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是何意?

2020-11-26 楚欣聊教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流傳於民間的老百姓們的經驗總結。不僅有對生活的思考,還有對季節變化的描述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比如今天霜降來臨,跟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我們都知道,霜降的到來說明了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天氣即將轉變了,那麼老祖宗說這句話蘊含了怎樣的道理呢?

一、寒露不算冷

寒露屬於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種,這個時候人們一定會注意到氣溫的變化,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是這樣解釋寒露的:「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思就是說寒露之後的夜晚氣溫降低,水汽預冷凝結成露珠。

寒露的到來說明氣溫開始轉變涼爽,但還不至於太冷,只不過是偏寒性。在寒露時節,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轉變為秋季,其他一些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也即將步入冬季,所以在部分地區的寒露已經算是很冷了。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就是老祖宗告誡大家,寒露之後,氣溫漸涼,而溫度又是從地表開始變冷,所以說要注重對腳的保護,「寒從腳上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霜降變了天

霜降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天的最後一個日子。霜降之後也就意味著冬天要開始了。「霜降變了天」就是說冬季到來之後晝夜溫差開始逐漸變大,夜晚有些地方的溫度可能會降到零度以下。

寒露時氣溫不夠低,所以只是凝成露珠,但是到了霜降以後,天氣變化大,露珠遇冷凝聚成霜。並且大風天也開始光臨,大家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感冒。

因為霜降這個節氣,氣溫降得太快,露珠凝結成霜。光從這一點就能夠說明寒露和霜降這兩個節氣的冷差別是非常大的,所以說霜降冷變了天。

所以老祖宗說的這句話就是用來告誡後人,霜降的到來說明冬季來臨,天氣逐漸變冷了不少。初霜出現之後,草木也開始變得枯黃。所以到了這個時節也是在告誡大家要注意添衣防冷,注重保暖,不要受冷生病了。

由此可見,這句老話:「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是人們的生活經驗總結,透過「表象」看「本質」!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準確,但是還是佔據了大部分的道理。也是古人的生活經驗所累積的智慧。

俗語作為一種語言文化,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常常會因為他們太過於通俗而不被認定。當它卻是從祖宗們世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

對此明代作家馮夢龍將這些蘊含民間智慧的俗語整合記錄在了《智囊全集》裡,做了詳細的說明和注釋。

古人的經驗都是蘊含著大智慧的,學習起來並不難。只要你細心翻閱,認真閱讀,就能收穫頗豐。懂得很多人情世故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智慧,能夠幫助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連清朝著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也對它愛不釋手,憑著自己的記憶力,這本書早已銘記於心,背得滾瓜爛熟,早已將其中的智慧學習到腦中去。

康熙讀過《智囊全集》之後,就將他設為僅許內部傳閱,不可外傳的「國之利器」。

馮夢龍寫出這本書的時候,就說過該「天下無餘智」,意思就是說,這本書集聚了天下所有的智慧,並囊括在這本書中。

這本書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秘密,讓這麼多名人都愛不釋手?

這是一本蘊含著古人巧妙計策,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達到排憂解難,出奇制勝的處世奇書,也被成為「千古謀略第一書」。

上至先秦下至明朝的各種故事,除了正史裡那些為人所知的故事記載以外,還有很多從明間口語流傳、筆記、野史上的處事策略。不僅有政治、軍事以及外交方面的策略,也有人們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的巧妙方式。

這本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是有歷史根據的,絕非杜撰,取材豐富,也被稱為「小資治通鑑」,故事雖然多,但是每篇都很短小精煉,濃縮著智慧,閱讀起來絲毫不會感覺枯燥無味,有時還會閱讀到非常有趣的「異聞」,在大笑中學習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想要學習古人智慧的朋友,建議大家選擇有馮夢龍評價的白話文版,文言文讀起來生澀難懂,難免會比較耗時間,這本由中華文化大講堂所做的注釋和講解,都比其他版本的解釋更加通俗易懂,更有權威性。

今天給大家精選的《智囊全集》將原版的故事都記載了進去,加上白話文翻譯,還有彩圖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還有馮夢龍的點評都收納在裡面,注釋詳盡,學習起來更加簡單。

