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告誡:凡事爭則不足,讓則有餘(受益匪淺!)

2020-12-06 萬家慧

老祖宗的告誡:凡事爭則不足,讓則有餘

01

凡事爭則不足,讓則有餘。說的再通俗點就是對人、對事多寬容一點。

我們的世界多姿多彩,每個人自從呱呱落地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任何人都不能將自己的思想、行為強加於人,而我們又必須在同一片天際下生活,所以自然會有爭端出現,人類要和諧共處就必須要學會寬容。大家都喜歡笑嘻嘻、胖乎乎、袒露大肚皮的彌勒大佛,也欣賞他的處事原則「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展開胸襟,綻開笑臉,接納天下事,心靈便比大地更厚重,比天空更廣闊。其實寬容他人就是解放自己。

君子賢而能容黑,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這是荀子精闢概論。君子之所以為君子,皆因能容人所不容。

正是因為有這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氣度,曹操才會一把火燒了那些將士的忠信表,饒恕過錯;李世民才會重用太子舊臣魏徵,不計前嫌;閔子騫才會下跪為後母求情,不究恩怨。

古來成大事之人大都具備了這「記人之長,忘人之短」的寬容,才在人們心中留下美名。

02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茂密深幽的原始森林裡,動物們按照自然法則,平靜的生活著。

一天,一條蜿蜒的巨蟒和一頭矯健的豹子同時盯上了一隻健壯羚羊。豹子靜靜的看著巨蟒,巨蟒默默的看著豹子,都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須首先消滅巨蟒,否則他就會和我瓜分羚羊。

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須先消滅豹子,要不我無法獨享豐盛的午餐。

於是幾乎是在同一時刻,豹子撲向巨蟒,巨蟒纏向豹子。

豹子咬著巨蟒的脖子想:如果用盡力氣咬,我就會被巨蟒纏死。

巨蟒纏著豹子的身體想:如果不下力氣纏,我就會被豹子咬死。

於是豹子和巨蟒都死命地用著力氣和對方糾纏,直到都筋疲力盡。

最後,羚羊安詳的踱著步子走遠了,而豹子與巨蟒卻雙雙倒地,再也沒有睜開眼睛。

獵人看了這一場驚心動魄的爭鬥甚是感慨,暗自想:「如果豹子和巨蟒同時撲向獵物,而不是撲向對方,然後平分食物,那麼就都不會死;或者兩者同時避開,一起放棄獵物,兩者也都不會死;亦或兩者中一方退一步,一方撲向獵物,兩者都不會死;如果豹子和巨蟒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互相鬆開,就算丟掉獵物,也起碼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03

動物世界的法則,可同樣適應我們人類社會。由於一些原因,人們往往把本該具備的謙遜寬容轉化了你死我活的爭鬥,而生活中的種種悲劇也常常是由各種爭鬥而起的,寬容是一種美德,凡事爭則不足,讓則有餘。寬容多一點,世間才會少一些悲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會和諧,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芸芸眾生,各有長短。處處相爭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樂趣。寬容,如一泓清泉澆滅怨艾之火;如一陣輕風拂平嫉妒之稚;如一團篝火溫暖冷漠之心。當你退一步時,會看到天的無邊,海的無限。讓我們去享受那退一步的神清氣爽。有人說寬容是軟弱的象徵,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寬容。

寬容是人生難得的佳境——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處處寬容別人,絕不是軟弱,絕不是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時時寬容,少爭多讓,意味著你的人生更加快樂。寬容,可謂是人生的一種哲學。寬容,意味著你不會再患得患失。

寬容就像是陰霾天空之後的陽光,給人以洋洋的暖意;寬容是泥土上青翠欲滴的小草,給人以心曠神怡的享受;寬容是沙灘中晶瑩璀璨的貝殼,給人以愛不釋手的美麗。寬容,會讓我們生命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寬容是人的慈愛之心。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寬容。它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和諧,為我們的世界帶來安寧與和平,為我們的心靈帶來陽光的滋潤。一個人學會了寬容,就不會被什麼事情所煩惱。煩惱的只是那些不會寬容的人。

