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六天,《巨齒鯊》的國內票房已經近5億,排片率和上座率都順利反超此前勢頭頗猛的《愛情公寓》,但是略遜於口碑節節攀升的《一齣好戲》。從目前的貓眼票房走勢來看,國內票房超越《一齣好戲》基本無望,超過《愛情公寓》則不在話下。同時,得益於美國市場首周喜人的票房成績,最終全球總票房仍有很大可能趕上《一齣好戲》。
根據貓眼數據,《巨齒鯊》全球首周票房為1.468億美元,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為前兩大票倉,分別貢獻了5070萬美元和4540萬美元。這個成績,讓主演李冰冰打破了亞洲女星美國票房首周紀錄、全球票房周冠數量紀錄和首周末票房雙紀錄等三項紀錄。看不懂紀錄前面複雜的定語修飾沒關係,反正記住這意味著,《巨齒鯊》是目前所有中美合拍片中成績最好的這一點就夠了。
看電影之前,我對這部影片並不作過多期待,因為以往的觀影經驗告訴我,合拍片十有八九都會令人非常失望。看完電影之後,倒有些出乎意料了,因為與以往的合拍片相比,《巨齒鯊》在各個角度都取得了進步,例如中國演員終於刷出了存在感,文戲終於不再尷尬,視效終於令人滿意了一回。
撲了那麼多部,合拍片終於有了成功案例
《巨齒鯊》不是「合拍片一姐」李冰冰的第一部合拍片,更不是好萊塢與中國資本的第一次合作。
在《巨齒鯊》之前,李冰冰拍過大量合拍片,例如《功夫之王》(2008年)、《雪花秘扇》(2011年)、《生化危機5》(2012年)、《變形金剛4》(2014年)、《謎巢》(2018年)等。這些影片無一例外,都是中美合拍片。因為數量繁多,網友還給李冰冰冠上了「合拍片一姐」的稱號。
自2008年首次參演合拍片,李冰冰的合拍片生涯便因英語太尬和戲份太少受到大大小小質疑,觀眾稱她為「合拍片一姐」,只是出於一種數量上的統計概念,並不是一種認可。
而在看過《巨齒鯊》之後,有人意外地表示:李冰冰這次表現很好,不僅戲份不再醬油,英語口音也越來越自然,中美合拍片終於成功了一部。
李冰冰在片中扮演女科學家張蘇茵,除了負責與男主人公喬納斯(傑森·斯坦森 飾)展開感情線之外,還親自下水,拯救被困水下的同伴。
這個女英雄的人設很好,也在影片有限的範圍之內給足了發揮空間。
以往的合拍片中,中國演員尤其是女演員的定位都有些尷尬,甚至顯得多餘,似乎拿掉該角色都不會影響劇情進展。
另一部中美合拍片《長城》中,景甜飾演的同樣是女英雄,但是由於表演的不成熟以及其它原因,這個形象並沒有受到太多認可。
《巨齒鯊》是中國女演員第一次在合拍片中以女英雄的形象受到認可,觀眾幾乎對李冰冰在片中的表現進行了一致讚揚。
從目前的票房走勢和口碑來看,《巨齒鯊》確實是一部成績合格的中美合拍片。
不僅豆瓣分過及格線(6.1),而且票房走勢喜人,這是《環太平洋2》、《敢死隊2》、《長城》、《金蟬脫殼2》等合拍片都沒有享受過的待遇。
視覺效果震撼,爽點密集
即便不看簡介,從名字也可以猜到這是一部怪獸片,官方一些的稱呼是災難片。劇情很簡單:怪獸巨齒鯊重現世間,人類性命受到威脅,主人公齊心協力,最終擊敗巨齒鯊,世界又恢復了和平。
劇情本身並不新鮮,同以往那些好萊塢怪獸片幾乎是一個套路。它能取得目前的成績,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密集的爽點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豆瓣上,超過55%的觀眾打出了三星(六分),只翻閱這些給出及格分的觀眾的評論,可以發現他們的評論集中在「鯊魚」、「特效」、「視覺效果」、「畫面」等幾個關鍵詞。
好萊塢是電影CG技術界的王者,當觀眾看見好萊塢的標籤,便知道電影的視覺效果不會讓他們感到失望。
