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衛星如果被癱瘓,我國將失去反擊能力?專家稱已制定備用方案

2020-08-06 出門看月偏
北鬥衛星如果被癱瘓,我國將失去反擊能力?專家稱已制定備用方案

在北鬥衛星還未研發成功時,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一直處於霸權地位,為了擺脫美國這種牽制,我國選擇自主研發定位系統,將自主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北鬥衛星定位系統騰空出世。

北鬥衛星如果被癱瘓,我國將失去反擊能力?專家稱已制定備用方案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為分米、釐米級別,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北鬥衛星如果被癱瘓,我國將失去反擊能力?專家稱已制定備用方案

隨著北鬥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鬥衛星如果被癱瘓,我國將失去反擊能力?專家稱已制定備用方案

北鬥衛星作為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北鬥系統空間段採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高軌衛星更多,抗遮擋能力強,尤其低緯度地區性能特點更為明顯。二是北鬥系統提供多個頻段的導航信號,能夠通過多頻信號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務精度。三是北鬥系統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能力,具有實時導航、快速定位、精確授時、位置報告和短報文通信服務五大功能。這些特點不僅能滿足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全球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服務,還能發展北鬥產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甚至可以深化國際合作,共享衛星導航發展成果,提高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綜合應用效益。在這樣強大的衛星系統下,從而會引發一個疑問,倘若北鬥衛星出現了故障以至於癱瘓,那後果將會如何?我國是否將會失去反擊能力?

北鬥衛星如果被癱瘓,我國將失去反擊能力?專家稱已制定備用方案

有專家分析,事實上,我國在研製北鬥衛星系統時就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為了使我國軍事武器不受北鬥衛星系統限制,已經研製出除本身另具有導航系統的武器。在這些武器離開北鬥衛星系統之後,依然可以依據慣性導航設備繼續航行,最終達到目的後安全返回。目前,我國的長劍-10和殲20都已可以不再依靠衛星導航系統而正常運行,絲毫不影響設備的精準打擊效果。殲20所採用的交互網絡與數據鏈也非常成熟,完全可以避開衛星導航系統而自如運行。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第五十五顆北鬥系統衛星,隨著北鬥系統會不斷改進,定不被侵犯。