寬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泰山不辭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海。

小編結語

古語有云:「宰相肚裡能撐船」。

古人與人為善之美、修身立德的諄諄教誨警示於世人。寬容就蘊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寬容會讓我們生活更和諧。雙方爭則不足,讓則有餘,如果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事情就不會簡單結束,又會生出更多的事端。

相反,如果你先來一個「對不起」,對方再來一個「不好意思」,你們就互相寬容了,不會因為這一點小摩擦而破壞自己一天的好心情,說不定又有一個知心朋友圍繞在你身邊。

由此可見,寬容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而學會寬容則會讓這種潤滑劑發揮最大作用。

- The End -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您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老祖宗對男人的告誡
    老祖宗對男人的告誡民諺、俗語作為廣泛流傳於市井之間的口頭語,很多時候都是父輩傳給子女,子女再傳給下一代,代代流傳到今天。許多俗語都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遺失了,畢竟不像那些詩詞典籍,儒家學問能夠記錄預測。可能這些俗語聽起來沒有所謂的高雅,但卻在質樸中透露著真理。
  • 俗語「嘴亂易惹禍,樹大易招風」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理嗎?
    爺爺說這是我家的祖訓,家中子弟在立身處世的時候,一定要謹記老祖宗的教誨。「嘴亂易惹禍,樹大易招風」,其實是提醒我們生活中有兩件事,很容易給我們帶來禍患,一定要重視了。一是說話太隨意,所以禍從口出;二是做人太高調,所以會受打擊。一、嘴亂易惹禍說一個人「嘴亂」,其實就是說他亂說話,從而導致了不良的後果。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管住嘴。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不是迷信,老祖宗提醒:這3個時辰別貪睡
    古人有一句俗語叫做「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告誡人們有3種覺不能睡,如果睡錯覺和時間,除了健康出現問題外,還會影響你的運氣。但是缺覺也不能這麼補回來,這樣長時間昏昏欲睡的,會影響人大腦的血液循環,大腦供血不足,睡醒後反而更疲乏,「頭重腳輕根底淺」,越睡越困,頭腦一點也不清醒。所以想要睡一天彌補平時缺覺的想法是錯誤的,越補越乏,對健康非常不利。古人說睡覺多了,人容易變傻,人們常說「傻吃孽睡」,慢慢頭腦就不靈光了。
  • 酷評|《巨齒鯊》:技術有餘,關懷不足
    這是一部技術有餘,關懷不足的災難片。如果影片能在尾聲處體現一些基本的人文關懷之情,對人類與海洋的關係進行思考,那麼它的分數一定會更高,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只被當做一部打怪爽片。
  • 俗語:「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是何意?
    我們都知道,霜降的到來說明了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天氣即將轉變了,那麼老祖宗說這句話蘊含了怎樣的道理呢?一、寒露不算冷寒露屬於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種,這個時候人們一定會注意到氣溫的變化,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是這樣解釋寒露的:「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文章作者:琢磨君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吃虧受挫後,才真正明白:老祖宗的話確實很受用,非常值得我們牢記在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古人根據生活實踐得出的真理,就更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了。
  • 老祖宗告誡:心太軟的人,多是無福之人
    老祖宗卻說:心太軟的人,多是無福之人!心太軟的人,太過善良容易被坑古人云「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做人要有善良的心,但是心太軟、太過善良,就是毫無底線的散發自己的善心,最終都是自己把苦果吞了下去。無底線的心軟,一文不值。
  • 龍蝦中的「老祖宗」,活了100多歲,被餐廳賜予「免死金牌」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一家餐廳裡就有著這樣的一隻龍蝦,號稱是龍蝦中的「老祖宗」,活了100多歲,被餐廳賜予「免死金牌」,在店裡安享自己的老年退休生活。 這隻龍蝦生活在國外,被老闆取名為「路易」,被漁民捕撈上岸的時候就已經一百多歲高齡了,後來又在餐廳的魚缸當中生活了許久,說是龍蝦「老祖宗
  • 蘊含老祖宗智慧
