下生物被捉後,引發的災難令人警醒
    在之後這些水怪又引發了什麼持續性的災難呢?一、人類為了發展經濟而改造自然,水庫中發現怪物在古代,存在著各種各樣封建迷信的思想,人們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似乎總信奉各種各樣的怪力亂神說法。他們相信在人類之外有神的存在,同時這些神靈與鬼怪所交織成為奇幻的世界裡,也有很多他們不能控制的力量。
  • 人與自然:人類會反思全球一體化嗎?
    科學永遠是多刃劍,在給予人便利的同時,也會讓壞人利用它來破壞地球、破壞環境。黃瓜不脆,西紅柿不香,西瓜不甜,好多蔬菜水果都沒有以前好吃了……這樣的感受,似乎很多人都有。科學讓居民的日常生活豐富起來,譬如反季節蔬菜和水果,只不過這些蔬菜和水果吃起來並不香,它沒有自然生長的蔬菜瓜果的清香味道,讓人感覺很不可口。人類正在用科學改變著自己的認知,豐富著前所未有的見聞。
  • 災難之年,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已經來臨了嗎?
    地球----這顆孕育人類的藍色星球,曾經綠意盎然。如今的地球卻滿目瘡痍,災難連連。可是我們也看到,人類越是發展,災難越是頻繁。這是什麼道理呢?這不由地讓我們反思,人類到底做錯了什麼,要遭受大自然如此報復?根據媒體報導,我國每年都有許多天然湖泊消亡。這些湖泊的消亡,跟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不無干係,大片湖泊被填成平地,導致本來在洪水來襲時起到緩衝作用的湖泊失去了作用,於是我們看到了洪水四處泛濫。就算每年投入巨額的防洪經費也無濟於事,這些經費其實大多都沒能用到實處,大多治標不治本。
  • 人類史上最嚴重的11項生態災難(全文)
    大部分環境災難並不受人類控制,比如颶風、地震或者山林火災。但是世界上某些最致命的災禍來自於人類。對更多更優質的能源、食物以及建築材料的需求已經讓某些地方徹底走向枯竭。
  • 人類在災難面前太渺小 大自然的災難簡直太可怕
    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應該是互相依賴的 不能肆意破壞,否則大自然的怒氣簡直太可怕。今天就盤點一下那些災難來臨時有多可怕沙塵暴在災難面前,人類簡直太渺小了。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