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背後: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2020-12-04 澎湃新聞

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背後: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美國《科學》雜誌6月1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太空分發「一步千裡」的世界跨越;上個月,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奏響「冰與火之歌」;去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為中國「天眼」……這些世界紀錄讓中國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

為什麼近代科學舞臺上,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如今能屢創佳績?國內外專家的觀點可以歸納為天時、人和、地利: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發展,海外求學的人才資源大量回流,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一個特殊的優勢。

國家重視投入

「經過30多年積累,科技發展從量變到質變,已到了突破的時候,」在談起這些成就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霍國慶說,科技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國家科技中長期規劃,還是國家科技五年計劃,都引導了科技突破。」

國際著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也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的一個成功因素是將資金、資源和人才投入科研時一直有明確目標,並有長期計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傳統科技強國近來在面臨經濟問題時,往往想到的是拿科技經費「開刀」。安諾傑就提到:「當世界上許多國家科研資金增長乏力之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助推了研發投入的大幅增長。過去20年,中國研發投入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誕生在中國就是一個很好案例。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早年在奧地利師從量子研究大師安東·蔡林格。蔡林格等人曾在歐洲申請發射量子衛星,但一直未獲批准。潘建偉回國後,中國的量子衛星項目很快推進,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

人才資源回流

人是科研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科研屢創紀錄離不開科研隊伍的成長和奉獻。霍國慶認為:「出現了一批戰略科學家,他們的眼界與視野影響了突破。」

在這方面,海外人才的回流引人矚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撐起了這個大時代,也撐起了更大的夢想。

潘建偉的回國,推動了中國量子通信事業的發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曾留學日本,領導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曾在歐洲和美國工作。

辭去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的終身職位,放棄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談起多年前的回國決定,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表示,「那只用了一個晚上」,「很多人認為我錯了,認為我瘋了……」 

施一公回歸的祖國,早已不是那個剛從積貧積弱中爬起的國家。從科研環境,到機制和人才建設,都取得長足進展。但和施一公等人一樣,中國許多科研人員的歸國都源自那份對祖國難以割捨的情感。愛國者,欲其國之強也。

安諾傑特別強調了這一點:「中國政府在過去20多年,大力擴大科研人員數量,這包括推出各項措施,鼓勵海外華人優秀人才回國,成功地將『人才外流』轉變為了『人才流入』。」

遼闊地理優勢

在國家重視和人才回流之外,中國科技的許多突破還得益於一個人們較少探討的優勢,那就是擁有遼闊的國土,使得許多科學實驗能有合適的實施地點。在貴州平塘縣建設的「天眼」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那裡有得天獨厚的喀斯特地貌大窩凼窪地,並且少有電磁波汙染,這一獨特條件讓它迎來了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南山南、興隆北,麗江古城醉;德令哈,雲在飛,阿里天空美」,這首根據民謠《南山南》改編成的《南山南-量子星》中的歌詞,出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從事量子通信研究的副研究員張文卓。其中提到了中國量子衛星的5個地面站:新疆南山、河北興隆、雲南麗江、青海德令哈、西藏阿里。

這5個站點中4個在大西部。據了解,這既有量子糾纏分發遠距離傳輸的需要,也因為那些地方的空氣品質好,雷射傳輸不易受霧霾等因素影響。所以,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量子衛星項目得以開展的一個獨特優勢。

在青海德令哈站,似乎能看到中國科技為何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地處偏僻,從小城德令哈開車到地面站都要1個小時,但因地理位置適合量子衛星觀測,國家前幾年投資在這裡專門建設了量子通信實驗專用觀測樓和相關設備。這裡的科研人員因觀測需要而堅持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每天工作時間一般從下午6點到凌晨3點,但這些天輪值的李雙林說:「已經習慣了。做完實驗睡得香,倒是哪天不做實驗可能會失眠。」

天時地利人和,使得德令哈產出了重要實驗數據,小站的名字也隨著此次中國量子衛星團隊創下量子糾纏分發的新世界紀錄而傳遍全球。

(執筆記者:黃堃;參與記者:楊駿、林小春、呂雪莉、冀澤、王鵬、李亞光)

