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四大天文臺、站相繼跟蹤到嫦娥一號衛星信號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上海10月25日電(記者 王蔚)我國上海佘山、北京密雲、雲南昆明和烏魯木齊南山四臺大型射電望遠鏡,通過VLBI聯網技術,25日凌晨相繼跟蹤到嫦娥一號衛星信號。

    25日,上海天文臺臺長、VLBI測軌分系統總指揮洪曉瑜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採訪時說,上海、北京、昆明、烏魯木齊四地的射電望遠鏡先後在25日4時32分、5時05分、6時47分和7時28分跟蹤接收到嫦娥一號衛星發射信號,信號很強且穩定,說明衛星按預報軌道運行,狀態一切正常。

密雲和昆明地面站首次為嫦娥一號測量軌道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吳晶)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嫦娥一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地面站已於25日凌晨約4時啟動工作,為嫦娥一號進行第一次軌道測量,首次測量時間持續約5小時。

    據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具體承擔測量工作的是嫦娥一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數據接收中心,由在北京密雲水庫北岸和雲南昆明鳳凰山分別架設的50米天線和40米天線組成。

    根據嫦娥一號衛星的飛行控制計劃,密雲和昆明的數據接收中心預計於26日上午9時左右開始進行第二次軌道測量。這些數據對於測控部門適時調整衛星運行起到作用。

    目前,地面應用系統根據數據接收中心獲得的飛行數據,可以了解衛星工作狀態。一旦設備出現異常,可以根據預案啟動其他的設備。目前,衛星有效載荷(科學探測儀器)都處於睡眠狀態。嫦娥一號衛星運轉正常。

    嫦娥一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月球探測器,其地面應用系統設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據悉,25日19時左右,地面系統將發出指令,調動衛星部分有效載荷開始工作。

