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技術研發,創造健康農業
——訪江油市微生物技術應用研究院院長李信
江油市微生物技術應用研究院院長李信
李信為1961年生人,高級工程師、西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學術委員、江油市微生物技術應用研究院院長、香港雄一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四川建元天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申請發明專利60餘項;他率先提出電解水農業新理念,成為電解水農業創始人。長期從事在農業種植中減少化學農藥,提高農產品品質的生產技術研發工作,並且獲得兩項「國內領先」科技成果。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劇增、經濟發展,使資源受到了破壞,環境受到了汙染,而這種對自然資源的傷害,漸漸反饋給了人類本身。於是人們出於本能和對科學的認知,開始越來越關心健康,注重食品安全、保護生態環境。特別是對沒有汙染、沒有公害的農產品倍加青睞。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基本轉型綠色農業及綠色食品以其固有的優勢被廣大消費者認同,綠色農業越來越被重視,消費者對綠色、安全、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也日益提升。面對這樣的趨勢在美麗的盆地四川有這樣一個人,他不辭辛苦,致力於將綠色農業發揚光大。他兢兢業業,專注於電解水農業的科學研發;他深深的愛著綠色農業,他就是江油市微生物技術應用研究院院長李信。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是昔日陶淵明筆下的農耕場景,那時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時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綠色健康的食品越來越少,農藥在逐步泛濫的同時李信深深意識到了這些變化,曾經綠色新鮮的食物,乾淨的水還有澄淨的天空,那些沒有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都令他懷念,他堅信每個人都被賦予使命,所以他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現狀,他用自己的研發人生來譜寫綠色農業的一代傳奇!
不畏艱險勇創業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這是一個競爭激烈需要不停奮鬥的時代,這又是屬於成功者的時代,時代造就英雄,英雄創造時代。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了可以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李信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綠色產品的研發,一次機緣巧合下李信發現電解水可以減少農藥的產生,這一發現加深了李信研發綠色產品的信念,因此李信與朋友以及相關專業的專家於2015年成立公司進行電解水的研發和試驗。前期試驗結果不理想,電解水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效果不明顯,合作夥伴前期就退出了公司。李信獨自一人帶領著研發團隊,選擇堅持研發、試驗。在2015年到2016年一直都處於一種將成本投入無底洞的狀態,在前期電解水農業試驗大多數人都不認可,被認為是不科學、不安全的;進而導致了研究工作步履維艱。李信面對電解水殺菌率大於90%,實際無毒的正確原理選擇堅持,家人的關懷與幫助支撐著他走出打拼的困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下,在前期資金緊缺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面對一個又一個的質疑,那些不科學不安全的反對聲並沒有改變李信的想法,他非但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心,他始終相信電解水可以減少農藥,而只有成功才可以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態環境,更可以加快我國的農業發展。終於在經歷了上千個日日夜夜的奮鬥,2016年李信帶領的團隊迎來了成功。這次的研發不僅取得了在農業種植中減少化學農藥70%—100%的好成績,還使得電解水提質增效,增加了電解水的營養含量。從實驗室到基地種植再到綿陽農科院一層一層的實驗紛紛證明了電解水的強大作用。
最顯而易見的是2018年在1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電解水農業產業發展論壇」,論壇以「創新農用電解水技術,發展綠色農業」為主題,來自中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綠色農業行業與電解水工藝處理等領域的百餘名領導、專家共聚一堂,就電解水的應用前景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討論。作為電解水農業創始人,李信提出「在科技成果取得了時效與成功的同時我們也要繼續努力,減少化學農藥創造健康的生活,爭取讓電解水農業創新科技成果走向世界」,雖然在北京舉行的會議內容是以一種初次的姿態展現了電解水的功效,然而根據李信名下企業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電解水的研發和使用在李信這裡早已是老生常談。
積極研發創產品
