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流傳於民間的老百姓們的經驗總結。不僅有對生活的思考,還有對季節變化的描述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比如今天霜降來臨,跟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我們都知道,霜降的到來說明了寒冷的冬季即將來臨,天氣即將轉變了,那麼老祖宗說這句話蘊含了怎樣的道理呢?
一、寒露不算冷
寒露屬於二十四節氣中的一種,這個時候人們一定會注意到氣溫的變化,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是這樣解釋寒露的:「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思就是說寒露之後的夜晚氣溫降低,水汽預冷凝結成露珠。
寒露的到來說明氣溫開始轉變涼爽,但還不至於太冷,只不過是偏寒性。在寒露時節,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轉變為秋季,其他一些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也即將步入冬季,所以在部分地區的寒露已經算是很冷了。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就是老祖宗告誡大家,寒露之後,氣溫漸涼,而溫度又是從地表開始變冷,所以說要注重對腳的保護,「寒從腳上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霜降變了天
霜降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天的最後一個日子。霜降之後也就意味著冬天要開始了。「霜降變了天」就是說冬季到來之後晝夜溫差開始逐漸變大,夜晚有些地方的溫度可能會降到零度以下。
寒露時氣溫不夠低,所以只是凝成露珠,但是到了霜降以後,天氣變化大,露珠遇冷凝聚成霜。並且大風天也開始光臨,大家要注意保暖,不要著涼感冒。
因為霜降這個節氣,氣溫降得太快,露珠凝結成霜。光從這一點就能夠說明寒露和霜降這兩個節氣的冷差別是非常大的,所以說霜降冷變了天。
所以老祖宗說的這句話就是用來告誡後人,霜降的到來說明冬季來臨,天氣逐漸變冷了不少。初霜出現之後,草木也開始變得枯黃。所以到了這個時節也是在告誡大家要注意添衣防冷,注重保暖,不要受冷生病了。
由此可見,這句老話:「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是人們的生活經驗總結,透過「表象」看「本質」!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準確,但是還是佔據了大部分的道理。也是古人的生活經驗所累積的智慧。
俗語作為一種語言文化,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距今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常常會因為他們太過於通俗而不被認定。當它卻是從祖宗們世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
對此明代作家馮夢龍將這些蘊含民間智慧的俗語整合記錄在了《智囊全集》裡,做了詳細的說明和注釋。
古人的經驗都是蘊含著大智慧的,學習起來並不難。只要你細心翻閱,認真閱讀,就能收穫頗豐。懂得很多人情世故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和智慧,能夠幫助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連清朝著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也對它愛不釋手,憑著自己的記憶力,這本書早已銘記於心,背得滾瓜爛熟,早已將其中的智慧學習到腦中去。
康熙讀過《智囊全集》之後,就將他設為僅許內部傳閱,不可外傳的「國之利器」。
馮夢龍寫出這本書的時候,就說過該「天下無餘智」,意思就是說,這本書集聚了天下所有的智慧,並囊括在這本書中。
這本書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秘密,讓這麼多名人都愛不釋手?
這是一本蘊含著古人巧妙計策,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達到排憂解難,出奇制勝的處世奇書,也被成為「千古謀略第一書」。
上至先秦下至明朝的各種故事,除了正史裡那些為人所知的故事記載以外,還有很多從明間口語流傳、筆記、野史上的處事策略。不僅有政治、軍事以及外交方面的策略,也有人們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的巧妙方式。
這本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是有歷史根據的,絕非杜撰,取材豐富,也被稱為「小資治通鑑」,故事雖然多,但是每篇都很短小精煉,濃縮著智慧,閱讀起來絲毫不會感覺枯燥無味,有時還會閱讀到非常有趣的「異聞」,在大笑中學習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想要學習古人智慧的朋友,建議大家選擇有馮夢龍評價的白話文版,文言文讀起來生澀難懂,難免會比較耗時間,這本由中華文化大講堂所做的注釋和講解,都比其他版本的解釋更加通俗易懂,更有權威性。
今天給大家精選的《智囊全集》將原版的故事都記載了進去,加上白話文翻譯,還有彩圖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還有馮夢龍的點評都收納在裡面,注釋詳盡,學習起來更加簡單。
這套書一共有6本,原價159如今遇上店鋪活動,一整套的人生智慧書籍僅需99元,平均一本才十幾塊。少喝兩杯奶茶就能讓你收穫受益一生的知識,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