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太空幹擾將徹底失效?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2020-05-26 世界嘮一嘮

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我國的首顆墨子號量子衛星早在16年就已成功進入太空,隨即我國在量子通訊領域的探索也隨之拉開序幕。而就在2020年的今天,墨子號再度新的測試。據悉,這次測試項目的成功完成,表示我國在量子領域的通訊技術已經抵達了新的高度,就連一向以技術強國自詡的美國也表達了對這項技術的嚮往,而這項技術的成功,也將為我國的北鬥實現衛星抗幹擾的功能。

美太空幹擾將徹底失效?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據了解,這次進行的實驗項目叫做: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該項目主要功能就是縮小時間的誤差,而在現今的所有軍事行動當中,時間的準確所起到的影響遠遠要超乎人們的想像。我國的北鬥主要的作用就是給軍隊提供超高精度的時間服務,而且除了北鬥的軍事用途,目前也有很多的試驗和技術需要依靠精準的時間。

美太空幹擾將徹底失效?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然而,這種衛星授時功能卻成為了整個衛星系統的弱點,對於那些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來說,只需要進行一次幹擾攻擊,就可以讓一個國家的衛星系統陷入癱瘓狀態,面對如此小成本的攻擊手段,那些發達國家當然是不會放棄這種技術,所以如何打擊授時系統便成為了那些國家的主要攻擊技術手段。這些年來,美國一直在加強自身的太空軍事力量,不斷升級針對衛星授時的幹擾技術,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太空軍已經初具規模。

美太空幹擾將徹底失效?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這次我國進行的量子衛星授時功能的實驗項目,主要就是讓北鬥系統擁有強大的抗幹擾能力,而量子領域的通訊加密技術也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技術,一旦我國將抗幹擾系統建立,就相當於對衛星幹擾手段全部免疫。這些年來,血的教訓告誡我們,沒有強大的衛星系統,我們就只能落後挨打,而量子通訊技術的問世,將讓我國站在世界之巔。

