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從玩具到做手術,已經無處不在。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玩過「紅外線」呢?對,就是那種會發出紅色雷射的雷射筆,但我們估計是動畫片看多了,把它叫做紅外線~~~估計大部分叨友第一次親密接觸雷射就是這樣吧!!!那麼,你知道雷射的原理嗎?
雷射這名字怎麼來的?
說起雷射我們就先來說一下雷射的英文原名……
它的原名叫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直譯過來是「受激輻射的光放大」,這個名字實在是太長了,於是人們就取它的首字母:laser.
而雷射的中文譯名,曾今是純音譯「萊塞」,或者兼有一點兒意譯的「鐳射」。不過後來為了更加準確地表述,這個laser就統一翻譯成了「雷射」。
好了,那麼雷射到底是什麼個玩意?
我們都知道物質由原子構成。每個原子裡原子核與電子組成了一個系統,當這個系統所含的能量最低時,我們就說這個原子處於基態。
原子中的電子軌道和太陽系的模型有點像,但又有很大的不同。簡單地說,如果我要把金星「變軌」,變到地球的軌道,那麼我就要給金星注入能量,改變金星的軌道,使其軌道半徑越來越遠,直到金星到達地球軌道為止。那麼從金星開始「變軌」,到「變軌」結束的這段時間內,金星都是處於一種介於原來的金星軌道和地球軌道之間的狀態。
但是,原子可就不一樣了。如果也給一個電子注入能量,讓一個電子「變軌」到能量更高的軌道,電子是直接「跳」過去的!換句話說,就像金星忽然就「跳」到了地球軌道一樣,並不存在一個「中間狀態」!而且在注入能量低的時候,這個電子也不會「跳」,只有剛好達到某個值的時候,電子才會忽然「跳」過去!
我們給電子「跳」過去這個動作取一個專業術語,叫「躍遷」。把基態原子吸收了能量之後叫做激發態原子。
電子那麼小,如何給它「加油」,注入能量?用光子!
當一個光子的能量正好等於兩個能級的能量之差時,這個光子就會被原子吸收,處於基態的電子就會躍遷到更高能級的軌道。
反過來,電子也可以從高能級躍遷回到低能級,並產生一個能量等於兩個能級的能量差的光子。
處於激發態的原子是非常不穩定的,壽命只有一秒的一億分之一,很快就會隨機地自發地回落到基態,同時放出光子。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自發輻射」。因為是隨機的,所以發出的光子的特徵並沒有確定的關係。
但是如果趕在原子發生自發輻射之前,再給它一個能量剛好等於兩能級能量之差的光子,原子同樣會從高能級到低能級躍遷,並再釋放出一個相同的光子。這就相當於,用一個光子,「生」出兩個同頻率、同相位、同方向、同偏振態的光子!
這個過程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受激輻射」。
如果剛才的兩個光子再去和其它處於激發態的原子作用,就又形成四個一樣的光子,再形成8個、16個……
說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為什麼叫「受激輻射的光放大」了!
製造雷射到底有多難?
但是很快我們就能想到,要真的做成雷射,得需要大量的激發態原子才可以啊!但是通常狀態下大部分原子都是處於基態的。我們需要得到一種高能態的原子數多於低能態的原子數的狀態,這種狀態叫「粒子數反轉」。
雷射是一個理論先於實踐的事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已經奠定了雷射的理論基礎。但是直到1960年5月16日,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才誕生,前後足足相隔了44年。雷射器如此姍姍來遲,就是因為粒子數反轉太難實現了,甚至有人斷言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科學家終究還是做到了。科學家首先用了了三能級系統實現了粒子束反轉,後來又發明了更好用的四能級系統。限於本文只是科普文,我們就不具體展開神馬叫三能級系統和四能級系統了……我們只需要知道,這是實現粒子數反轉的方法。剛才所說的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就是以紅寶石為激活介質的三能級系統。而氦氖雷射器、二氧化碳雷射器,就是四能級系統的雷射器。
但是實現了粒子數反轉還不夠。因為粒子數反轉之後,自發輻射還是會存在,而自發輻射產生的各種光子就會引發各種不同頻率、不同方向的受激輻射。因此,科學家還發明了光學諧振腔來解決這個問題。同樣我們也不具體展開光學諧振腔說明的原理了……我們只需要知道,它對光的方向和頻率有選擇作用。
Ok,集齊以上法寶,一束方向性好、單色性好、能量集中、相干性好的雷射就誕生了。
雷射有哪些應用?
我們用的光碟,就是用雷射來讀取信息;
我們的雷射照排系統讓我們告別了「鉛與火」;
雷射還使得用光傳遞大量信息成為可能,沒有雷射就沒有我們現在用的光纖;
全息攝影技術中也需要雷射;
雷射還用來切割、雕刻;
雷射測距的精度也非常高;
在尖端的科研裡,科學家還用雷射來移動原子,用雷射來冷卻原子;
還有可控核聚變,得用高能雷射束來引發;
…………
雷射的用處實在是太多了。雷射誕生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我們已經難以想像如果沒有雷射,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也說明了,現在的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尖端科技,說不定幾十年後就成了步入千家萬戶、人們離不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