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隨著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北鬥三號的首批組網衛星(2顆)以「一箭雙星」的發射方式順利升空,北鬥三號系統建設步入超高密度發射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在近日於上海召開的第八屆航天技術創新國際會議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軍向來自世界1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專家學者介紹說,目前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RNSS(衛星無線電導航業務)服務,在軌衛星共有39顆。今年還將再發射5~7顆,明年再發射2~4顆衛星後,北鬥全球系統建設將全面完成。
眾所周知,衛星導航應用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航天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楊軍介紹,北鬥系統正是通過創新推動技術發展,使星載原子鐘提高了三個數量級,衛星定位精度穩步提升;通過擴展功能,在進一步提升全球導航定位授時性能和區域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等服務能力,為世界航天技術貢獻「中國智慧」。
同時,創新還推動了北鬥系統的應用產業發展。譬如,物美價廉的北鬥晶片正在進入28納米時代,通過建立地基增強系統,實現了全國一張網提供優質高精度服務;通過開展行業和區域示範,推動了北鬥產業生態的良性發展。
北鬥系統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建設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覆蓋全球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促進衛星導航產業鏈形成,形成完善的國家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支撐、推廣和保障體系,推動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社會各行業的廣泛應用。
據介紹,北鬥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鬥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
由於一貫堅持開放合作、資源共享的原則,北鬥導航系統目前已與GPS、格羅納斯實現了兼容互操作。同時,北鬥導航系統還加入了國際民航、國際海事、3GPP移動等國際組織,加快融入全球服務的步伐,為世界衛星導航貢獻「中國力量」。
據悉,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上,我國遵循開放性、自主性、兼容性、漸進性的四大原則,並制定了「三步走」發展規劃:從1994年開始發展的試驗系統(第一代系統)為第一步,2004年開始發展的正式系統(第二代系統)又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二步與第三步。至2012年,此戰略的前兩步已經完成。根據計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在2020年完成,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等服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覆蓋。(儲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