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科技起步晚,和歐美等科技強國相比,向晶片、發動機等部分科技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落後,也因此,被歐美卡住了脖子,成為亟需突破的薄弱點。
很多人都問:我國科技有沒有世界一流,甚至是領先歐美的呢?
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
當然有,而且還有很多,其中最為先進的就是近日被國家高層點讚的量子科技。
在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會上,中央指出: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安排這次集體學習,目的是了解世界量子科技發展態勢,分析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形勢,更好推進我國量子科技發展。
看到國家為量子科技的發展專門安排學習會,並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我國量子科技未來不可限量。
量子計算機將變成現實
在這次學習會上,給領導們進行講解的是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教授。
薛其坤是我國量子領域的中堅力量,主要研究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方向,在2013年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院士以其在量子科學上的卓越貢獻和突出表現,先後於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2016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7年被評為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19年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獲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 。
在薛其坤的帶領下,清華大學成為了我國量子科技的核心基地之一,培養出了如歷建龍、張豔峰等優秀的年輕科學家。
薛其坤院士
除了清華大學和徐其坤之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潘建偉是我國量子科學另一個驕傲。
潘建偉院士也是我國量子科技的領軍人物之一,組建了中科大量子科技團隊,其中就包括獲得世界大獎的陸朝陽,以及陳增兵、彭承志、劉乃樂、汪喜林、李海兵、吳騁、廖勝凱、任繼剛等一批優秀科學家。
在潘建偉的帶領下,我國量子領域創下了多個世界首次:
首次成功地實現了自由量子態的隱形傳送;
首次實現糾纏態純化以及量子中繼器的成功實驗;
首次取得五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
首次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並在實驗中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
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接的兩個冷原子系統之間的量子糾纏;
首次實現了"電話一撥即通、語音實時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電話;
首次實驗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完美解決了所有針對探測系統的攻擊;
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刷新了所有物理體系中最大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
首次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
因為在量子領域出色的表現,潘建偉當選為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也成為中科大副校長,成功入選「世界十大科技人物」,被稱為「量子科技之父」。
潘建偉院士
擁有世界最頂尖的兩位科學家,以及科研團隊,我國量子科技在10年內實現了趕英超美,成為我國科技的「深圳速度」,受到舉世矚目。
在學習會上,人才是強調的最多的,重大發明創造、顛覆性技術創新關鍵在人才。
進入新世紀,我們老一輩科學家正在離去,新生代正在成長,人才培養就尤為重要。
這需要全社會的鼎力支持,思瑪德集團一直響應國家政策,積極為人才發展提供便利,針對大學生創業就業,貧困地區學校資金缺乏、留守兒童上學難等問題,我們從資金扶貧到智力扶貧,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