影片真正的一番巨齒鯊首次現出全形時,坐在我前面一排的小朋友很興奮很激動地搖著媽媽的胳膊,問那是不是真的鯊魚。我印象深刻的是後半段巨齒鯊被快艇側翼劃得血肉模糊時,一群鯨魚遊過來齧咬同類的屍體,正鮮血淋漓抖動著的鯊魚肚極度逼真,在3D眼鏡下看,讓我腦海中下意識對接了人類屠殺鯊魚的血淋淋的一幕。
除了逼真的畫面之外,密集的爽點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這裡以《長城》為參照物,與《巨齒鯊》進行簡單對比。
兩部都是合拍片,題材類似,都講怪獸,都可以勉強歸類於災難片。
《長城》的豆瓣評分為4.9,貓眼分為8.4,都低於《巨齒鯊》的評分(《巨齒鯊》貓眼評分為8.8)。
《巨齒鯊》在口碑上勝出,是因為與《長城》動輒煽情給觀眾造成的尷尬感不一樣,它從頭到尾就是一部爆米花爽片,導演喬·德特杜巴從來不善於煽情更不會刻意煽情。
煽情是合拍片最容易產生尬點的地方,《長城》中友情客串的大牌幾乎無一例外,最終都會以個人犧牲來成全戰友,每當這時,總會響起悲壯莫名的背景音樂,試圖達到煽情的目的。
《巨齒鯊》中也有兩次個人犧牲,小俊(丘增 飾)和海勒醫生(羅伯特·泰勒 飾)都為了將生的機會留給同伴而選擇被巨齒鯊吞噬,可是導演懂得點到為止,不會一遍又一遍拍攝他們犧牲前的大格特寫畫面,然後在悲壯的背景音樂配合下慢放給觀眾看。
《巨齒鯊》中的犧牲是為了營造緊張感,是為了在後面讓觀眾看得更爽。
張藝謀與喬·德特杜巴的區別是前者更具藝術片導演氣質,後者更具商業片導演氣質。因此哪怕張藝謀轉戰商業片,《長城》中仍然要談感情,要談犧牲與成全,要談主題升華。
喬·德特杜巴為中國觀眾所熟悉的電影是《國家寶藏》系列,當年在美國上映時,也曾取得優秀的票房成績。他的商業片操作經驗,讓他更加懂得怎樣處理影片的節奏,使得觀眾在觀影時既緊張又爽快。
典型的如喬納斯與巨齒鯊比賽「遊泳」、巨齒鯊一口吞下困在防鯊籠中的蘇茵和莫裡斯(雷恩·威爾森 飾),死裡逃生後又被一口吞下的幾幕,分布在影片不同的段落,都讓人看得很過癮。
價值觀成謎,人文關懷欠缺
就目前的市場表現而言,這部影片已經打破了中美合拍片的多項紀錄,不可謂不成功。但是不算高的評分也表明影片仍然有一些問題,例如套路化的劇情、臉譜化的人設、尷尬的國語臺詞等等,都是網友集中吐槽的點。這些問題都很明顯,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是它的價值觀成謎,讓我不知道該用自救還是屠殺來定義主人公的行為。
在影片中,巨齒鯊並不是侵犯者,而是人類先闖入了它的領地,由於受到驚擾,巨齒鯊意外衝出躍溫層,並且攻擊了屠殺鯨魚的人類船隻。影片交代,人類取下魚翅之後,便將鯨魚丟回海中等死,巨齒鯊攻擊船隻是為了給同類報仇。因為擔心巨齒鯊繼續進行攻擊,一幹主人公的選擇是殺死巨齒鯊,並且殺了一隻後還不夠,繼續心安理得地殺第二隻。在片中,他們嘗試了注射致死毒液、步槍射擊、炸彈轟炸等各種方法,完成兩連殺之後才如釋重負回到安全的陸地。
片中有一句臺詞是「我們(科研人員)一邊探索,一邊破壞(海洋)」,站在觀眾視角,片中的主人公是十足的侵犯者,他們招惹了巨齒鯊後無法收場,只能通過血淋淋的屠殺來進行對自我以及同伴性命的拯救。
片中的兩次個人犧牲讓我感動,但是血肉橫飛的屠殺場面又讓我非常憤慨,如果不是被侵犯在先,在躍溫層下安靜生活百萬年的巨齒鯊又何必與人類為敵呢?
這是一部技術有餘,關懷不足的災難片。
如果影片能在尾聲處體現一些基本的人文關懷之情,對人類與海洋的關係進行思考,那麼它的分數一定會更高,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被當做一部打怪爽片。
與去年的春節檔一樣,今年暑期檔同一天上映的三部影片(《一齣好戲》、《巨齒鯊》、《愛情公寓》)的評分排名與其票房排名保持了喜人的一致,評分越低,票房走勢越差,證明只有影片質量,才能決定票房高低。
【文/聞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