(原標題:新聞分析: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量子衛星,潘建偉,施一公,可燃冰,創新,澎湃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中國量子衛星重大突破:這一次,中國站在世界最前沿
    6月16日,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在媒體的閃光燈下宣布:中國率先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打破了此前國際上保持多年的「百公裡級」紀錄,回答了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 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飛躍刷新世界紀錄(概念股)
    =====全文閱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6月16日訊    從百公裡到千公裡,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15日發布的美國《科學》雜誌封面上,「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也象徵量子通信向實用邁近一大步。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等人的論文。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世界領先,還有首顆量子衛星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在量子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從量子晶片、量子通信以及我們的量子衛星,都已經是世界領先的,並且刷新了世界紀錄,讓我們在未來的智慧化、智能化城市中掌握先機。,或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場新的數據變革,讓科幻變成現實!
  • 「墨子號」量子通訊迎重大突破!衛星被「綁架」也不影響信息安全
    「墨子號」量子通訊迎重大突破! 近期,我國量子技術迎來突破
  • 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
    我國量子衛星獲重大突破,北鬥將無所畏懼我國的首顆墨子號量子衛星早在16年就已成功進入太空,隨即我國在量子通訊領域的探索也隨之拉開序幕。而就在2020年的今天,墨子號再度新的測試。據悉,這次測試項目的成功完成,表示我國在量子領域的通訊技術已經抵達了新的高度,就連一向以技術強國自詡的美國也表達了對這項技術的嚮往,而這項技術的成功,也將為我國的北鬥實現衛星抗幹擾的功能。
  • 海外看中國 | 「又是'世界首個',中國再破自己的紀錄!」
    ▲2016年8月16日中國在酒泉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新華社四年多過去了,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再創「世界首個」。 中國科研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量子衛星有多牛?
    這一成果不僅刷新世界紀錄,有望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的「裡程碑」,而且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奠定了技術基礎。該成果入選《自然》雜誌公布的「2012年度全球十大新聞亮點」。而在我國,一方面,國家的高強度支持使得包括我們團隊在內的優秀科研團隊快速推進量子信息研究的發展;另一方面,在衛星量子通信方向上出現重大突破跡象時,中科院快速作出前瞻性決策,得以在國際上率先啟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家的高強度支持下,我國形成了很強的理論和實驗技術儲備,培育了一批優秀的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方向上產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
  • 再創金氏世界紀錄™!長安汽車使中國製造「鯨」動世界
    再創金氏世界紀錄™!長安汽車使中國製造「鯨」動世界12月16日—27日,長安汽車在重慶全球研發中心發起主題為「鯨動世界」的金氏世界紀錄™稱號挑戰活動,活動期間,功勳「主播」藍鯨NE1.5T高壓直噴發動機全程保持每分鐘5500轉全油門高速運轉工作狀態,在全負荷運行259小時46分45秒,累計51195公裡後,憑藉出色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穩定性,成功獲得金氏世界紀錄™「最長時間的視頻直播」
  • 我國量子科學取得重要突破,潘建偉成為頭號功臣,科研差距在縮進
    之後幾年,他帶領著他的團隊多次在國內和國際的量子領域有著重大的突破。,中國的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上卻有著不小的成績,雖然中國在上個世紀是落後於世界的,但是中國人們的不懈努力,已經縮短了國內外的差距,就比如說量子領域的成就。
  • 剛剛中國實現 「量子霸權」!東方「量子雙雄」驚豔世界!
    他不假思索:「我想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還和「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一起,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接著,他參與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項目,獲得重大突破,這一實驗被學術界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
  • 臺灣清華大學開發出新型高效能OLED,創世界紀錄
    臺灣清華大學開發出新型高效能OLED,創世界紀錄 文章來源自:蘋果即時 2018-03-26 18:07:42
  • 中國「墨子號」衛星成果獲美國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
    中國「墨子號」衛星成果獲美國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 2019-02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 國家頂層規劃,我國量子科技:創多項世界首次,奠定全球地位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科技起步晚,和歐美等科技強國相比,向晶片、發動機等部分科技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落後,也因此,被歐美卡住了脖子,成為亟需突破的薄弱點。很多人都問:我國科技有沒有世界一流,甚至是領先歐美的呢?
  • 中國科研被「卡脖子」?量子領域迎來新突破,比谷歌快100萬倍
    而今國外對中國科技「卡脖子」,讓中國人看到了當初的自力更生有多麼重要。可能現在依然有人覺得中國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然而實際上,在中國科學家幾代人的努力下,已經有些科技領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有些可能屬於領頭。
  •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19日 17:34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我國核聚變研究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突破,量子技術刷新世界紀錄,其實原理並不複雜
    甚至在部分技術領域中已經打破了世界紀錄。量子晶片計算的原理講到量子晶片的工作原理就需要講到量子的基本特性:量子糾纏性和疊加性,那麼什麼是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呢?,由中科大、浙江大學科研團隊聯手已經成功的研發出了「24位量子比特量子晶片」,同時還實現了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中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
  • 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2017年8月,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天宮二號」成功實現了基於小型化終端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2017年9月,世界首條連接多個城市的量子通信「京滬幹線」正式開通;同時,結合「京滬幹線」和「墨子號」的天地鏈路,實現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視頻通信,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在量子計算研究方面,中國科大在多粒子量子糾纏的製備與操縱上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從2004年開始始終保持著糾纏光子數目的世界紀錄。
  • 中科大80後教授,突破多項量子技術,獲世界大獎,令美國羨慕
    ,我國是領跑的一方,領先世界,而美國卻成了追趕的一方,他們不止一次的表示:正取得重大突破當中,將會迎頭趕上中國!但現實是我國已經發射了世界第一顆量子衛星,而美國的量子計劃還在圖紙上,要想趕超我國,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量子技術領先世界,離不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位80後教授。
  • 中國建成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3日在上海宣布,我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的光量子計算機,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能力。  打破世界紀錄 實現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以下資料來自央廣網)  在超導體系,該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10比特超導量子線路樣品,通過高精度脈衝控制和全局糾纏操作,成功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的多體純糾纏,並通過層析測量方法完整地刻畫了10比特量子態。
  • 光量子計算機、C919...中國閃亮2017科研"世界榜"
    光量子計算機、C919...中國閃亮2017科研"世界榜"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特稿:中國成就閃亮2017年科研「世界榜」  新華社記者張淼 張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