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克魯斯每次拯救世界,都是在最關鍵的那一刻,不是切斷了衛星網絡,就是發出了自毀指令,甚至可以將重返大氣層的核彈終止起爆程序變成一坨廢鐵,真是太令人驚喜了!我們只有一個問題,假如哪天爆發了世界大戰,衛星和網絡都癱瘓了,還能發射核彈嗎?
飛彈其實有很多種,比如地對空,或者空對空,或者空對地,制導方式也五花八門,比如半指令制導,指令制導,或者主動雷達制導,或者紅外製導,甚至雷射制導與GPS定位制導等等,而在反坦克飛彈中,光纖制導也是經常採用的!
複合制導
一枚能抵達地球另一端的洲際飛彈是用什麼制導的呢?
顯然上述的幾種制導方式中,除了指令制導和雷射制導外,統統都不能用了!但很可惜在洲際飛彈中並不會選用這種方式,因為前者是需要人或者雷達在迴路中控制,後者則需要附近有人工雷射指示目標,這在世界大戰發生時都是不可能的。而GPS則是因為飛彈有部分飛行是在大氣層外的高層飛行的,這個定位沒法使用,而且戰時很可能衛星都已經被摧毀。
所以必須要有一種在任何情況下,比如飛彈自主就能找到目標的制導系統,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支持,因為戰時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飛彈發射後就不用管最好!其實科學家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發明了幾種不需要外界幹預的制導方式:
星光制導
慣性制導
星光制導很簡單,飛彈飛到太空後用望遠鏡對一下當前的恆星位置,結合時間就可以推測出當前的坐標,缺點則是在強光下似乎不太好用,並且受到諸多因素影響。
星光制導
另一種則是慣性制導,簡單的說就是飛彈上裝一個高精度陀螺儀,從飛彈出發那一刻就準確記錄飛彈每一個時刻的姿態與位置變化,因為飛彈發射前的準確位置已經測量得非常準確了,所以從理論上來看,只要陀螺儀精度足夠高,那麼它就能在沒有任何幹預的情況下直達目標。
但陀螺儀也有個缺點,就是累計誤差會增加,如果不校準,它的誤差會越來越大,因此洲際飛彈會採用多種制導方式結合,早期都是十千米左右誤差,而隨著技術的提升,洲際飛彈的命中精度也越來越高,20世紀60年代初服役的「宇宙神」洲際彈道飛彈, 射程10000公裡,命中精度(圓公算偏差)2.77公裡,70年代末期服役的「民兵」Ⅲ洲際彈道飛彈,射程13000公裡,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公裡。
「和平衛士」洲際飛彈的發射瞬間。
這個精度對於百萬噸當量的氫彈來說,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我們已經確認了飛彈發射出去是可以命中的,那麼能將飛彈發射出去嗎?答案明顯是肯定的,但有一個前提,飛彈發射已經得到了某種授權,如果網絡包括地下光纜徹底被毀的話(再加全頻道阻塞幹擾),從核彈密碼箱輸出的信號是無法順利傳達的!比如某個約定的狀態下,比如失聯72小時後即向預定目標發射飛彈等。
那麼當失聯超過72小時後,所有飛彈都會向預定目標發射,這其實就是一種叫做核捆綁的手段,準確的叫法是「死亡之手系統」,也被稱為「邊緣系統」,其正式名字叫Perimeter,最早是冷戰時期的蘇聯建立的。
它的目的是國家首腦與指揮機關以及直接執行核反擊的基層操作人員均被消滅或失聯的情況下,自動攻擊預置目標,而打擊目標與是否是攻擊方無關,對全球所有擁核國甚至是常規工業國發動飽和核打擊,確保核大戰中沒有任何第三方撈到好處。
嚇人不?如果將一個有核國家的所有網絡與衛星等通訊手段摧毀,那將是一個可怕的結果,在通信暢通的情況下可能並不會發生打擊事件,但一旦所有通信手段失聯,那麼核彈就自動發射了,而且在高精度慣性制導下,它迅速爬到拋物線頂端,拋掉整流罩,分離多個打擊核彈頭,然後逐個攻擊目標,繼而毀滅全世界。
這是來自天頂的攻擊,不要認為TMD和NMD能防住,全球沒有任何一家能防得住飽和核打擊,這是全人類頭頂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這個噩夢將伴隨人類直至走向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