相關焦點

  • 最後一顆北鬥衛星下月發射,徹底打破美太空霸權
    由於疫情的問題,很多人都擔憂最後一顆衛星的發射是否會推遲,不過讓我們激動的是,終於有確實的消息傳來,最後一顆北鬥衛星將會下個月在西昌發射中心發射,到時候長徵三號火箭將會載著北鬥衛星升空,將徹底打破美國在太空上的霸權,同時也讓各國看到了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速度!
  • 北鬥舉世矚目,還知道我國量子衛星嗎?領跑全球卻被美國要求共享
    2020年6月23日註定是載入中國航天史上裡程碑的一天,在當天9時43分,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全球組網完美收官。北鬥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中國始終堅持自主建設、發展和運行北鬥系統,全面實現了關鍵器部件百分百國產化。當中國北鬥在被全世界所矚目之時,其實中國的量子衛星一樣讓全世界震撼!
  • 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背後: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背後: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美國《科學》雜誌6月1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太空分發「一步千裡」的世界跨越;上個月,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奏響「冰與火之歌
  • 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將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中國尖端科學再下一城:量子通信有重大突破,量子衛星令美佩服
    最近,美國科學促進會給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研發團隊授予了2018年年度的克利夫蘭獎,以表彰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為人類尖端科學事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這是克利夫蘭獎設立90多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學研究成果首次獲得的這一榮譽!
  • 中國航天取重大成就,北鬥衛星成功入網大放光彩
    根據環球網的相關報導,近日中國傳來一好消息,航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第54顆北鬥衛星已經成功在太空入網。目前西安衛星發射中心正在展開相應的維護和保養,保障後面北鬥衛星的正常運行。據了解,這是北鬥系統衛星的倒數第二顆衛星發射,離最終北鬥全球系統的成功只差最後一步。
  •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潘建偉團隊將力壓谷歌,量子計算機將出世
    近日有新消息表示,我國的量子領域有了新的突破,潘建偉院士的團隊在學術交流會上表示,在年內這個備受矚目的團隊將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這也就意味著谷歌的53比特量子計算水平已經成為過去,潘建偉團隊將做到突破。
  • 一張「星網」耀太空 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事實上,將我國自主建造的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鬥」,也飽含著近代以來中國歷經劫難的清醒、走向復興的企盼。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太空。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世界領先,還有首顆量子衛星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在量子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從量子晶片、量子通信以及我們的量子衛星,都已經是世界領先的,並且刷新了世界紀錄,讓我們在未來的智慧化、智能化城市中掌握先機。,或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場新的數據變革,讓科幻變成現實!
  • 墨子號新突破!這是美軍極為渴望的技術,北鬥不再擔心美軍幹擾
    當前,由於量子通信點燃了「絕對安全」通信系統的希望,其實用化和產業化已經成為各國爭相追逐的目標。在量子通信的國際賽跑中,中國屬於後來者,但是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經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是在2016年世界首顆量子衛星成功升空,中國科學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發起挑戰,期間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成了多項實驗。最近墨子號又完成了一個重大突破,這是美軍夢寐以求的技術。
  • 量子衛星在天上幹了什麼中國北鬥精度大幅提升,美GPS優勢全無
    圖為墨子號衛星近日,中國在北鬥系統全面建成之際又傳來喜訊,這次用上了墨子號量子技術試驗衛星,使得GPS徹底被趕超,究竟原來在前不久基於這顆衛星成功實現了量子安全信息傳遞試驗,其精度達到了30皮秒的世界先進水平,導航系統的精度也會因此而大幅提升,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中國北鬥精度將大幅提升,並使得美國的GPS優勢全無。
  •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晶片晶圓切割保護 發表於 2021-01-08 10:31:56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大力發展量子導航、全源導航等新質能力
    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冉承其在發布會上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冉承其介紹,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將給人們帶來什麼?
    幾年前,在經歷了一次衛星導航信號中斷的險情後,該中心組織人員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經過刻苦攻關,成功研製出號稱「北鬥聽診器」的北鬥二代地面運控自動執勤系統。現在,運行中的衛星只要出一點問題,系統便會發出「噹噹當」的報警聲,提醒值班人員進行檢查。故障檢測診斷時效性差的難題得到徹底解決。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重大突破,將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打造量子霸權
    而我國在新材料晶片的研發也迎來重大突破,比如我國成功研究出能實現20比特相互糾纏的量子晶片,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那麼什麼是量子晶片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量子形態想要了解量子晶片的原理,我們先了解一些量子的基本特性,那就是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那麼如何理解呢?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1994年,我國啟動北鬥一號工程。是時,美國GPS已完成全球組網。事實上,將我國自主建造的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鬥」,也飽含著近代以來中國歷經劫難的清醒、走向復興的企盼。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故障,也必須徹底歸零!北鬥人重新打開已矗立在塔架上的星箭組合體,拆出應答機,3天72小時不眠不休,成功排除應答機隱患。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這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衛星發射升空,幾天後太空傳來這顆衛星的信號,我國終於趕上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班車!這一刻,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頻率申請失效最後期限不到4個小時。
  • 技術突破,我國北鬥衛星系統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反超
    ,也是可以從近期的國際關係變化看出來,即近期美國對我國的高端科學技術的制裁可以看出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讓美國等發達國家心存忌憚。再者,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另一項突破便是北鬥衛星系統技術的研發在以前我們中國自己沒有衛星系統,所以一直用的是美國的GPS導航系統。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時,中國在海軍方面被美國暫用了GPS衛星系統,讓我們的海軍力量大減,這便可以看出衛星系統系統的重要性。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
    9時43分,伴著山呼海嘯般的巨響,騰空而起的長徵火箭底部拖曳著耀眼的白色尾焰,託舉著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飛向太空。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 我國量子通信再獲重大突破 7隻概念股或受益
    據科技日報報導,21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王建宇研究組以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與奧地利科學院Anton Zeilinger研究組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首次實現距離達
  • 衛星導航正處於大爆發的前夜,北鬥將逆風翻盤
    現在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一般認為是4+2的格局,4個全球系統分別是GPS、北鬥、歐洲的伽利略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還有兩個區域導航系統,一個是日本的準天頂的導航系統,由三顆導航衛星組成。這是一個區域導航系統,作為GPS系統的增強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