    老祖宗試圖用這句俗語告誡後人,做人要做一個好人,這個「好」不是表面現象,而是內心的感受。我們不要去做一些表面文章,讓別人覺得自己如何如何,而是要用心去感受。同樣是在一家單位,為什麼有些大大咧咧的人特別受大家歡迎呢?就是因為他內心純淨,也許說話不是那麼注意,但是總是在以誠待人,以心換心,這一點在當代社會尤其難得。
  • 老祖宗的忠告:待人處事切莫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
    老祖宗有這樣一句話,就具體闡述了操之過急的危害,是對欲速則不達最好的註解。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總之,凡事欲速則不達,越是急於求成,越難以成功。在待人接物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牢記老祖宗這句話,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對待覆雜之事,一定要預留足夠的時間,要相信時間的力量,時間能澄清一切,也能改變一切。對待難處之人,也不要總想著改變別人,而是要尋求自己改變方式方法,要給予別人改正悔過的機會,要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國產軟科幻「心有餘,力不足」
    01、 標籤的濫用:「雜糅」過多必有不足什麼是軟科幻?網絡上的定義往往過於寬泛。其實,軟科幻就是在電影主線是以科幻為支撐、推動的前提下,並不聚焦於科幻產品、效果本身的邏輯展現,而更加注重電影中所呈現的故事、情感、哲理等。這樣區分軟科幻與硬科幻,無不有把科幻當作玩弄噱頭的背景板之嫌。所以,對於軟科幻這個定義,並不是所有創作、熱愛科幻的人都苟同。
  •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文/小宇愛健身導讀:西行路上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會告誡人們一個道理,其中有一難的妖怪為蟒蛇精,在與孫悟空打鬥中,將孫悟空吞吃到肚子裡,最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破腹而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星雲大師的告誡: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往往懂得守弱勝強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凡事不必力爭,彰顯自己的強勢,外在的表現,不如內在的修行,適當的守弱,是包容,是謙讓,是化解萬物的根基。」在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運勢好的人通常是那些懂得「弱」的人,此「弱」非彼「弱」,並不是喪失底線的示好,而是懂得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
  • 「凡事一分為二」用英語怎麼說?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凡事有利弊,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and we are no exception.事物都有兩面性的,我們也不例外。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 老祖宗的告誡字字珠璣
    這首詩也是告誡後人延年益壽的秘訣。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都是根據前人的經驗智慧,學習好的摒棄壞的。如果沒有前人的智慧,就相當於「瞎子過河,前途未卜」,所以無論到何時何地,對待古人的俗語,都要根據當前的情況,運用到自己的身上,擁有更好的人生。
  • 中國人100句國學經典:損有餘,補不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道德經》第77章) 釋義:是一種社會道德理想。 有餘,即有餘,代表富足的狀態;不足,代表貧乏的狀態。
  • 為何家中長輩總告誡我們不要抖腿,俗話:人抖窮,樹抖死有何含義
    俗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俗語雖然本身淺顯易懂,但它們是老祖宗從人生經驗中提煉而來,蘊含著老祖宗深刻的人生智慧。這些俗語大多沒有文字記載,通過祖祖輩輩之間口口相傳。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俗語已經逐漸失傳,能夠流傳至今的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夜闌心語|遇事不強爭,是一種大格局
    但其實,人,沒必要凡事都爭輸贏。正如卡耐基所言:「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遇事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展開爭執,而是不爭。想起楊絳先生說的一句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情商越高的人,遇到遇見不統一的情況,都會沉默對待,一笑而過。情商越低的人,即使自己並不在理,也愛爭個高低輸贏。就像這位卡車銷售員哈裡一樣,爭得面紅耳赤,換來的只不過是一時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