相關焦點

  • 美專家揚言:若北鬥癱瘓,中方會失去反抗能力!哪來的自信?
    儘管如此,我國憑藉自己的努力,到至今更是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成績。當我國北鬥系統完美發射後,而美國的專家表示:若北鬥系統癱瘓,那麼中國就會失去反抗的能力,美國是哪來的自信呢?,為了防止美國核心技術卡我國脖子,我國也是決定自己去研發屬於自己的定位系統,經過我們的發展,我國的北鬥定位系統也慢慢變得成熟起來。
  • 專家: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開通將提高中國的防禦能力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俄羅斯秋明國立大學近代史和世界政治教研室人員涅日丹諾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開通將有助於提高中國的防禦能力。
  • 美太空幹擾將徹底失效?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我國的首顆墨子號量子衛星早在16年就已成功進入太空,隨即我國在量子通訊領域的探索也隨之拉開序幕。而就在2020年的今天,墨子號再度新的測試。據悉,這次測試項目的成功完成,表示我國在量子領域的通訊技術已經抵達了新的高度,就連一向以技術強國自詡的美國也表達了對這項技術的嚮往,而這項技術的成功,也將為我國的北鬥實現衛星抗幹擾的功能。
  • 歐洲衛星系統「失靈」?我國北鬥一枝獨秀,網友:了不起我的國
    衛星定位系統對於每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當年的「銀河號」事件,我國貨輪受到美國切斷GPS後,導致無法取得聯繫,也正是因為本次事件,我國意識到了必須擁有自己的一套定位系統,前段時間在我國科學家的精心研發下,終於迎來了北鬥衛星,而當年坑了中國20億的歐洲,報應卻來了,衛星系統或將面臨全面癱瘓!
  • 對話北鬥研發專家,了解全球衛星導航的「中國方案」
    本周東方財經·浦東頻道《創時代》節目將播出聚焦浦東六大硬核產業之「藍天夢」,一起去誕生了十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的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看一看。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部完成。2020年7月31日,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導航全面建成,中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自1994年啟動北鬥一號工程,到今年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 對話北鬥研發專家,了解全球衛星導航的「中國方案」→
    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部完成。2020年7月31日,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導航全面建成,中國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擁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自1994年啟動北鬥一號工程,到今年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 專家:影響不大!中國早有備用方案
    外媒9月21日消息指出,瑞典太空公司(SSC)澳大利亞子公司已經宣布,其澳洲衛星地面站在合同到期後將停止向中國提供服務,不再續約。那麼這一舉動是否會對中國的太空探索和導航能力等造成影響?據聯合早報9月23日最新報導,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中國航天事業從起步開始就一直致力於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技術系統,即使真的失去澳洲衛星地面站,對中國航天發展的影響比較有限。
  • 「崑崙鏡」出現,我國北鬥衛星系統將有更大的應用
    在經過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後,我國終於研製出了專屬於中國的定位系統——北鬥衛星系統。近日,我國又研製出了一款新的系統時空智能作業系統——「崑崙鏡」,這款系統能夠和北鬥衛星系統搭配使用,推進北鬥衛星系統的產業化。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
    之後,我國「863計劃」倡導者之一的陳芳允院士,創造性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即: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不同於美國GPS的四星定位,「雙星定位」這一方案,能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實現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1994年,我國啟動北鬥一號工程。是時,美國GPS已完成全球組網。
  • 北鬥全球系統建設明年將全面完成 目前在軌衛星已達39顆
    在近日於上海召開的第八屆航天技術創新國際會議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軍向來自世界1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專家學者介紹說,目前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RNSS(衛星無線電導航業務)服務,在軌衛星共有39顆。今年還將再發射5~7顆,明年再發射2~4顆衛星後,北鬥全球系統建設將全面完成。
  • 我國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未來會發生什麼改變?
    目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已成功完成在軌測試、入網評估等工作,該顆衛星是北鬥導航系統提供定位導航、星基增強位等服務的關鍵衛星,同時意味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投入使用。未來,身處北鬥時代的我們,還會享受北鬥帶來的哪些好處呢?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之後,我國「863計劃」倡導者之一的陳芳允院士,創造性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即: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不同於美國GPS的四星定位,「雙星定位」這一方案,能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實現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
  • 中國衛星導航年會首次來川 專家學者暢談「北鬥」應用
    作為這之後我國首場大型衛星導航交流盛會,中國衛星導航年會首度來到北鬥衛星的「母港」——四川。年會上,圍繞北鬥衛星的應用場景,專家學者勾勒出一幅從當下延伸至未來的畫卷;圍繞「北鬥」相關產業的發展。業內人士還分析了四川的機遇與挑戰。
  • 北鬥建好了,許其鳳院士卻走了!今年我國已痛失19位院士……
    1958年從解放軍測繪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開始從事衛星大地測量工作。20世紀80年代,衛星定位技術是只被少數發達國家掌握的高級技術,也是確定大國地位的重要標誌。許其鳳決定將研究方向轉至衛星導航領域,成為我國最早從事該領域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學者之一。「我們作為在軍隊裡工作的人,主要是要考慮軍隊將來的需要。」
  • 我國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次搭載氫原子鐘
    這是自2000年我國發射北鬥導航衛星以來,首次搭載氫原子鐘。此次衛星入軌後,將開展星載氫原子鐘、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體制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原子鐘是北鬥導航衛星的最關鍵載荷之一,是時頻分系統的心臟,決定導航系統導航定位、測速及授時精度,是一個國家能否具備獨立發展導航系統能力的核心標誌之一。
  • 澳大利亞衛星站突然唱反調,專家強調:早有備用方案
    據了解,自2011年以來這個名為Yatharagga的衛星站就開始同中國展開合作,而且還曾在2013年的時候為中國神舟-10號飛船提供過技術支持,所以不難看出即使該衛星站停用也不會對我國的航天計劃造成太大影響。對於停止合作的原因瑞典空間研究中心稱,是受到了地緣局勢的影響,所以未來幾年將會把發展重心放在其他市場,所以不會再與中國進行續約。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無人機上的應用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DS)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為分米、釐米級別,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 一張「星網」耀太空 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之後,我國「863計劃」倡導者之一的陳芳允院士,創造性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即: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  不同於美國GPS的四星定位,「雙星定位」這一方案,能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實現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  1994年,我國啟動北鬥一號工程。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定位 打破美全球導航壟斷產業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太空。新華社記者李剛攝資料圖片:2010年12月18日4時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第7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
  • 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是否會超過美國的GPS?
    據北鬥衛星發起人之一沈榮駿院士介紹,就在1996年中國的一次軍事大演習,由於美國關閉了所在地區的GPS,致使兩顆飛彈發射後失去控制而不知所蹤,中國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2004年「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向中國拋出橄欖枝,但需要先投資,於是中國向歐洲投資2.3億歐元,但仍然接觸不到核心技術。2005年歐洲拉攏美國,將中國正式排擠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