這套書一共有6本,原價159如今遇上店鋪活動,一整套的人生智慧書籍僅需99元,平均一本才十幾塊。少喝兩杯奶茶就能讓你收穫受益一生的知識,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俗語說「英雄行險道,富貴如花枝」,是何意?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俗語說「英雄行險道,富貴如花枝」,是何意?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自古以來,我們出過很多英雄,可能這些英雄出名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是他們都具有相同的本質特徵,那就是不走尋常路。我們要將這兩句話拆開解釋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句俗語的含義。先來說說「英雄行險路」,這裡的險有兩種意思,第一層意思指的是危險,說的是英雄走的都是危險的路,只有在危險中行進,戰勝危險,那才能在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英雄。
  • 明日霜降,農村俗語「霜重見晴天,霜打紅日曬」,什麼意思?
    馬上就到一年一度的霜降節氣了,霜降節氣是我國第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霜降同時也是我國深秋之後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顧名思義就是下霜的意思。一般到了這個時候我國南北各地農事更加繁忙,比如多地農村紅薯要趕緊採收,南方稻穀最後搶收時段等等。
  • 冷空氣攜北風吹涼廬州城 今日「霜降」降溫沒降霜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趕巧冷空氣也選擇在這一天「降臨」合肥。雖然沒有出現降霜現象,但冷空氣攜4級北風吹涼廬州城。冷空氣過後,全市氣溫將普遍下降4-6℃,最低溫度將降至10℃左右。  據介紹,每年陽曆10月2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農曆節氣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霜降後,冬天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故俗語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的說法。
  • 霜降節氣將至,霜降是什麼意思,要「降霜」了嗎?霜是從哪來的?
    摘要:霜降節氣將至,霜降是啥意思,要「降霜」了嗎?霜是從哪來的?文/農夫也瘋狂寒露節氣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我們這裡每年寒露都是開山採摘油茶的日子。在十幾年前,每家每戶在天剛剛來就進山去採摘油茶了。現在油茶樹種植少了,也不用像過去那樣天一亮就去採摘了。到了寒露節氣的時候,天氣已經有點涼意了,這個時候就算是南方地區也是秋高氣爽的天氣了,更別說是在北方地區了。俗話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寒露節氣以後就是霜降了,等到霜降節氣,天氣也就逐漸冷了。那霜降是什麼意思,要「降霜」了嗎?霜是從哪來的?(1)霜降是哪一天,霜降是什麼意思?
  • 俗語:「雞不過六,犬不過八」,是何意?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這一點在民間俗語中也有所體現,雖然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卻用最樸素的行為,去不斷實踐這個規律。 《道德經》中曾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從表面意義上來理解,天地只是將世間萬物當做貢品。
  • 霜降節氣習俗多 一起來圍觀下古人是如何過霜降的?
    中國天氣網訊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節我國大部地區逐漸向冬天邁進,天氣十分寒涼。在古代,關於霜降節氣,人們有不少習俗,比如登高,賞菊,吃柿子,一起來圍觀下古人是如何度過霜降節氣的?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之至,瑟瑟秋風,天氣轉冷,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萌萌的初霜吧。
  • 寒露的由來?寒露時節的氣候變化有何特徵?寒露分為哪三候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一、寒露的由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
  • 俗語「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是什麼意思?春節啥天氣
    俗語「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意思就是說在冬至節的當天,如果是大晴天的話,那麼春節期間的雨水就會比較多,或春節期間就比較寒冷;如果冬至節當天陰天,那麼在春節期間或就會以晴朗天氣為主。一、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冬至節氣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定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冬至不僅僅是一個節氣,而在很多地區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有些地區就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另外,老一輩的人還發現冬至節的天氣狀況,對後期的天氣或還會起到準確的預測作用呢!其實這句俗語跟「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是一個意思,都是經驗之談罷了。
  • 老祖宗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何意?男人不妨看看
    老祖宗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何意?男人不妨看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歷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常生活中聽到的俗語都數不勝數,小編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叫做「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這句俗語的意義男人應該了解一番。那麼「不喝卯時酒」中的「卯時酒」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時間和現在不同,用十二地支計時,子醜寅卯等就是對應的時辰。
  • 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是啥意思?今年啥時候最冷
