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 富東燕
早晚要創業
曾琳要創業是早晚的事。早在剛剛大學畢業,她便把一份「開一家屬於知識青年的網吧」的創業計劃書遞到父母手裡,結果當然是被無情地駁回,但要自己幹點事的想法從那時起孕育。
曾琳畢業於華東交通大學涉外會計專業,當然,這是媽媽希望她學的,畢業後就職於江西的一家國企,這也是父母的安排。那時,曾琳只想掙脫父母的雙翼,出去闖蕩。2000年,她來到北京,先是進入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四年時間,從一個小職員做到客戶總監。曾琳就職的第二家公司是家廣告公司,當時公司正在從技術公司向數字媒體公司轉型,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在這裡,曾琳結識了公司創始人Steve,也就是現在「玩創Lab」的合伙人之一。五年後,曾琳去了優酷,負責全國的營銷策劃,那時的優酷還是一家方興未艾的視頻網站,但曾琳看好視頻,想去見證它的成長和突破,「自己暫時不能創業就去看看別的創業公司是怎麼做的。」曾琳時刻為自己創業做著各種準備。
2014年,曾琳告訴Steve,自己準備好要創業。那時的Steve已經成功創建了三家公司。「我們都認可教育,覺得應該針對中美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做一件可為的事。」確定了方向後,他們很興奮,因為他們認為,能為孩子們做事,非常有意義。
在摸索中嘗試
教育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曾琳認為必須找一個懂教育的合伙人。在Steve的孩子參加夏令營期間,他認識了夏令營的組織者GiGi。GiGi是一位創新型教育家,她有著25年教育經驗,是3所矽谷學校的創始人。GiGi發明的螺旋式上升教育模型引起了曾琳和Steve的關注,這種教育方法的宗旨是由一個興趣點出發,圍繞一個主題,由易到難,完整、系統地學習知識。
三人在美國見面溝通後,做教育項目的創業點子一拍即合。
之後一段時間,曾琳一直在考慮模式。2015年,曾琳帶著20個中國孩子,包括自己的兩個女兒去參加了GiGi在矽谷開辦的夏令營。在為期三周時間裡,孩子們每天都在做不同的科學實驗,當參與到一個個有趣的實驗中時,他們既開心,又收穫了知識。
由此,曾琳決定,用遊戲和教育相結合的模式來做,「玩創Lab」正式成立。Steve負責國際資源整合,曾琳任CEO,負責產品及市場,GiGi則負責教育架構及課程研發。
有半年時間,產品一直在研發。曾琳把目標人群定位於8到12歲的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然後把中國學生學習科學、物理、化學等課程的進度與GiGi做了相應的對標,以開發出更適合中國學生的課程。最終,「玩創Lab」設計了21節課,其中包括智慧物理、生活化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空間四個部分,每個主題課程包括線上App和線下創意盒兩個部分,使用App玩遊戲闖關,學習遊戲背後蘊含的科學原理,線下通過創意盒所給的材料,自己動手應用所學知識。第一個開發出來的產品是「過山車之牛頓定律」。
在推廣方式上,曾琳首先想到的是進課堂,最初的實驗課堂是在北大附屬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中進行。「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非常高,也非常認真。在線下遇到困難時,有的孩子會再拿起Ipad,通過其中的講解來解決實際問題。事實證明,每個孩子通過遊戲和手工製作後,都能說出自己所學的知識,儘管他們以前從未學過物理。」曾琳說,「GiGi看到自己研發的產品這麼受中國孩子歡迎,當時激動得流出了眼淚。」
冷靜下來,曾琳發現把產品推向學校存在一些問題:推進速度較慢,學校支付的費用較低。因此,在向學校推廣的同時,曾琳將產品推向了家庭,這也正是她所擅長的。
為此,「玩創Lab」啟動了融資,於去年8月完成了702萬天使輪融資,由紫牛基金、明勢資本領投,險峰長青和心元資本跟投。
讓孩子點燃「城市之光」
去年11月,另一款產品「城市之光」推出,在灰度測試中有100個家庭試用。曾琳說:「大部分家長對我們的產品都稱讚有加,他們普遍反映沒見過這樣把遊戲和教育連接起來,並能夠給孩子帶來有趣有意義的教育產品。他們非常認真地給我們寫了反饋意見,還有些家長直接把產品推薦給了親戚朋友。」
「城市之光」學習的是物理學中的電路,在線上,團隊設計了20多個遊戲關卡,循序漸進傳授電子和電路的原理。在線下的材料盒裡,裝有房子的紙模、電線、開關和燈泡等,孩子們要進行由易到難的練習,A區練習串聯,B區練習並聯,在C區,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隨意搭建房子和設計電路,最終點亮整個城市。
曾琳告訴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在線上遊戲完成後,有一個「進到矽谷課堂」的內容,史丹福大學工程學的博士會在課堂上告訴孩子,剛剛學到的知識可以應用到什麼領域,以便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參與的事情和學習的知識有多麼重要,同時也為孩子未來的職業方向埋下火種。最後,孩子還可以把自己每一步的成績分享到優酷,獲得相應的能力證書。這就是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根據家長們的反饋,「城市之光」在做了相應的改進後,12月底正式面世,每一套產品的價格是百元左右。曾琳坦言,因為現在面對的家長都是「80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懂教育的,普遍都認為,只要對孩子有益的,都可以去嘗試。
曾琳的計劃是每1到2個月,推出一款新產品;開拓更多的營銷領域,比如和一些組織機構合作;繼續在學校推進;根據家長的反饋,調整已推出的產品。
對於未來,曾琳的理想是做一個沒有圍牆的網際網路學校。「現在核心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而二三四線城市的孩子更渴望好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不同質量的老師教出的課程不一樣,不同的家長也會有不同的引導方向。因此,我要把課程標準化,保證每節課的質量,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獲得公平的教育資源。」
同時,曾琳想通過大數據做一些事情,通過後臺可以了解到孩子的行為,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放棄,什麼樣的會不斷嘗試,什麼樣的動手能力強等,通過大數據分析,會在敏感度,觀察力,創造力等十個維度給予孩子評估,之後,在孩子能力的培養上給予相應的建議。「這是件更有意義的事,當我們的數據達到一定數量的積累,就可以實現個性化的培養。」曾琳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