相關焦點

  • 嫦娥首次成功變軌 四大天文臺聯網護「奔月」
    「嫦娥一號」首次成功變軌  上海等四大天文臺、站今日9時聯網護"嫦娥一號"奔月  □晨報記者鬱瀟亮 陳抒怡 □白紅義  昨天17時45分,「嫦娥一號」成功穿越地球輻射帶。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公布的消息,從地面接收的各項測控數據顯示,衛星上的各種設備工作正常。10分鐘後,17時55分「嫦娥一號」按計劃實施第一次變軌,目的是將衛星近地點高度由200公裡抬高到600公裡。  據了解,24日18時29分,星箭成功分離之後,「嫦娥一號」衛星進入近地點為205公裡,遠地點為50930公裡,周期為16小時的超地球同步軌道。
  • 四地天線將接收「嫦娥一號」回傳月球照片(圖)
    嫦娥一號計劃近期發射將傳回月球照片 地面如何進行接收 本報記者探訪雲南天文臺  四大天線接收「嫦娥」回傳照片  除雲南天文臺外上海、烏魯木齊以及國家天文臺也將加入 四地天線將組成一個「超級望遠鏡」
  • 嫦娥一號衛星的各項在軌測試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王也雋介紹,自嫦娥一號衛星11月7日進入環月工作軌道以來,飛控中心按照計劃安排,組織各相關測控站對衛星及星上有效載荷展開了在軌測試工作。在近20天的時間裡,除對衛星進行姿態調整外,還相繼開啟星上有效載荷進行「體檢」,同時也檢測科學儀器工作時相互間是否產生影響。
  • 我國四大天文臺聯合進行探月衛星測軌實驗
    明年4月,我國研製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將奔向月球,屆時位於地面的射電望遠鏡將時刻「盯緊」它的行蹤。目前,「嫦娥一號」還在研製過程中,但地面上的天文臺卻已提前開始了「演習」。
  • 「天問一號」「嫦娥四號」有了新幫手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測控站站長 李四虎: 該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對單個深空探測器的高精度跟蹤測控,每臺天線也可單獨工作,實現對多個深空目標的同時跟蹤。此外,該系統可以與國內外其他天文臺站實現異地組陣,開展聯合射電天文觀測活動。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嫦娥一號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踏上「奔月」旅程,11月7日進入200公裡的環月工作軌道。至2008年10月,在完成預定在軌一年的各項探測任務後,狀態依然良好。「我國探月工程二期確定將實現軟著陸,技術跨度大,為在撞月過程控制和軌道測定方面積累經驗,減少後續工程風險,決定在嫦娥一號衛星壽命末期,控制衛星撞月。」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直接投入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
    據人民日報11月17日消息,記者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已投入天問一號和嫦娥四號測控...
    原標題:上一篇 下一篇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已投入天問一號和嫦娥四號測控任務   記者18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近兩年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喀什深空站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
  • 「天問」「嫦娥」新幫手: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隨著中國人邁向深空的腳步越走越遠,僅靠單個大口徑測控天線已經不能滿足深空測控任務對測控和數據傳輸的需求。
  • 天問一號又獲「神助攻」,我國又一技術獲重大成功,正式啟用
    今年我國航天事業獲得巨大進步,先是完成了北鬥的最終組網,之後天問一號也已經發射成功。在11月17日得到最新消息,目前天問一號飛行裡程已經超過了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就在得到這一消息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18日,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得到了一個消息。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直接投入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記者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中。
  • 資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模擬圖。  11年前,「嫦娥一號」豪情遠赴;如今,「嫦娥四號」和「嫦娥五號」整裝待發,帶著中國人的探月之夢,前赴後繼。  事實上,探月工程的正式建立和開展早已開始。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
  • 回顧「繞」「落」「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我國的偉大壯舉!
    回顧「繞」 「落」 「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我國的偉大壯舉!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回顧一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發展歷程。 2004年我國探月任務正式定項,被命名為「嫦娥工程」,月球探測器名為「嫦娥」,月球車被稱為「玉兔」,中繼星叫「鵲橋」,玉兔嫦娥著陸區叫為「廣寒宮」,從2004年開始,嫦娥就已正式向月球進發。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天問一號有新幫手: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工作並正式啟用,將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任務中。  據了解,該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從2019年開始建設到2020年11月正式啟用,僅僅歷時2年就完成建設。大大提高了地面系統對深空探測器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為我國執行各類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有力測控支持。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探月之路
    在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計劃,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的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而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仙女,據說是神箭手后羿的妻子,獨自吃了丈夫收藏的不死藥,結果飛升到了月亮上。中國探月工程用這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來命名,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奔月」這個主題。
  • 深空測控網:為「天問一號」指路
    2007年,為支撐起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嫦娥一號繞月測控任務,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青島、喀什測控站分別新建了兩座18米口徑測控天線,形成了中國深空測控網的雛形。2000萬公裡、5000萬公裡、6100萬公裡……嫦娥二號屢破紀錄。與此同時,來自探測器的下行信號也越來越弱。在2014年,探測器下行信號逐漸消失。中國深空測控網「初出茅廬」,測控距離就已刷新至1億公裡。2013年12月,佳木斯、喀什深空測控站兩套全新打造的深空測控天線,正式作為參試設備參加嫦娥三號任務,完成了探測器地月轉移、環月、動力下降、月面工作段的各項測控任務。
  • 人物特寫:"嫦娥一號"衛星軌道設計師楊維廉
    中新網11月2日電 題:為「嫦娥」鋪路的人——記嫦娥一號衛星軌道設計師楊維廉  特約記者 成方  童年時,神話中美麗的嫦娥仙子,衣袂飄飄,飛向月宮的傳說,總能讓人充滿遐想。2007年10月24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夢想的嫦娥一號衛星飛向太空,開始她的首次月球之旅。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美蘇兩國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向月球進軍。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於2004年正式開始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活動。這是我國在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的又一個重大的航天項目。
  • 我國為「天問一號」織了一張網
    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之前我國的深空探測網服務到達最遠的探測器就是「嫦娥二號」了。在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公裡遠的深空,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探測。現在我們要進行火星探測,而火星距離地球為5600萬~4億千米,並且發射信號的衰減與距離的平方成正比,使得我國原有的探測網無法接受來自火星探測器發出的信號。為此我國為火星探測建立了一個深空探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