在我們國家的糧食和農業生產連年豐收時,政策和技術的支撐很重要,化肥和農藥也功不可沒。而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還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雖取得了良好養分供應和防治病蟲的效果,但也造成了規模化的汙染和農產品農藥殘留,汙染了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對此,推進節肥、節藥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
面對這樣的局面,談及研發出來的成果,「雄一電解水·肥」設備的產生和發明對我國的農業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在經過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對多種蔬菜、水果等的實際試驗後,發現該設備及設備生產出來的A劑B劑,能減少化學農藥70%至100%,增產5%至20%,並且對植物更有增產和改變口感的作用,同時該設備與生產出的產品經過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鑑定取得兩項科技成果:設備總體技術性能「國內領先」;設備所生產出的產品作為綠色農業的創新成果處於「國內領先」。頒發了「雄一電解水·肥『減少農藥』技術創新獎」與「雄一農業電解水·肥『處置設備』技術領先獎」兩個獎項。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蔬菜》開設專欄對該技術做了一年的推廣報導,《中國高新科技》刊物也給予了報導,同時CCTV9套、CCTV老故事、CCTV證券資訊姚雪松也對李信及其團隊進行了專訪與報導。社會的廣泛關注讓李信感受到了大眾的認可,從而成為了「電解水農業」真正的第一人。但這只是個開始,關於未來他有更明確的目標。
專注品牌助發展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李信從開始創業經歷了數不盡的磨難,但也正是這種磨難才造就了李信今日的成功,但同時企業猶如種樹一樣,它需要內在的飽滿和向外的延伸,只有齊心協力才可以茁壯成長。
在企業成立的四年時間裡,李信一直將誠信負責作為自己的信條,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將自身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每一位員工,為電解水行業提供了數不盡的人才,而企業也從最初的研發成功到發展成國內外紛紛爭相合作,從南往北,再由中部向全國輻射、擴散;發展東南亞市場,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都進行了市場的發展,為綠色農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良好的發展不單單是團隊的積極研發配合更離不開有效的運營管理和深度的開發,只選擇符合條件的代理商,逐一培訓,嚴格要求,從電解水專業知識到設備使用將每一位代理商成功發展為優秀的符合當地的綠色農產品經紀人。扶持國內的種植企業幫助他們提高質量、增收、提供良好的交易平臺,利用完善的系統真正幫助國內綠色農業的發展。正是秉持著這種對綠色有機的熱愛,李信帶領的團隊漸漸成長為屹立不倒的參天大樹。當很多人都對李信刮目相看,欽佩不已時關於未來的路李信只是更加篤定,要繼續將產品研發做到極致的同時進一步在香港成立新公司,為公司的上市做好準備,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做好進一步的規劃和發展,並將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到全國150個地級市,爭取為更多的人帶來綠色健康的生活,因為只有不打無準備之仗,才能真正的立於不敗之地。
初心不改做貢獻
我有一壺酒,贈飲天下人,一方面李信致力於將綠色農業發揚光大;另一方面作為一名有為的創業者李信也為年輕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只有堅持,摒棄浮躁的心態,百分百的付出才會走向成功。只有毅力才會使我們成功,而毅力的來源又在於毫不動搖,堅決採取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終會走向成功。
除了對創業的高度熱情外,李信也積極參與公益事業並且做出了貢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多年來創業的艱辛讓李信也深深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李信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科技扶貧,將電解水的技術無私的教給貧困戶家庭,將產品贈與貧困戶家庭幫助他們更好的生活,是貧困戶家庭利用產品結合學到的技術增產增收從而來提高自己家庭每畝地的收入 ,為綠色健康生活作出更大貢獻。
談及支持,李信也希望國家在個人研究院方面可以更加重視,在倡導全民開發的時代,面對個人研究企業較多的局面希望國家能夠提供更多的支持,對較好的研發項目多多進行推廣,這樣也許會更加的事半功倍。面對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的現狀他認為他帶領的與電解水農業相關的企業處於獨角獸的狀態,即處於唯一領先水平,面對化學農藥汙染、空氣汙染、水汙染等等,他也會依然積極堅持下去。
或許正是對綠色有機農業的熱愛才讓李信從最初的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保爾·柯察金曾經說過:「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對李信而言,他的整個人生和全部經歷都將為綠色有機農業砥礪前行和不停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