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較真」國學(2):華人100句國學經典》,經作者「長歌一曲」授權。(相關閱讀詳見中日之間(5):侵略之道的煉成https://read.douban.com/ebook/121329648/)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東方有中國 「三聖」:老子、孔子、墨子。
懂中國必從先秦開始,知「國學」必讀「三聖」經典。本系列閱讀讓經典回歸本真,把經典讀「薄」,以100條經典呈現,以通俗語言加現實情境真實解讀
12.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道德經》第77章)
釋義:是一種社會道德理想。
有餘,即有餘,代表富足的狀態;不足,代表貧乏的狀態。
自然(界)之道,是減損「有餘」以增補「不足」,人類社會卻相反,反而剝奪「不足」去供奉「有餘」。誰能拿「有餘」供奉天下的「不足」?唯有有道者:即有道的人、有道的團體和社會。
闡釋:生活於先秦時代的作者,已認識到剝削與專制社會中,劫貧濟富、扶強凌弱的社會現象,認為這是無道的社會。認為只有「有餘以奉天下」,才是有道的。
有道且有能力「有餘以奉天下」的,顯然只有國家與社會,所以「有餘以奉天下」的社會道德理想,類似於後來西方的「社會主義」公平思想與「劫富濟貧」的福利國家理念,尤其與後者相通。
2500年前的《道德經》作者,對社會認識的思想見地與道德關懷,是其同時代的東、西方思想家所沒有的,確實值得稱頌,這種認識放到現代世界亦不乏指導意義,如,發達國家能以自己的「有餘」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不足」,就是有道者,相反「有餘」的發達國家還要榨取、侵掠「不足」 的發展中國家,就是無道。
我們應當記住老子的社會道德理想:有道者,「有餘」以奉天下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