    俗語「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小寒是十二月節,「寒」字下面兩點是冰,《說文》釋寒為凍,此時還未寒至極,至極是大寒。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自古以來就有「小寒冷不冷,出門抖一抖」的說法,意思是說到了小寒這段時間,無論別人說外邊天氣冷不冷,即使是外面出太陽了,出門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抖一抖。其實話裡話外的意思也都是說小寒這段時間,天氣非常冷,重點也是突出一個冷字。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 霜降|萬物披霜華,深秋已至
    霜降,第18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向冬季的過渡。霜降的節氣特點是「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霜」也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來命名。此時的北方,深秋現象明顯、開始出現白霜;南方則三秋大忙,「霜降見霜,穀米滿倉」,如果霜降有霜,來年定有好收成。以前聽老人家說「天落霜了。」其實霜不是天上降下來的,而是地面的水氣由於溫差變化遇到冷空氣凝結而成,「霜」通常出現在秋、冬、春三個季節。吃柿子:霜降時節柿子完全成熟,皮薄肉鮮味美,有諺語說:「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 寒露是什麼意思啊 寒露節氣的含義是幾月幾日有何特點
    寒露是什麼意思  一、寒露是水汽凝結的現象,而寒露節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二、每年陽曆的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即為寒露節氣  三、古時候就把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象徵。
  • 農村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是啥意思?今年啥時候最冷?
    在農村中關於小寒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什麼時候最冷?這是因為冬至後雖然北半球光照時間會增加,但是太陽的直射點依然在南半球,所以北半球的熱量依然處於散失的狀態,所以小寒大寒成為全年最冷的兩個節氣。農村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的意思是,雖然小寒節氣時天氣已經很冷,但是還沒到全年最冷,全年最冷的時間段在三九天。
  • 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來了 這些習俗和養生知識快收好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氣候由熱轉寒,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的說法。那麼,杭州是否會出現降溫?「霜降」有哪些習俗?這時節要如何養生?跟著小編來看看吧。」節氣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但對於杭州人來說,見到初霜也許還早。
  • 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在生活中最常聽到的就是老話,這些俗語老話已經融入到了農村人的生活點滴之中,如今雖然說這些俗語老話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想起來句句朗朗上口,而且都含有非常實在的道理在其中,今天來給大家說這樣一句老話「老牛吃嫩草,吃雞莫待老」,什麼意思呢?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這句經典俗語是什麼意思?
    ——明·袁白賓《楚江情》農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人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並不複雜,基本上都是大白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知道俗語背後道理的人其實並不多。農村的俗語五花八門,這些俗語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大多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俗語,就讓人受益終身。古人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養生。
  •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
    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何意?老祖宗深諳處世之道在農村,我們可以經常聽到老人說一些老話,但是這些老話我們都不怎麼聽過,書本上也不曾看見過,所以很多年輕人便說這些老話都是人們隨口瞎編的。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 小寒節氣到,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啥意思?
    導讀:今日小寒,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啥意思?春節偏冷嗎?看看日子,今天已經是1月5號了。根據太陽到達黃經285°的時候,就是一年中二十四節氣的小寒,今天就是到了小寒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倒數的第二個節氣,這也預示著一年中寒冷的時節就要來臨了。
  • 霜降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霜降節氣優美句子短句大全
    霜降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有,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就是說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  霜降與農業生產聯繫緊密,這個時候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秋收掃尾,而南方卻是三秋大忙時節,收割單季雜交稻、晚稻,種小麥、油菜,摘棉花、耕翻整地等。
  • 「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是什麼意思?本年度什麼時候最冷?
    「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是什麼意思?本年度什麼時候最冷?光陰似箭,明天就是小寒節氣。小寒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節氣,是冬季第五節氣。冷是指寒冷,小冷是指天氣已經變冷,但還沒有達到極點。鄉下有很多關於小寒節氣的俗語,就像今天我們要講的那句俗語,「小寒不算冷,大寒三九天」,它的意思是什麼?這一年何時最冷?大家都知道,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時間最短、夜間時間最長的日子,從冬至節氣開始,白天時間會慢慢延長,夜間時間會慢慢縮短,按照慣例,在冬至之後,白天光照時間增加,溫度也會逐漸升高,因此冬至應該是全年最冷的節氣,但事實並非如此,冬至的天氣並非最冷,而是在小寒與大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